字词 | 娇红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娇红记 娇红记❶元末明初刘兑作。全名《金童玉女娇红记》或《誓死生锦片娇红记》。《太和正音谱》著录。剧写申纯和王娇娘是被贬到人间的金童玉女。申纯奉父命去探望眉州通判王理,与王理的女儿王娇娘一见钟情。二人先在熙春堂见面,后约在熙春堂夜会,却误于大雨。王娇娘约申纯到闺房中见面,二人感情更加深厚。考期临近时,申父命申纯回家准备考试,申纯难舍王娇娘,于是假说遇到邪祟,需出门远避,于是又到王理家。申纯与王娇娘的聚会,常受到婢女飞红的阻碍。申纯高中以后,又去王家,仍因飞红之故,不能如愿相聚。王娇娘买通飞红,王理也想招申纯为婿,不想王理上司杨都统却来求亲。王理不能拒绝,申纯和王娇娘都病倒在床。跳神师婆说二人是前生注定的夫妻,必须结婚,才能痊愈。于是王理回绝了杨都统求婚,二人终于成婚。仙女董双成下凡,说明二人是金童玉女,如今业绩已满,理该升天。本剧一本八折,为元杂剧变体。今存明宣德间金陵积德堂刊本。 ☚ 西厢弈棋 月下老定世间配偶 ☛ 娇红记 娇红记❶沈龄作。今无传本。《八能奏锦》选《申生赴约》,《群音类选》选《雨阻佳期》、《深闺私会》(即《赴约》)、《云雨酬愿》。《乐府玉树英》选《梅香传柬》、《申生赴约》,却题作《胭脂记》。此剧本事见元宋梅洞作《娇红记》小说,写申纯与王娇娘之爱情悲剧。元明剧作取材于此小说者,除沈龄之作外,还有王实甫、刘兑、邾经、汤式、金文质、卢柏生、孟称舜之作。今尚有传本者,仅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杂剧和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传奇。吕天成《曲品》:“沈翁传以曲,词意俱可观。以申、娇之不终合也,而合之,诚快人意。第本传中有娇之妒红,红之许娇,生之惑鬼,娇之远别,种种情态,未经描写,殊未快意。”祁彪佳《曲品》:“沈翁之词,能斩绝葛藤,虽近于古,然不无浅促之憾矣。”由此可知,沈龄《娇红记》,却是以“快人意”之喜剧结局收场。 ☚ 银瓶记 三元记 ☛ 《娇红记》《娇红记》
传奇剧本。明沈受先、卢伯生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具品”,说:“此传卢伯生所作,而沈翁传以曲,词、意俱可观。以申、娇之不终合也而合之,诚快人意。第传中有娇之妒红、红之污娇、生之感鬼、娇之远别种种情态,未经描写,亦堪恨恨。”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卢伯生为申、娇作传,中有种种情态可摹。沈翁之词,能斩绝葛藤,虽近于古,然不无浅促之憾矣。”清《曲海总目提要》说:“明沈受先撰,或云卢伯生撰。与孟称舜《鸳鸯塚》,并据《娇红传》而作。事迹无甚异,而关目曲白,绝不相同,盖各逞才情也。《鸳鸯塚》以结局而名,《娇红记》则直引记名耳。”此剧今佚。 娇红记全称《金童玉女娇红记》或《誓死生锦片娇红记》。戏曲剧本。元末明初刘兑撰。二卷八折。兑字东生,籍里生平不详。相传撰有《月下老定世间配偶》四套,极为骈丽,传诵入口。惜已失传,仅存曲词。此剧卷上、卷下、总关目均以七绝一首为题目正名,前冠楔子。叙金童、玉女思凡被贬,投胎为申纯、王娇娘,二人眷恋、幽会,约定在惜花轩见面,被王母惊散,改去熙春堂,又遇大雨阻隔,只好直奔娇娘闺房。不久,申被召回家,因思念娇娘而装病弄神,又返回王家,买通侍婢,始得重逢。成亲之日,仙女下凡,召二人升天归位。虽是神仙爱情故事,但情节较曲折,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道。剧作者有异说,今从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有明宣德年间金陵积德堂刻本。 娇红记 080 娇红记传奇作品。明末孟称舜作。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取材于元宋梅洞小说《娇红传》,明初刘东生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写眉州王通判之女娇娘和表兄申纯相爱,私相往来。申请婚而王家不许。后申纯及第,又争取了婢女相助,好事在即。不料帅节镇逼娶娇娘,通判抵拒不得,申纯与娇娘遂双双殉情。死后合葬,化为鸳鸯一对。剧中王娇娘认为人生大幸无过于夫妻美满,所配非人则终身怀恨,聪俊女子宁学卓文君自求佳配,不达目的,死亦无憾。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 目连救母 鸣凤记 ☛ 娇红记 娇红记全名《金童玉女娇红记》。杂剧剧本。元末明初刘东生作。有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据以影印。取材元宋梅洞同名传奇小说。写眉州通判王理之女娇娘与表兄申纯相恋,两人以诗词互赠答而私会。申遣媒请婚,王不允。申应试及第,再访王家,婢女飞红将两人事告知娇娘母,申纯被安置外房,与娇娘隔离。后飞红经娇娘再三恳求,转而协助申纯、娇娘。又有杨都督逼婚娇娘,申闻讯旧病复发,药石无效。申父求巫婆降神,神灵启示申、娇乃上天金童、玉女思凡谪下,宜令婚配,两人团圆,并以升仙为结。 ☚ 流星马 马陵道 ☛ 娇红记 《娇红记》传奇剧本。全名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明末清初孟称舜作。据元宋梅洞小说 《娇红传》 改编。写王通判之女娇娘与表兄申纯相恋而私会,申遣媒请婚,为王通判拒绝。申应试及第,再访王家,这时王通判已将娇娘许配杨都督,杨多次逼婚,申、娇忧郁而死,合葬一处,化成一对鸳鸯,相对而鸣。此剧与元末明初刘东生杂剧 《金童玉女娇红记》 写同一故事,但结尾不同。有明崇祯间刊本。在当时众多的才子佳人戏中,《娇红记》 闪耀着新的思想与艺术的光辉。在娇娘与申纯的恋爱过程中,作者借娇娘之口明确提出了“同心子” 的口号,为了实现同心子的爱情愿望,男女主人公不惜以身殉情,以死来抗议封建社会对青年人美好愿望的扼杀。它和 《牡丹亭》 中杜丽娘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不达目的不休,精神上是一致的。艺术上作者通过动人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娇红记》 标志着 《牡丹亭》 以后爱情戏向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新转折,对后来戏曲小说思想艺术有着积极影响。 ☚ 牡丹亭 十五贯 ☛ 娇红记 《娇红记》传奇剧本。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明末清初孟称舜作。据元宋梅洞小说《娇红传》改编。写王通判之女娇娘与表兄申纯相恋而私会,申遣媒请婚,为王通判拒绝。申应试及第,再访王家,这时王通判已将娇娘许配杨都督,杨多次逼婚,申、娇忧郁而死,合葬一处,化成一对鸳鸯,相对而鸣。此剧与元末明初刘东生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写同一故事,但结尾不同。有明崇祯间刊本。在当时众多的才子佳人戏中,《娇红记》闪耀着新的思想与艺术的光辉。在娇娘与申纯的恋爱过程中,作者借娇娘之口明确提出了“同心子”的口号,为了实现同心子的爱情愿望,男女主人公不惜以身殉情,以死来抗议封建社会对青年人美好愿望的扼杀。它和《牡丹亭》中杜丽娘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不达目的不休,精神上是一致的。艺术上作者通过动人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娇红记》标志着《牡丹亭》以后爱情戏向现实主义道路发展的新转折,对后来戏曲小说思想艺术有着积极影响。 ☚ 牡丹亭 十五贯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