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11月11日成立。位于贵州省西部,乌江南源三岔河上游,北部、西部和南部与云南省毗连。面积6193平方公里。人口920800人。主要有彝、回、苗、布依、汉等十余个民族。县政府驻城关镇。属高寒山区,乌蒙山纵贯全境。为黔西北“屋脊”,又是滇东北走廊要道。境内多山,山高宝物多,茂密的森林中有鹿、獭、苏门羚、猴、虎、豹、獐等野生动物,有世界稀少的棕头剑蛇和珍贵的黑颈鹤、白鹤、丹顶鹤等飞禽。山里产天麻、党参、茯苓、黄芪、杜仲等140多种中药材。境内河流纵横交错,草海为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水产丰富,风景优美。全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荞麦、燕麦等。矿藏有煤、铅、锌、铜、铁、石膏、硅石、汞、磷土、陶土等。有电厂、农机修理、铜厂、铁厂、化肥厂等企业。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1954年11月11日建立。在贵州省西部,乌江南源三岔河上游。北部、西部和南部与云南省毗连。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其地旧名巴凡兀姑,后名巴的甸。汉代属犍为郡县。晋属朱提郡。自唐至宋,号为乌撒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乌撒路,后改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乌撒军民府,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二年(1414)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三年(1664)设威宁府,后改威宁州。1913年改为威宁县。居民有彝、回、苗、汉、布依等十余个民族。属高寒山区,乌蒙山纵贯县境。经济以农业为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荞麦。出产优质苹果和茶叶。畜牧业占重要地位。食草牲畜数量居贵州之首。特产火腿、黄梨等。境内草海为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水产丰富,风景优美。建立自治县以来,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自1980年起,开始用飞机撒播草种建造牧场。全县各公社都通公路。近几年,城市建设有显著变化。文教卫生事业亦有较大发展。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贵州省西部。1954年11月11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辖14个区、1个城关镇。县境东西长116km,南北宽105km,总面积6295km2。居民有汉、彝、回、苗、布依、白等18个民族。总人口105.10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86万,占总人口的24.60%。境内多山,最高海拔2879.6m,最低海拔1200m,平均海拔2200m。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属长江水系的有3条大河。山里有天麻、党参、黄芪、茯苓、杜仲等140多种药材。矿藏有煤、铅、锌、铜等10多种。农作物以水稻、荞麦、马铃薯、燕麦等4种为主。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8.9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00元;工农业总产值28.29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2692元;粮食总产量334757t,人均粮食产量319kg;农民人均纯收入1222元;地方财政收入8019万元。县内有公路19条,总里程1446.07km。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贵州省西部乌蒙山区,属云贵高原东延部分。乌江南源三岔河上游,邻接云南省。清康熙置威宁府,雍正降府为州,1913年改为威宁县,1954年设自治县。面积6 295平方公里,82%属长江流域。人口90万,彝、回、苗、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占24.8%。县城城关镇,隶属毕节地区。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高寒山区县。万亩以上大坝子有14个,耕地111.29万亩,林地224.6万亩,草地(坡)94.84万亩,是发展畜牧业基地县。农产以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有煤、铅、锌、大理石等20多种矿藏,煤储量20亿吨。威宁“大黄梨”为全国八大名梨之一。威宁火腿行销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有草海、凤山寺、玉泉阁、涌珠泉、马术彝族村寨等。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黑颈鹤主要越冬栖息地。

☚ 纳雍县   普定县 ☛
000018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