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妙应寺白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在北京西城区。俗称“白塔”、“喇嘛塔”。元代至元八年始建,历时八年建成。为当时在中国任职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塔成,塔前又建大圣寿万安寺,明代改名妙应寺。塔高五十多米,塔身为白色,覆钵形,上为圆锥形长颈,共十三节。塔顶有一金属宝盖,直径约十米,上覆铜板瓦,四周悬挂三十六个饰以铜制透雕的华曼及铁铃。宝盖上为一铜塔刹,高约五米,重达四吨。整个塔稳重挺拔、雄伟壮丽。 ☚ 佛宫寺释迦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迹寳塔部 > 名塔 > 妙應寺白塔 妙應寺白塔 miàoyìngsìbáitǎ 座落於北京阜城門内之喇嘛塔。塔身潔白。在妙應寺右偏,故稱。始建於遼壽昌二年(公元1096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重修。塔基呈“亞”字形,上建須彌座二重。塔身由一白堊色覆鉢體與相輪組成,相輪上爲青銅寳蓋及流蘇,寳蓋四周懸掛銅鐸三十六枚。寳蓋頂原置一寳瓶,現爲金色銅質小喇嘛塔。通高十五丈有餘。參見本類“妙應寺。”參閱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寺廟》、吳長元《宸垣識略·内城四·白塔寺》。 妙應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中国古塔。位于北京阜成门内,辽道宗寿昌三年(1096)建造过1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改建现存的砖砌喇嘛塔,后在塔前建起了太圣寿万安寺,元末寺院遭雷击被焚,明天顺元年(1457)重建,改称妙应寺。由于喇嘛塔通体洁白,故俗称白塔寺,是元代大都城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之一。塔由塔基、塔身、相轮3部分组成。塔基为3层,高9 m,上层为护墙,下两层由砖砌成须弥座;上部有由24瓣仰蓬组成的莲花座承托塔身,塔身呈圆形覆钵体,最大直径处为12 m;塔身上有亚字形小须弥座,俗称塔脖子;再上是层层向上收杀的相轮,体身砌成13道水平轮圈,下大上小,俗称十三天;上部覆盖直径9.7 m华盖,在其上部又有高5 m的8层钢质宝顶的塔刹,重4 t,全塔高50.9 m。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北,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最高大的一座喇嘛塔。早在辽代,此地曾建一座供奉舍利塔,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建造这座“以镇都邑”的大塔。塔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设计修建,历时8年方建成。塔建成后又增建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为“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改名妙应寺。喇嘛塔通体施白色,故俗称白塔寺。白塔约高51米,由塔基、塔身、塔顶3部分组成。塔基底部为方形,其上两层为平面呈“亚”字形须弥座。台基之上为24个莲花瓣花围成圆形莲座,其上有5层迭收的环带形“金刚圈”。覆莲座和金刚圈保证了塔的造型自然地由方形向圆形过渡。塔身呈圆身覆钵状,有7条铁箍环绕,又有一小须弥座上承13层相轮和华盖,周边有36个铜透雕流苏和风铃。华顶中央竖一座4吨重的鎏金铜塔顶,金光闪耀,与洁白的塔身配在一起显得十分壮观。1979年维修白塔时,还发现了乾隆时期的珍贵文物百余件。妙应寺白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天坛 银山塔林 ☛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在阜成门内大街路北妙应寺内,妙应寺因其内有此白塔高耸,又称白塔寺。寺院和塔同建于1271年(元至元八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主持建造,是当时兴建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 一。 ☚ 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 智化寺 ☛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元代佛塔。位于北京西城区妙应寺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喇嘛塔。于元世主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塔高为50.86m,以砖砌成,外涂白垩,故称白塔。下为 二层方形折角须弥基座,中间为一巨大的覆钵式塔身,承托圆锥形十三层相轮,上置直径9.7m的华盖,以原木作骨架,上覆铜板瓦。华盖周围悬以佛像佛字图案的铜制透雕流苏,上多有信男信女姓名及年号,刹顶是 一小型铜喇嘛塔,高5m,重达4吨。全塔造型简洁雄浑,塔身收分少,相轮造型粗壮,远望蔚为壮观。 妙应寺白塔 ☚ 神通寺四门塔 上林苑 ☛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寺院创建于辽代,寿昌二年(1096)曾在此建塔供奉舍利。元至元八年(1271),世祖忽必烈请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造塔,因通体洁白,习称白塔。至元十六年又增建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该寺既是元皇室在京师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又是最早译印蒙文、畏兀文佛经的场所。明代天顺元年(1457)重修寺院,更名妙应寺,习称白塔寺。寺院有四重殿堂和塔院,布局谨严。白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相轮三部分组成,通高50.9米。塔基为3层高9米的砖筑须弥座,占地1422平方米,结构精美,底层为方形,上两层平面呈“亚”字形,向内收分二折,其上为深雕莲瓣纹组成的覆莲座和环带形金刚圈以承托塔身。使塔体从方形折角的基座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有装饰性。塔身为硕大的覆钵式,有七条铁箍环护。其形制较清代喇嘛塔丰满而浑厚。相轮部分呈瓶颈形,由十三层逐一收煞构成,称十三天。下以小须弥座与塔身相接。上覆直径9.9米的华盖,由40块放射形雕花铜板瓦组合,周围饰有36件镂空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华盖上又有5米高的八层塔形铜宝顶,重达4吨。1978年维修时,于塔顶发现了元代八达马砖雕及清乾隆时的一批珍贵文物,包括乾隆手书经文及其所赐五佛僧帽、珍珠宝石织锦袈裟等百余件。 ☚ 利玛窦墓 大高玄殿 ☛ 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以北。是我国喇嘛塔的最早代表。至元八年 (1271) 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建此塔,十六年 (1279) 竣工。同年以塔为中心修建了大圣寿万安寺,又称白塔寺。元末遭火灾,寺毁塔存。明天顺元年 (1457) 重修寺院,改为今名。1961年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78年整修时,在塔内发现清乾隆十八年 (1753) 的经卷及文物。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该塔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塔型也源自尼泊尔的白塔。高为50.9米。分为三个部分: 塔基是3层重叠的须弥座; 塔身,下部象倒置的钵,粗壮肥矮,上部为圆锥形的长颈,分成13节; 塔项是一个圆形的华盖,配有华鬘及铜铃,遇风吹,叮当作响。象这种白色覆钵式塔,阿尼哥在我国的西藏、五台山还各设计建造了一座。 ☚ 妙心寺 陆修静 ☛ 妙应寺白塔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始建于元至正八年(1271),用砖石砌筑,高五十一米,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全塔由三部分组成。最下为三层的塔座。塔座上是呈覆缽状的塔身。最上塔顶,由相轮、伞盖等组成,相轮用砖砌成十三重,象征所谓的“十三天”,伞盖也叫华盖,用铜铸成,四周悬佛像、佛字及风铎,华盖之上是刹顶。这种塔寺因为喇嘛教所崇奉,故此塔也称喇嘛塔。主持修造此塔的是尼泊尔工匠阿尼哥。因此,这座塔还是中尼人民友好的象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