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诊法
确定是否妊娠的诊断方法,称为“妊娠诊法”,古称“候胎”。如《妇人大全良方》中有“候胎门”。妊娠诊断,一般须脉证合参。如《素问·腹中论》说:“身有病而无邪脉也。”《金匮要略》又说:“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这都指出以脉、证诊断妊娠。临床常用诊法有下列几方面。
问月经: 应注意末次月经潮过的时间。育龄妇女月经一贯正常,忽然逾期不行,应考虑是否早期妊娠。因妊娠后阴血下聚胞宫以养胎元,故在孕期月经一般不潮。然也有个别妇女妊娠早期仍按月行经者,但量少,称为“激经”,也称“垢胎”或“盛胎”。
问证候: 如怀孕,月经过期半个月后常可出现轻度头晕,厌食择食,恶食呕吐,疲倦思睡,嗜酸等现象,一般三个月后多会自然消失。亦有孕后毫无自觉症状,一切如常人者。
诊乳房: 妊娠以后,乳房逐渐隆起,乳晕扩大,乳头乳晕颜色加深。如《生生宝录》云:“妇人乳头转黑,乳根渐大,则是胎矣。”四、五个月后,可有乳汁分泌,为产后哺养婴儿作好准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妇人经水不至,不分是孕是病者,五个月之后,以孕妇乳房辨之,若乳房升大有乳者是胎。”
按小腹:小腹为胎孕之所居,随妊娠月份的增长,小腹开始膨隆,而逐日增大,四、五个月左右便有胎动。
妊娠脉象:孕后阴血下注以养胎元,脉多滑利。如《胎产心法》云:“妇人怀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是心经之脉,心主血脉,动甚,即滑疾流利有力之意。又《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王冰注云:“阴,谓尺中也。搏,谓之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尺脉主肾,胞脉系于肾,孕后胞宫充盈,血气旺盛,故尺脉按之不绝以应之。而虚弱孕妇脉多细滑。《胎产心法》说:“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气,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切脉固属重要,但仍须结合临床见证方可确诊。
药物验胎:妇人停经后,若要诊其是孕是病,也可用中药试验。《济阴纲目·验胎方》载:“用川芎为细末,浓煎艾叶汤,空心调下二钱,腹内微动,则有胎也。”又《胎产心法》云:“妇人经水不行,过二、三月,疑是两身,又疑血滞,心烦寒热恍惚,以佛手散,艾叶汤验之,用全当归七分、生川芎一钱,共为末,浓煎艾叶汤,空心调下,或好酒调服亦可,待三、两时辰,觉脐腹间微动者,即孕也。”录供参考。必要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妊娠诊法
诊断是否妊娠的方法,称为“妊娠诊法”。诊断是否妊娠,主要通过望、问、切三诊进行分析判断。
育龄妇女,婚后月经一向规则,又无其他特殊病症,月经突然停止,应当考虑妊娠。然而有个别妇女始终未见月经而照常受孕,或虽已受孕而仍有少量经血月月而至者。诊断时应注意鉴别。妊娠其他反应,有倦怠,腰骶重坠感,形体突然消瘦,食欲不振、多阿欠,胃部不舒,干呕,厌各种气味,喜酸食,乳房开始增大,乳头乳晕褐色加深。此时,各种旧病易于复发。上述症状为妊娠初期的反应,一般在三个月后会自然消失。并非人人都会出现这些症状,有些妇女虽已受孕,但无特殊反应,一如平常者,亦非少见。三个月后,子宫增大进入腹腔,腹部膨隆,此时用手可以触知。四个月开始胎动,及至妊娠后期。胎儿长大下降,直接压迫小肠、膀胱,故常出现便秘,尿频等现象。
妊娠脉象多呈突滑,且肾脉与精府脉较正常为紧。据临床经验,出现突滑脉,并见尺脉与心脉搏动明显者,是为妊娠之兆,但须与前述症状合参,方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