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副科◉ 妇科fùkē 名 医院中专门治妇女病的一科。〈例〉~病/ ~医生/ ~学是医学的一个分科。 ◉ 副科fùkē 名 所学课程中次要的科目。〈例〉我学习的主科是法语,~是英语/ 学校设置课程不能重主科轻~,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主科。 妇科 妇科蒙医妇科学是以研究防治妇女月经、妊娠、分娩等疾病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学科。妇女之身体在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三根,和七种物质基础——七素方面,虽与男子相同,但由于妇女在解剖上有子宫,生理上有月经、妊娠、产褥、哺乳等过程,故在病理变化上就产生经病、带下、胎前、产后以及妇科杂病、前阴诸疾等不同于男子的疾患。如《四部医典》云:“由三根五元形成的身体,因受孕时分和男女精液与经血之多少而分男女性别 (即子宫开放后的十二天当中,最初的三昼夜以及第十一天不受孕。第一、三、五、七、九各日,若受孕时,将是男孩子。第二、四、六、八各日,受孕时,将是女孩子”。又云:男子精液多时,将形成男孩; 妇女经血多时,将形成女孩。)。女身独具乳房、子宫、月经等特征。身体之原气是精血,13岁时月经开始来潮。受精坐胎后才能形成人身,乳汁输入乳房,滋养胎儿成长。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调等缘故,产生五种子宫疾病,十六种脉病,九种痞病,两种虫病,妇科主要疾病共三十二种,一般妇科病八种,总计四十种。”对这些疾病的处理,亦有别于其他学科。 蒙医妇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蒙医学各学科整体密切相关,与其他学科一样,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远在十六世纪前,蒙古民族就有治疗妇科病的民间疗法和经验。在成吉思汗之前,把萨满教的女巫,叫奥都干。当时之奥都干除从事跳神作法的宗教活动外,同时进行产妇的接产工作。他们掌握胎震、胎位不正等的整复技术。奥都干即是蒙医妇产科发展的最初基础。如今在蒙族人民中间,把助产士也叫奥都干。十九世纪,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沙尔利克索木,有位叫吉密斯的奥都干,她擅长于接产,并能解决难产,死胎处理,胎震,子宫脱垂的整复以及子宫病等产妇科疾病而蜚声全盟;同一时期还有,巴彦绰尔盟乌拉特中旗冲吉索木的正骨师额尔德尼,不但善于正骨,同时也是远近有名的接产师,并对妇血病,有独特的疗法。历史上像这样出名的奥都干、接产师,在蒙古各地都有实例。后来,在民间疗法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藏医、中医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蒙医妇科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如十八世纪的杰出医学家伊希巴拉吉尔,在他所著的《甘露四部》中,较系统地论述了妇科病的治疗。十九世纪的名医罗布桑却因丕勒所写的 《蒙医药选编》一书中,详细地分类并阐述妇血症和妇赫依症的诊断与治疗。为妇科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妇科疾病种类虽然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分妇血症和妇赫依症两大类。 解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蒙医妇科学不断地得到充实和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培养了大批高、中、初级妇产科技术人才。防治和研究妇科病的工作,也得到提高。 如应用蒙药𠯫木朱尔治疗子宫颈糜烂, 取得可喜的结果。此疗法在蒙医妇科领域内,正被广泛地推广。此外,产后血崩的治疗,也得到良好的疗效。但是,蒙医妇科学的发展,仅仅处于开端。因此,急需进一步很好地总结妇科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成为真正现代化的妇科学。 ☚ 蛋状粘痈 月经 ☛ 妇科fu ke(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