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妇病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妇病行

妇病行

汉乐府民歌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三八《相和歌辞·瑟调曲》。此诗叙写一个病妇临终前把孤儿托付给丈夫以及她死后夫、儿饥寒交迫的悲惨景象,反映出当时人民群众的贫穷愁苦状况,堪称汉代社会实录,是体现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现实主义精神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朴素生动,句式长短错落,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展开故事,叙述与人物说话紧密结合,具有绘声绘影,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宋长白《柳亭诗话》),显示出卓越的叙事技巧。

☚ 上留田行   孤儿行 ☛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2〕。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3〕。“属累君两三孤子〔4〕,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5〕,行当折摇〔6〕,思复念之。”
 乱曰〔7〕: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8〕,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9〕,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10〕。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11〕!弃置勿复道。”

 〔1〕本诗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
 〔2〕丈人:男子,此处指丈夫。
 〔3〕翩翩:泪流不止貌。
 〔4〕属:通“嘱”。累:拖累。
 〔5〕笪(da)笞:打人用的竹器,这里作动词用,打的意思。
 〔6〕折摇:即“折夭”,夭折的意思。
 〔7〕乱:乐歌卒章。
 〔8〕牖(you):窗户。
 〔9〕亲交:亲近的朋友。
 〔10〕饵:糕饼之类的食品。
 〔11〕行:即将。复:又。尔:那样。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不幸家庭的故事。家中主妇病死,留下她的丈夫和三个呱呱待哺的孤儿。家中一贫如洗,日后的岁月又该如何打发呢? 可怜的父亲不敢想像孤儿不可避免的厄运。诗中病妇托孤、乞交买饵、孤儿啼索母抱几个细节生动传神,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量。

《妇病行》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妇病行》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了一个病妇死前向丈夫托孤以及丈夫行乞、饥寒交加的悲惨状况,反映了东汉末年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对话来叙事,以典型情节表现主题,剪材精当,细节逼真,语句朴素,格调凄楚悲凉。令人回肠荡气,不忍卒读。

古代民歌《妇病行》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 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此诗通过叙述一个男子之妻临终托孤,及他和孤儿饥寒交迫的惨状,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对封建社会是一个有力的控诉和揭露。
 全诗可分为二层。前十句为第一层,叙述妇人连年生病,临终时嘱托丈夫好好抚养孩子,不要使他们受饥寒。这一层截取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妇人久病连年,在临终之际把丈夫叫到跟前,有句话应当说,还没来得及说,不知不觉地泪水已流淌下来:“把几个孩子托付给你,不要让我的孩子饿着冻着。他们有什么过失,千万不要用竹板打他们,我快要死了,你要常常思念我这番话。”可谓是声泪俱下。看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怎能不令人心酸悲叹!同时,这里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追溯的余地。“妇病连年累岁”,这开篇的六个字,就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由于缺衣少吃而折磨得久病不愈、骨瘦如柴的妇人形象。当她向丈夫托孤时,却“不知泪下一何翩翩。”“一何”、“翩翩”,都更加突出了病妇的感伤之情。通过她向丈夫托孤的五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她不是为自己的年轻早夭而泪下,而是为“两三孤子”而悲痛欲绝。与生人作死别,总有千言万语要诉说,许多遗憾要表达,但病妇只是向丈夫托付了两三孤子,其余则只字未提。从这里可以看到母爱胜过了一切,那又是谁夺去了两三孤子的母爱呢?意在言外,留给了读者思索的余地。
 “乱曰”以下为全诗的第二层,叙述了妻子死后,丈夫和孩子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困境之中。丈夫能否养活这“两三孤子”呢?这是读者首先要思索的问题。诗篇好像也在回答这一问题。这一层描绘了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就是开始所写的四句:“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画面啊!妻子死后,孤儿衣履不全,不能抱他外出,只好闭门塞窗,把他们留在屋里,自己到集市上去给他们买吃的。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凄惨的生活境况。第二个画面是:“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孩子的父亲在路上遇到了亲戚朋友,悲伤得哭倒在地不能起来,便向亲友乞求为孤儿代买点吃的。他面对亲友,流泪不止。说道: “我想不悲伤,但实在忍不住啊!”他一边说着,一边伸手从怀里拿出仅有的几个钱来交给亲友。这里将孩子的父亲为生活所迫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凄怆之情再现了出来。第三个画面是: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孩子的父亲急急忙忙赶回家中,推开门一看,孩子正哭着要妈妈抱。他急得在屋里走来走去,不知如何是好,心里想道: “不久这些孩子也会像她妈妈一样,还是不提吧。”这些画面真实而又形象地再现了一个家庭的遭遇及悲苦的生活境况,读之令人心酸泪落。
 诗歌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叙述事情。如写病妇临危时,“传呼丈人前”,“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接着嘱咐丈夫说:“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将病妇的形象,真实生动的母爱描写出来了。描写丈夫则是:抱孩子时看到孩子无衣,便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友,泣坐不能起。”以及求亲友为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又写他 “探怀中钱持授交”,并且说道: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等等。这些动作、语言极富有真实感、形象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在目前。
 此诗质朴、自然、真切,毫无雕琢的痕迹,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乐府诗《妇病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妇病行

 

[汉]民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友,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置无复道。”

 本篇载入《乐府诗集》三十八卷,属《相和歌辞》。诗歌通过叙述妻子临终托孤以及妻死之后父子交困的惨状,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
 全诗共分二层。首层写临终托孤。关于次层的主旨,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皆由对“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的不同断句所引起。黄节的《汉魏乐府风笺》以及游国思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册,都将“舍”字属上读,即断成“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游本文学史解释道:“‘塞牖舍’之‘舍’ ,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象舟船、觞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很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见该书第159页)。
 即便采取了相同的断句,对此诗主旨的理解,仍存在着分歧。黄节引用清人朱柜堂、朱嘉征的评语,谓此诗乃“刺为父者不恤无母孤儿之诗。”“诗中并无一语及后母,使人想见于言外。”后母虐待非己所亲生之子,这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绵绵不绝的丑恶现象。这首诗虽然没有正面叙写后母的形象,但从后来孤儿们的悲惨遭遇,而做此种推测,也是不无道理的。游本文学史,则以为此诗是对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残酷的剥削,竟使得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违背妻子临终时的千叮万嘱,忍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这种说法,是把孤儿们的悲剧根源,间接地归纳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余冠英的《乐府诗选》及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则把“闭门”二句断成“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这样,诗歌第二层次的主角就成了孤儿们的父亲。妻子死后,丈夫无力抚养孩子,他虽然能答应妻子的请求,做到“有过慎莫笪笞”,但却不能做到“莫我儿饥且寒”。因为贫困已经剥夺了他生存的自由,他又怎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呢?其情形正如阮籍《咏怀诗》其三所言:“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这样就把诗歌的批判矛头指向汉代统治者,从而赋予此诗以极大的现实意义。
 汉乐府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曾经有人说古希腊文学是一个史诗和戏剧的联邦,而中国的古代文学,则是一个抒情诗的王国。言外之意,以为中国叙事诗不甚发达。当然,较之抒情诗,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无论在创作的数量上,还是在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上,都逊色得多。但这并不能否认中国的叙事诗也有其辉煌的成就,尤其是西汉的乐府诗歌。这些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戏剧美。而《孤儿行》则无疑是体现其艺术特征的代表作品。
 首先,此诗截取的两个生活横断面,都是主人公命运中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是时间、地点、矛盾和人物都很集中的场面。比如诗歌的上半部分,主要叙述久病的妻子,在临终之际嘱托丈夫要好好照顾孩子。简短的几句话,极富有潜台词,读者可以通过她的廖廖数语去追溯这个家庭以前的生活,猜测她以及她的丈夫的性格和心理。试想,经过连年累岁的病痛折磨,在临死之际,回顾自己的一生,妻子该有多少遗憾去表达啊。然而,在与丈夫的临终遗言中,她提到了孩子,提到了丈夫,却唯独没有提到自己。这是多么不符情理,而又尽在情理之中啊。作者就是通过这么一个简捷的戏剧性场面,完成了对妻子形象的刻划,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回味和遐想。
 其次,诗歌的叙述者态度客观冷静,基本上靠人物自己的对话和行动去揭示那震撼人心的悲剧结局。而对所以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叙述者则始终不发一言,把不尽的思索留给读者,启发了读者的艺术创造力。难怪对此诗的主旨,古今往来,产生了种种不同的说法,叙述者的隐藏性,大概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叙述者态度的客观冷静,还导致了诗歌语言向个性化发展。象“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等丈夫所说的话语,单独拿出来,似乎根本不象诗歌语言,很通俗,然一旦放入诗歌的整体之中,却又显得那么贴切,极其符合丈夫的身份以及丈夫当时所处的情境。
 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差不齐,而情与境会, 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遍,觉有悲风刺人毛骨。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可谓对此诗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巨大魅力所做的极为生动的概括和总结。
妇病行

妇病行

汉代相和歌辞,属瑟调曲。辞分两段,首段写一妇人多年患病,给丈夫留下遗言,托嘱抚养孤儿。末段写妇死之后,其夫凄凉行乞,抚养孤儿之情状。全辞字句真朴古奥,描绘了市民妻亡家破、父子不保的惨淡情景,为西汉时写都市下层人民生活的代表作之一。全辞载《乐府诗集》。

☚ 乌生八九子   东门行 ☛

《妇病行》fu bing xing

Ballad of the Ailing Wife (Han ballad)

妇病行

汉乐府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瑟调曲》该诗写贫人妻死儿幼之惨况。该诗善剪裁,它截取两个生活画面来写这个家庭的悲剧。开头写妻累病临死托孤,言甚凄楚:“当言未及得,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后半部写妇死后,丈夫孤儿饥寒交迫之惨状:“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从乞求与孤买饵”。值此境遇,想起妇语,安得不“我欲不悲不能已”?汉时贫民生活,于此可知。朱嘉征《乐府广序》卷五云:“《妇病行》伤时政也。余闻之先儒曰,世治则室家相保,世乱则室家相弃。”《妇病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黑暗现实。此诗最大特点在于用客观叙述,表主观倾向。全诗在客观叙述中,虽无一语直言贫苦之悲,而悲之贫苦生活自见也。汉人篇什,往往如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