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 妄想张伯端《西江月》:“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佛教名词,道教袭用。《大乘义章》曰:“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佛教中有十二种妄想。 ☚ 色空 如来 ☛ 梦想;妄想mènɡxiǎnɡ wànɡxiǎnɡ【同】 都可以用作动词和名词;都可以表示不切实际的打算;都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异】 “梦想”是中性词;作动词时,有时指痴心妄想,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含有贬义;有时指渴望,是对美好的事物梦寐以求,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含有褒义;用于不好的方面时,语义较轻;能构成名词“梦想家”;作名词时,指梦想中的事。[例]她~着自己家里能有一间宽敞的客厅。|西藏之行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妄想”贬义词;作动词时,着重指狂妄的打算;语义较重;常同“痴心”连用构成成语“痴心妄想”;作名词时,着重指狂妄的或荒谬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例]他~着有个亲戚有朝一日让他出去继承遗产。|你想瞒天过海骗过大伙儿,那简直是~。 妄想wàngxiǎng❶妄图 △ ~征服世界。 ❷不能实现的想法 △ 痴心~。 妄想wàngxiǎng❶ 〈动〉狂妄地打算:妄想阻拦│妄想用武力征服。 【同义】企图│妄图。 【辨析】“妄想”和“妄图”:“妄想”侧重在想法不能实现,“妄图”侧重在图谋、策划;“妄图”必须要带宾语,“妄想”可以带,也可以不带。 ❷ 〈名〉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想法:痴心妄想│想瞒天过海,那可是妄想。 【同义】幻想│梦想。 【辨析】“妄想”和“梦想”:“妄想”仅指不能实现的想法,词义范围小,“梦想”除了具有“妄想”的意思外,还有渴望的意思,词义范围较大;“妄想”是贬义词,“梦想”是中性词。 妄想wàngxiǎng狂妄地打算。 【组词】妄想夺权︱痴心妄想 【例句】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 ❍ 恼羞成怒的敌人,妄想使用炮火来歼灭我们的“铁人”。 【近义】梦想︱空想︱狂想 【反义】理想 公鸡下蛋——妄想指狂妄的想法,或不可能实现的打算。 也作 ❶ 公鸡下蛋——梦想。 ❷ 公鸡生蛋——瞎胡想。
癞蛤蟆想天鹅肉吃——妄想讥讽人痴心妄想,痴迷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也指想法离奇或过高,不可能实现。 也作 ❶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❷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妄想。 ❸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无望了。 ❹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心高身矮探不上。 ❺ 癞蛤蟆在阴沟里想着天鹅肉吃——如何到口。 ❻ 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痴心妄想。 妄想wangxiang❶狂妄地或非分地想做某事(含贬义):德意日法西斯曾经~霸占天下|他们想夺走我们的冠军宝座?还是别~了吧|你也~当作家? ❷不能实现的狂妄打算:敌人的~破灭了。注意“妄想❶”主要带谓词性宾语PID>=16 公鸡下蛋——妄想指狂妄的想法,或不可能实现的打算。 妄想wàng xiǎng❶ 名词。不能实现的狂妄想法,用于贬义。 【例】他这几天很殷勤,试图想和解,不过这纯粹是妄想。(吴若增 《离异》) ❷动词。指幻想去做不可能实现的事,用于贬义。 【例】 日寇来势汹汹,在华北由七个师团逐渐增加到十二个半师团,约有三十万人的兵力,妄想以“速战速决”的方针,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周而复《南京的陷落》) 妄想(同)梦想 幻想 妄图 企图 妄想wàng xiǎng不切实际的打算:你趁早儿打了这~,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七三·1787)
妄想wàng xiǎng佛家指有违教旨的心念,所谓妄想生则迷途,引至无边的烦恼:(妙玉)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趋向真如。(八七·1133) 死马当活马骑痴心妄想;妄想
架楼梯上天妄想 妄想空想,不切实际的想法。陆游《山园草木四绝》之一:“少年~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打算1 打算1拟(拟待;~准;~采用) 算计试图 企图 打算达到:拟踪 想要,打算:欲待 谋略,打算:谋画 谋划 规划打算:规算 事先打算:预拟 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谋夕 心里早已有了打算:成算在心 胸有成算 原来想,原打算:本待 从各方面打算:横打竖算 作长远打算:远谋 长计远虑 谋划长久之计,作长远打算:谋长 作长久屯兵的打算:筑室反耕 另有打算:心别 另有打算或企图:具别肺肠 别具心肠别具肺肠 别具他肠 别有肺肠 别有心肠 别有心肝 别有他肠 另具心肝 另有肺肠 改变想法,另作打算:革图易虑 革心易虑 变心易虑 改容易虑 另做好的打算:另作良图 很快改变主意另做打算:幡然改图 翻然改图 翻然改计 不做回头、后退的打算:计无反顾 计不反顾 计不返顾 计无返顾 放弃努力,不再做进一步打算:止步不前 共同生活或一起共事而各有各的打算:同床异梦 同床各梦 竭力打算:力图 狂妄地打算:妄想 梦想 希觊 甕算 谬冀 打算错了或没有计算到:失算 遗筹 遗兆 遗算 遗谞 遗旷 误计 (考虑,计划:打算)
另见:考虑 计划1 谋划 筹划 念头 ☚ 打算1 盘算 ☛ 妄想 妄想一种思维性障碍,也是精神病症状之一。即指一种病态的信念,尽管不符合事实,但仍坚信不移。这种信念内容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但与个人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关系不太大。有妄想这种病态信念的患者,总会在其日常行为上有所表现。任何事情,当涉及其妄想内容时,就不能正确对待。有些患者的妄想内容十分荒谬,不难辨认;有些患者的妄想内容比较接近现实,有一定的逻辑性,常需要从各方面详细收集资料和核对病史。重要的是,妄想是病态的逻辑、推理的结果,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其成因未明。西方学者通常以心理分析的理论来解释某些妄想的形成。妄想也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唯一症状的精神病称为偏执型精神病,亦称为妄想型精神病。 ☚ 思维障碍 独身主义 ☛ 妄想delusion缺乏相应客观依据的病态信念叫妄想。常为精神病人的一种表现。妄想内容复杂,有的与病人长期想往与追求的有关,有的离奇古怪,其内容可为高官显位、财华横溢、家资万贯、娶国色夫人、成仙成佛等。 妄想一种病态信念。特征为没有事实根据,与病人的文化知识和处境不相符合的坚信不移的想象。有被害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和疑病妄想等。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妄想狂妄荒谬的打算,不能实现的打算。如痴心妄想。 妄想delusion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许多精神疾病均以妄想为主要症状,如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麻痹性痴呆的夸大型、更年期偏执状态及心因性偏执状态等。妄想在临床上常见的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嫉妒妄想、疑病妄想、变兽妄想、钟情妄想等。 妄想 妄想妄想,是一种病理信念,其内容与事实不符,与患者的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也不相称,但患者却坚信不移,难以用一般的说理方法加以纠正。妄想属于思维内容的障碍。 正常人的成见和偏见与妄想不同,它们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方法不正确或认识水平的限制造成的。迷信观念,虽无事实作为根据,但是并不超越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幻想的内容可能颇为离奇,然而人们能够将它与现实加以区分,并不坚信。超价观念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人。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先入之见,在较长时间内占优势地位,使当事人以此来解释一切现象。然而,它与妄想不同,当情感稳定或客观环境改变时,超价观念即可消失。 妄想是精神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些精神病以妄想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精神症状,例如偏执狂和偏执性精神病。很多精神病人以妄想为主要的就诊或入院原因,如1957~1959年上海市精神病防治院首次入院的2000例精神分裂症中,有65%以各类妄想为入院时的主要精神症状。 按照妄想的起源,可以分为原发性妄想又名真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又名类妄想观念。但是,也有人将不具备病理固定性和肯定性等妄想特点的猜疑,也称为“类妄想观念”,这种情况其实不属于妄想的范畴。 继发性妄想常与下列情况有关: 1.情感障碍: 妄想常继发于忧郁情绪。抑郁症患者常常是自我估价过低、夸大以往的缺点和错误、怀疑自身的健康情况不佳,所以经常发生自罪、贫穷、虚无、和疑病等妄想。有些患者可能在自罪妄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被害妄想。然而,他们认为这些“迫害”或“惩罚”,都是罪有应得,并不埋怨他人。在情绪忧郁基础上产生的自罪、疑病、被害及虚无妄想,可统称为抑郁性妄想。躁狂症患者情绪高涨,导致对自身估价过高,夸张地描述他们的工作、才能、地位和财富,产生类似夸大妄想的观念。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过程过于敏捷,变幻不定,观念随生随灭,因而很少形成坚信不移持久存在的夸大妄想。 2. 知觉障碍: 耳聋或失明患者,常较多疑,容易产生妄想,除了感觉障碍外,还可有其他精神因素的参与。以幻听、幻视、幻触、幻嗅等为基础形成的被害妄想,在精神分裂症中是十分常见的。有些幻觉症患者,如酒中毒性幻觉症患者发生的妄想,几乎均为继发于幻听的结果。3. 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患者的妄想,则常与错觉有关。例如患者将树叶的荫影错当作将加害于他的敌人。部分患者在意识清晰后,仍然有一段时间坚持上述信念,称为后遗性妄想。 4. 智能障碍: 轻度的精神发育不全和脑器质性精神病所致的轻度智力减退,均易导致推理、判断错误,因而产生继发妄想。特别多见的是,老年性痴呆和动脉硬化性精神病患者因近事记忆缺损,而导致的损失妄想或被窃妄想。如果智能缺陷极为严重,患者的思维已完全失去分析和综合能力,妄想就不会发生。 5. 性格障碍: 多疑、敏感、主观、固执、高傲的偏执性格者容易发生妄想,他们在见到心理应激或工作生活挫折时,常怨天尤人,在性格障碍的基础上产生以妄想为中心的偏执性精神病。Kretchmer将这类对心理、生理、社会或躯体创伤特别敏感者,称为敏感性人格。 6. 精神刺激: 有些病人在强烈的或持久的精神刺激下产生妄想。等待审判期间的拘禁性精神病、及剧烈的精神创伤所致的心因性妄想,便属于这类情况。部分患者也有一定的性格基础。 7. 暗示: 易于接受暗示或自我暗示的患者,可能继发妄想。癔症性精神病患者的妄想,常发生于幻想和自我暗示的基础上。感应性精神病中的被感应者,多系批判力不强和易受暗示者,他们受到感应者的妄想内容的影响,产生“感应性妄想”,对妄想深信不疑,一旦与感应者分开,暗示的作用消退,妄想随之消除。 原发性妄想,则是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释,又非来源于其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如果能够排除器质性精神病,它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faspers和Schneider认为,原发性妄想是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1. 妄想心境: 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与已有关的情况,导致原发性妄想形成。 2. 妄想表象: 患者突然产生一种记忆表象,接着对之赋予一种妄想性意义。 3. 突发性妄想观念: 妄想骤然在患者脑海中充分形成,既无前因,又无推理,无法理解。有人称之为自发性妄想(autochthonous delusion)。 4. 妄想知觉: 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它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正常知觉,一是妄想性意义,两者的联系无法理解。 以上四种原发性妄想体验,其共同特征为对某一心理现象(情绪、记忆表象、知觉等),赋以难以理解的特殊的妄想性意义。Conrad将之称为“转化现象”(apophony),由一般心理现象转化为妄想。其中,妄想知觉最具有诊断性意义。 原发性妄想体验,仅见于妄想开始形成之时。妄想一旦形成,即可能在原发性妄想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演绎,派生成若干继发性妄想。后者多数是以妄想出发,解释周围事物,故又名说明性妄想或解释性妄想。妄想因此逐渐系统化。妄想系统化程度取决于病人的人格完整性。中年患者的人格比青年期稳定,故他们的妄想常带有或多或少的系统性,而青少年患者的妄想常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偏执性精神病人格的损害比精神分裂症轻得多,所以偏执性精神病患者的妄想较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为系统化。 对于妄想的形成,还有一些另外的解释。精神动力学派以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妄想的起源。他们认为,妄想的本质是长期的压抑的情意综的发泄,它的内容是潜意识心理矛盾的象征,它的表现形式是推诿作用(projection)的结果。巴甫洛夫学派则认为妄想是皮质的优势病理兴奋灶的表现。新行为主义学派则主张,妄想是由于回避某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心理学的学习(learning)的机制逐渐形成和固定的。但是,所有这些假说都缺乏足够证据,也不能科学地解释所有妄想现象,妄想的发生机制尚有待继续探讨。 按照妄想内容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仍在应用。最常见的妄想为: 被害妄想 最为常见。可见于各类精神病。患者感到正在被人监视、跟踪、窃听、诽谤、诬陷、毒害等。有人根据被害妄想具体内容,细分为跟踪妄想、被毒害妄想等。但实际意义不大。其中,影响妄想(delusion of influence)或被控制感,即病人感到有某种方法或某种仪器,操纵着他的思想、行动等精神活动的妄想,颇具特殊性。这一症状常为对被动体验的逻辑解释,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关系妄想 颇常见。可见于各类精神病。病人感到周围一事一物均与已有关,或具某种特殊意义。前者可称为牵连观念,后者称为特殊意义观念。 夸大妄想 病人认为自己是领袖、出身名门,或其他了不起的人物(显贵妄想),家资巨万、非常富裕(财富妄想),正在进行或已经作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有许多创造发明(发明妄想)等。夸大妄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情绪欣快的器质性精神病,也可见于躁狂症。从前在梅毒流行的时代里,夸大妄想多见于麻痹痴呆。 罪恶妄想 又名自罪妄想。病人认为已犯下弥天大罪,不可饶恕。常见于抑郁症,亦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疑病妄想 病人深信自己得了某些严重疾病,或内脏已经腐烂、毁坏,常见于抑郁症和更年期精神病,亦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有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也有疑病观念,但很少达到坚信不移、不可理喻的妄想程度。 虚无妄想 又名否定妄想。患者认为世界或其本人均已不复存在,一切都是虚假的。曾经认为,它是更年期精神病的特征性症状。其实还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精神病和抑郁症。 贫穷妄想 患者不顾事实,坚称已经一贫如洗,即将破产,已无隔宿之粮。这一症状现已少见。可见于抑郁症。嫉妒妄想 患者坚信配偶不贞,另有新欢。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和偏执性精神病。 钟情妄想 患者认为某人爱上了自己,因而眷恋、追逐异性。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此外,常见的妄想还有非血统妄想、妊娠妄想、被考验妄想、着魔妄想、扮演妄想和宗教妄想等。 妄想内容与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背景密切有关。二十年前,十分多见的是宗教妄想、着魔妄想等,随着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已日趋减少。以往疑病妄想的内容,最常见者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梅毒和结核,现在已被疑患癌症或冠心病取代了。二十世纪初的影响妄想,多数为妖术、魔法或磁力,现在则为无线电波、激光、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了。 有妄想的患者可能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采取种种行动,如攻击他人,伤残自身,反复诉诊等。妄想是否付诸行动,主要取决于患者人格是否完整。具有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一般尚完整,最易采取危险的行动。偏执性精神病患者人格完整,常引起司法纠纷。而器质性精神病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均有明显改变或衰退,他们常对妄想深信不疑,却并不采取相应行动。 妄想的确定,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检查。有些患者的妄想内容极为荒谬,不难辨认。有些患者的妄想较为系统,有一定逻辑性,患者振振有词,似乎“言之有据”,常需从各方面详细收集材料和核实病史,方可避免误将病态当作事实,或者错把事实看作妄想。有些患者颇愿诉述妄想的内容,而有些患者却讳莫如深,不肯轻易吐露,或者只肯讲给最信任的人听。特别是偏执性精神病及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尚完整,常不愿暴露或对之作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均可导致精神检查的困难。需要耐心反复的检查或较长期的随访观察,方能确诊。对病人谈话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既要诱导病人暴露思想,又不能哄骗或轻许诺言,更要注意病人妄想的泛化和转移。有妄想存在,可以诊断为精神病。但是由于妄想可见于各类精神疾患,必须进一步分清疾病的种类。妄想的治疗,则应根据患者所患精神病的性质而定。 ☚ 言语和言语障碍 记忆和记忆障碍 ☛ 妄想 妄想delusion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既不符合客观现实,又不符合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妄想内容一般都与个人经历,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有时明显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妄想内容往往也反映了病人的情绪。检查时发现病人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例如病人坚信别人咳嗽、吐痰、关门,以及报纸上的文章,都是针对他的,或在“暗示”他;或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对他进行打击、陷害,如在饭里放毒、跟踪监视;或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有严重罪行,应受惩罚或拒食自杀等。临床又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等。 ☚ 当意即答症 关系妄想 ☛ 妄想vain hope;wishful thinking
妄想delusion
妄想dillusion 妄想vain hope;wishful thinking;pipe dream 痴心~wishful thinking;idle (or pipe)dream/~狂paranoia/~狂患者paranoid/~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 妄想delusion思维内容障碍,精神病性症状之一,即一种错误的信念、推理和判断。其特征:(1)不符合客观事实; (2)说服教育和生活经验均无法纠正; (3)病人对其坚信不移。妄想既不同于正常人的成见、偏见,也不同于宗教、迷信,它是一种精神病性或病理性偏执信念。按妄想的性质(或来源)来分: (1)原发性妄想,妄想突然发生,既无前因又无推理,无法使人理解,故亦称自生性妄想。见于精神分裂症。(2)继发性妄想,常以错觉、幻觉、情绪因素或某种愿望为基础,见于各种精神病。按妄想的结构来分: (1)系统性妄想,其结构严密,经过思考和推理,比较固定,见于偏执性精神病。(2)非系统性妄想,其内容零乱,结构松散,前后矛盾,见于精神分裂症。按妄想内容来分: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非血统妄想、易人妄想、着魔妄想、变形妄想、贫穷妄想、被窃妄想、毒眼妄想、轮回妄想等等。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外,多为功能性精神疾病,多见于精神分裂病、躁郁症、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强迫症、疑症、癔症、人格障碍、癫痫、酒精中毒等。 妄想 妄想delusion一种错误的信念、推理和判断。其特征为:(1)不符合客观现实。(2)说服教育和生活经验均无法纠正。(3)病人对其坚信不移。妄想不同于正常人的迷信和偏见,它产生于精神疾病的基础之上。妄想按照其内容可以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请参看有关条目。一个病人可同时存在多种妄想。按照妄想的性质可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是以错觉、幻觉、情绪因素或某种愿望为基础,其产生可以找到心理学上的解释,见于各种精神病。而原发性妄想则是突然发生,找不到心理的原因,见于精神分裂症。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系统性妄想与非系统性妄想。前者结构严密,经过思考和推理, 比较固定,见于偏执性精神病;后者内容零乱,结构松散,前后矛盾,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 外伤性精神病 妄想痴呆 ☛ 妄想 妄想delusion思维内容障碍的症状之一。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患者对其妄想坚信不疑,不能被说服,妄想内容与患者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环境不符,常常荒谬且缺乏现实基础。在疾病的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某些明显不合理的想法可能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思维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坚信不疑,并逐渐泛化。各种类型的妄想中,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非血统妄想最为常见。器质性精神障碍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也可以有妄想。 ☚ 意念飘忽 关系妄想 ☛ 00005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