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女娲补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女娲补天

典源出处 《淮南子 ·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火(la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列子·汤问》亦载,文略。
释义用法 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她炼五色石补天,斩鳌足来支撑天的四极,用芦灰来堵住泛滥的大水,使得万民得以安生。后以此典表现怀志献身,挽救国家、时局; 或指治理自然灾害。
用典形式
【芦灰】 唐·孔德绍:“木梗诚无记,芦灰岂暇求。”清 ·顾炎武:“奇功异事不可问,汾边山下余芦灰。”
【炼石】 宋 ·范成大:“日岂挥戈及,天无炼石功。”清 ·秋瑾:“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
【娲补】 清·黄景仁:“禹疏不到相离水,娲补难平有恨天。”
【断鳌】 唐·李商隐:“断鳌搘四柱,卓马济三灵。”清 ·盛锦:“转思断鳌初,四极奠磐石。”
【女娲天】 宋·汪藻:“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女娲手】 宋·苏辙:“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
【天五色】 宋·张孝祥:“补成天五色,散作佛千毫。”
【太皞妹】 明 ·徐渭:“不然小折伤,恐烦太皞妹。”
【古皇娲】 宋·苏轼:“出盐东海若,炼石古皇娲。”
【白石补】 唐·韩愈:“玉碗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补。”
【补天手】 宋·陈师道:“蓬壶仙子补天手,笔妙诗清万世功。”宋 ·扬万里:“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着沙。”
【补天石】 清 ·黄遵宪:“相期共炼补天石,一借丸泥塞漏卮。”
【补天余】 宋·苏轼:“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待女娲】 明 ·陈子龙:“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清 ·归庄:“南车有路凭姬旦,东国无天待女娲。”
【帝斩鳌】 宋·苏轼:“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炼石手】 清 ·屈复:“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炼石娲】 清·王夫之:“娓娓谈天衍,痕痕炼石娲。”
【娲皇工】 清·张若需:“鞭痕天泐暴秦迹,炼余尚缅娲皇工。”
【断鳌足】 唐 ·刘禹锡:“缅怀断鳌足,凝想乘鸾姿。”
【愁女娲】 宋 ·梅尧臣:“花飞万里夺晓月,白石烂堆愁女娲。”
【鳌足断】 金·元好问:“龙头突出海波沸,鳌足断来天宇闲。”
【女娲补天】 唐·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拣石】 清·赵执信:“女娲拣石炼天色,余块累累向空掷。”
【五色琼瑶】 明 ·李东阳:“手持娲皇五色之琼瑶,仰睇高天为天补。”
【石炼五色】 清·丘逢甲:“娲皇补处今毕漏,石炼五色难坚牢。”
【芦灰止水】 清·丘逢甲:“浪说芦灰止水年,笙簧重奏古来天。”
【炼成五色】 宋·黄庭坚:“学得屠龙长缩手,炼成五色化苍烟。”
【娲皇补天】 清 ·叶世佺:“精卫劳填海,娲皇莫补天。”
【炼石补天】 唐·李白:“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难。”元 ·雅琥:“斩鲸清海沸,炼石补天迍。
【断鳌立极】 宋·范成大:“断鳌娲立极,翔凤汉中天,”金·元好问:“断鳌立极万万古,争遣起灭如浮沤。”
【鳌足如山】 清·归庄:“龙髯似戟升黄帝,鳌足如山说女娲。”
【娲皇炼余石】 清·李必恒:“或云娲皇炼余石,巨灵斧劈同切磋。”

女娲补天nǚ wā bǔ tiān

形容人不顾危难,拯世救民;也指自然灾害;或用以咏石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a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陆龟蒙《杂讽》之四:女娲炼五石,天缺犹可补。吕从庆《戏题金鳌山》:女娲断足奠坤舆,怒身化作安吴嶂。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古代神话小说。刘安编录。原载《淮南子·览冥训》。袁珂《古神话选释》、顾之京等编《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刘文忠等编《文言小说名篇选注》、李格非等编《文言小说》皆录入。女娲(w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神祇。她的名字始见于《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披露了女娲造人身的信息。后来,《说文》谓: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楚辞·天问》王逸注云:“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风俗通》曰: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 无疑女娲是母系社会的天神,是化育万物的一位创世者,是造生人类的始祖。本篇是女娲补天、治水的神话,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最奇伟瑰丽、动人心魄的神话之一。作品叙述: 远古之时,天的四边倾塌下来,整个九州大地也因塌陷而裂开了。天再不能整个地笼罩大地,地也再不能完全地容载万物,大火连绵不断地烧,大水浩荡无边地流;猛兽出来吃掉了善良的百姓,凶鸟也出来攫取老弱的人们。在这个时候,女娲冶炼五色石头修补倾塌的天宇,斩断大龟的四脚支撑起天来,杀死黑龙,救济中原一带的人民,积起芦苇灰而堵住平地冒出的大水。苍天补好了,天的四边支起来了,平地冒出的大水干涸了,从此,中国的大地平安了,凶猛的鸟兽死亡了,善良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作品通过对女娲在宇宙发生大变动、天崩地裂之时,毅然决然地运用神力,和自然灾害作斗争,而终将灾祸平息,使沉溺在痛苦深渊中的人类得到甦生的故事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渴望控制自然、征服自然而发展生产的幻想和愿望。女娲的无比伟大的力量,反映了母权制时代妇女的地位和本领。篇末写女娲干完了她拯救人类的工作,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宁静而和穆地在天帝的处所休息下来,这虽然已浸染上了一些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但从中仍然体现出劳动者朴素谦逊的美德。这则神话想象奇诡、描绘生动。如开头对降临人类头上的一场大灾难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里用笔虽简,却描绘出了一幅惨绝人寰的图画,对下文描写女娲补天、息水起到了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文中塑造了一位制服自然灾害的女英雄,在她身上寄托了古代人民战胜自然造福群伦的美好理想。作品通过“炼五色石”、“断鳌足”、“杀黑龙”、“止淫水”等神奇的想象,表现了女娲的神勇、智慧和超人力量。由此再联系到女娲“抟黄土作人”的情节,一个“人类之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女娲神话在后世经过不断衍化,越来越瑰丽。如: 女娲为婚姻神 (参见《路史·后纪二》),女娲兄妹结为夫妇 (李冗《独异志》卷下) 等。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作《补天》,把这一神话推衍到极致。

☚ 武王伐纣   羿射十日 ☛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中国古代关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梦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地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 女丑   女娲结婚 ☛

女娲补天

典源出处 《淮南子 ·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 火(la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列子·汤问》亦载,文略。

释义用法 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她炼五色石补天,斩鳌足来支撑天的四极,用芦灰来堵住泛滥的大水,使得万民得以安生。后以此典表现怀志献身,挽救国家、时局; 或指治理自然灾害。

用典形式

【芦灰】 唐·孔德绍:“木梗诚无记,芦灰岂暇求。”清 ·顾炎武:“奇功异事不可问,汾边山下余芦灰。”

【炼石】 宋 ·范成大:“日岂挥戈及,天无炼石功。”清 ·秋瑾:“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

【娲补】 清·黄景仁:“禹疏不到相离水,娲补难平有恨天。”

【断鳌】 唐·李商隐:“断鳌搘四柱,卓马济三灵。”清 ·盛锦:“转思断鳌初,四极奠磐石。”

【女娲天】 宋·汪藻:“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女娲手】 宋·苏辙:“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

【天五色】 宋·张孝祥:“补成天五色,散作佛千毫。”

【太皞妹】 明 ·徐渭:“不然小折伤,恐烦太皞妹。”

【古皇娲】 宋·苏轼:“出盐东海若,炼石古皇娲。”

【白石补】 唐·韩愈:“玉碗不磨著泥土,青天孔出白石补。”

【补天手】 宋·陈师道:“蓬壶仙子补天手,笔妙诗清万世功。”宋 ·扬万里:“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着沙。”

【补天石】 清 ·黄遵宪:“相期共炼补天石,一借丸泥塞漏卮。”

【补天余】 宋·苏轼:“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待女娲】 明 ·陈子龙:“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清 ·归庄:“南车有路凭姬旦,东国无天待女娲。”

【帝斩鳌】 宋·苏轼:“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炼石手】 清 ·屈复:“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炼石娲】 清·王夫之:“娓娓谈天衍,痕痕炼石娲。”

【娲皇工】 清·张若需:“鞭痕天泐暴秦迹,炼余尚缅娲皇工。”

【断鳌足】 唐 ·刘禹锡:“缅怀断鳌足,凝想乘鸾姿。”

【愁女娲】 宋 ·梅尧臣:“花飞万里夺晓月,白石烂堆愁女娲。”

【鳌足断】 金·元好问:“龙头突出海波沸,鳌足断来天宇闲。”

【女娲补天】 唐·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拣石】 清·赵执信:“女娲拣石炼天色,余块累累向空掷。”

【五色琼瑶】 明 ·李东阳:“手持娲皇五色之琼瑶,仰睇高天为天补。”

【石炼五色】 清·丘逢甲:“娲皇补处今毕漏,石炼五色难坚牢。”

【芦灰止水】 清·丘逢甲:“浪说芦灰止水年,笙簧重奏古来天。”

【炼成五色】 宋·黄庭坚:“学得屠龙长缩手,炼成五色化苍烟。”

【娲皇补天】 清 ·叶世佺:“精卫劳填海,娲皇莫补天。”

【炼石补天】 唐·李白:“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难。”元 ·雅琥:“斩鲸清海沸,炼石补天迍。

【断鳌立极】 宋·范成大:“断鳌娲立极,翔凤汉中天,”金·元好问:“断鳌立极万万古,争遣起灭如浮沤。”

【鳌足如山】 清·归庄:“龙髯似戟升黄帝,鳌足如山说女娲。”

【娲皇炼余石】 清·李必恒:“或云娲皇炼余石,巨灵斧劈同切磋。”


古代文学作品《女娲补天》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神话篇名。选自《淮南子·览冥训》。题目是后人所加。今人袁珂说:“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三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风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故谓女娲补天神话最初所传,当亦系治水。”(《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在其所著《山海经校注》中又说:“然古籍记女娲补天,或又牵连于共工神话中。《论衡·谈天篇》云:‘共王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其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因之,亦说女娲补天,是因共工触山而使天地残毁之故,不过易共工所与争之对象颛顼为祝融而已。二文若为伪传,即系误记,实未得古神话本貌。古神话盖以女娲补天为一事,共工触山又为一事,二者并不相涉也。女娲所补之‘天’,乃洪古时代,由于今已不能详悉之某种原因——自然界大变动或神国大扰乱——所导致之‘四极废,九州裂’之天地大残毁之‘天’,故有‘断鳌足以立四极’等语。而共工触山所造成之毁坏,则局面较小,仅‘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且毁坏以后,至今未闻修复,故始日月西移,百川东注,不周坏而不币。且不周,天柱也,共工触山‘折天柱’者,折天之一柱也,又何用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为?则触山与补天之不相涉也明矣。补天神话自应在触山神话之前。”今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女娲神话,起源于南方苗族。女娲相传为伏羲之妹,后由兄妹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在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的交尾像。中间一小儿,右向,手曳二人之袖。经考古学者与人类学者的研究,证实了他们的夫妇关系。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鲁灵光殿赋》虽是东汉的作品,但他所描写的却是西汉鲁恭王时期(前一五四——前一二七)的建筑物。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在西汉初期就成了石刻装饰的题材,这故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和古远,可想而知。”又说,女娲补天的神话,“体现出初民的宇宙观念,更重要的是女娲牺牲自己为万民谋福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事业。她补苍天,正四极,杀黑龙,止淫水等等,都表示原始人民迫切的愿望,在人民的创造和歌颂的过程中,她成了神,后来又变为历史上的帝王,同伏羲、神农并称为‘三皇’了。造人补天的女祸,正是古代母系社会里一个伟大的典型。”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万物的始祖。关于女祸的神话,最著名者当为“搏黄土作人”和“炼石补天”两则。“补天”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在科学不发达,不断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渴望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女娲补天,显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华夏民族祖先敢于与天地奋战、力求改变落后状态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聪明才智。神话作者以高度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她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雄伟气魄和高度智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此则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清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一回中,便妙用此则神话,预示封建社会的“天”已经坍塌,表现了他严肃的批判现实精神。鲁迅以此则神话为素材,创作出了小说《补天》,歌颂了女娲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量。


古典文学作品《女娲补天》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2〕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3〕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4〕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5〕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6〕,颛民生。

 〔1〕本篇选自《准南子·览冥训》,据《诸子集成》本。《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兼载诸子各家之言的著作,内容在于阐明各家哲学和历史观点,在旁征博引中保存下来一部分神话传说。
 〔2〕四极:大地四方极远的地方。古代传说天圆地方,在大地的东南西北极远的地方有柱子支撑着天,柱了断了、坏了天便塌下来,故称“四极废”。九州裂:指大地塌陷崩裂。古代中国分九州(冀、衮、青、徐、扬、豫、梁、雍、荆),乃以九州泛指中国大地。天不兼覆: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不周载:地不能普遍承载万物。
 〔3〕爁焱(lan yan):形容大火延烧的样子。浩洋:形容大水泛滥无边无
 际。
 〔4〕颛(zhuan)民:善良的人民。颛,善。鸷鸟:凶猛的禽鸟。
 〔5〕女娲:传说中的创世女神之一。鳌:传说中的海中巨龟。黑龙:传说中的水精,杀之可止雨退水。淫水:泛滥的洪水。
 〔6〕狡虫:指恶禽猛兽。
 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很多,她是创世的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氏是兄妹,二人结合生下人类;又说她抟土造人,是人类的始祖。这一则神话,传说她炼石补天,又是救世女神。她在天塌地崩、烈火蔓延、洪水泛滥、禽兽害人的时代,炼石补天,消除灾害,拯救人类。她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伟大女神——人类母亲的形象。

古典小说《女娲补天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这个神话的开篇是一幅远古洪荒图。那时,天极毁坏,大地开裂,烈火蔓延,洪水不息,凶猛的的野兽也乘此为害,宇宙失去了平衡,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段描写,虽然着字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选用了典型场景的描写,大至天地,危若水火,猛若兽禽,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描述,展示了斯时人类所处环境的险厄。行文之中,有着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
 然而,这并不完全是神话夸张和文学描写,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真实图景,特别是其中的洪水描写,就是远古时期关于洪水泛滥的记录。据推论,在上古时候,发生过一次世界性的大洪水,波涛汹涌,天崩地裂,它给人类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因之成了神话的素材。在此则神话中,不仅有洪水,还有大火、猛兽,更有天崩和地裂,其恐怖之景又进一步。这或许是综合了共工触山的传说,或许是洪水神话的推衍。
 就在人类生死存亡的关头,女娲补天的壮举出现了。她炼就五色石来补苍天,斩断大鳌的四足重立四极,杀掉黑龙以拯救四海黎民,积聚芦灰来止息洪水。这一切干得那么果敢、勇毅,连用四个排比句,四个“以”字,紧张而有力。女娲是人类力量、智慧和意志的代表,人类不会屈服于厄运,他们要为制服它而奋斗,不管这种奋斗有多么艰难。女娲炼石补天,断鳌足为天极,这是多么辛勤而艰险的劳动,是多么坚韧而勇毅的精神,想像何其大胆,写来如此传神,令人感到力的澎湃。这种不畏艰险,勇于向困境挑战的精神正是人类生命力的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繁盛的基础。
 女娲重整山河,苍天得补,四极得正,万物复原,一切如初。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拥览苍穹,背负九州,居于自然怡乐的家园。
 上面的女娲是一个精进勇猛的形象,以此段为过渡,下面的女娲变成了一个功成不居的主宰者,这显然有违神话原义。女娲“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俨然是一幅仙家神态。“浮游逍遥,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更具有道家的色彩。“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这是汉人按黄老思想重新塑造的女娲。不过,幸亏《淮南子》未将前面的女娲形象湮没和篡改,我们才得以看到古神话的原貌。
 女娲是中国古代人民塑造的一个英雄形象,作为一种坚毅不拨、奋进不息的精神力量,它一直鼓舞着后人不断向厄运挑战,创造新的天地。历史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延续,每一场艰苦的鏖战,都是中华民族勇毅超拔、英勇无畏精神的一次闪光。无数的仁人志士,更是以振天下、济苍生为志,在困厄时期,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为万民的安乐而舍生忘死。如果追溯这种民族精神的发源,不难发现,早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已深深地埋下了这种精神的种子。所以,可以说,以女娲补天为代表的神话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的源头。

《淮南子》女娲补天 全文、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女娲补天

 〔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注释〕 ① 爁炎: 即爁焱,指火势蔓延。爁又与滥音同,水泛滥称滥,火蔓延叫爁。洋: 溔,水大的样子。颛: 善。颛民: 善良百姓。 ② 女娲: 传说中人类始祖,辅佐伏羲氏治国,还传说她抟土造人类。 ③ 鳌: 龟。 ④ 黑龙: 传说中的水精。 ⑤ 芦灰: 芦苇灰。淫水: 泛滥的洪水。 ⑥ 虫: 狩,即“兽”。 ⑦ 背: 背靠。方州: 大地。阳: 疑为“炀”,炽热、炙燥的意思。方: 矩。绳: 准绳。枕方寝绳: 是形象地叙说女娲等想使社会自然变化发展有规律可循,按规律来治理。 ⑧ 窍: 贯通。理: 疏理。
 
 【鉴赏】 女娲补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神话典故,但在传世文献中,到了《淮南子》才对这则典故有了比较完整而明晰的记载,对女娲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作了较为具体而生动的描写。
 首先,补天的主因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导致天地都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对此,《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由此可知,天地崩坏虽然是天灾,但也是由人祸造成。女娲作为传说中人类的创造者,不计人类的过失,在天下民众遭受劫难时毫无嗔怒怪罪,义无反顾地拯救人类,足见女娲的善良与伟大。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天神,更是作为一位母亲的善良与伟大,而这亦反衬出人类的无知与渺小。就此而言,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补天》一文中极言人类在女娲面前的无知与渺小,在某种程度上亦是切合女娲补天这则神话的原意的。
 女娲拯救人类的措施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这四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句都与水有关,所以现代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分析说:“女娲补天神话,过去一般都从‘补天’这个角度去理解,但仔细研究、分析它的实际,中心内容却是治水。大龟(鳖)、大蛇(黑龙)都是洪水暴发时出现的水怪,女娲所‘断’所‘杀’的就是这类兴波作浪、为祸人间的怪物。‘积芦灰以止淫水’,更是明确地指出女娲补天最终的目的是在治水……大约由于上古一次大洪水(这洪水是世界性的)时期,山洪暴发,霖雨不息,天色阴沉可怕,看来似乎就要天崩地裂的光景……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个出现的治水英雄。我国西南苗、瑶、侗、黎等少数民族中,至今还流传有伏羲、女娲逃避洪水,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可见女娲和洪水关系密切。”(《神话选译百题》)
 最后,女娲补天结束之后,并不是就立即全身而退了,而是“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她还关注自己的孩子,并且使天地万物的运行良好有序,不悖“准绳”;若是有悖于天地万物运行的良好秩序的事情发生,她便会出面“窍理之”乃至“绝止之”。在这里,神话的作者实际上是强调了维护天地万物之良好运行秩序的重要性,提示我们人类应当有所法式(准绳),而不能为所欲为以至于破坏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

女娲补天 - 外国童话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女娲补天

 

《淮南子》


 〔梗概〕很早很早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发生一场自然界的大灾难:天崩了,地裂了,熊熊的大火遍地燃烧,滚滚的洪水到处奔流,猛兽从山林里跑出来,祸害善良的百姓,凶恶的大鸟在空中盘旋,抓起老人和小孩当美餐。
 看到这种情况,女娲可着急了,她不辞辛苦,熔炼了五色石子决心去补好天空。她不怕危险,折断了大龟的四条腿当作柱子,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又杀死了兴风作浪的黑龙,使中原一带的百姓免除了灾难;她还收集了堆积如山的芦苇,又把它们烧成灰,用这些灰堵住了洪水。
 终于,天空补好了,天的四边撑住了,洪水退去了,猛兽恶禽也被制伏了,百姓从灾难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新生,从此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
 女娲立下的丰功伟绩一直被后世人们传颂,直到今天,人们还都说她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女英雄。
 〔赏析〕女娲是原始社会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中的女神,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她的传说。在这篇古代童话中,作者用浪漫主义笔法,夸张的手段,渲染了那场人类的大灾难,从而更衬托出女娲的勇敢、智慧。文中,作者的想象力极强。
 在女娲身上,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作品简介〕《淮南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数千人集体写的。共有内21篇,外33篇,现在只流行内21篇。书中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主,也兼有其他家的思想,所以被称为杂家。
 刘安,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好读书,喜欢音乐,会作文章。

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后用来形容不计个人利害安危,立志救国救民;也指自然灾害或治理灾害。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补天

❶谓力挽危局。聂绀弩《闻某诗人他调》诗: “地耕伊尹耕前地,天补女娲补后天。不荷犁锄到东北,谁知冰雪是山川?”
❷谓只作局部改良,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陶行知《献诗谢刘夫人赠地》: “我们不学女娲炼石去补天,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我们要建起胜利的保障……我们要建立大众的宫殿。 ”
●《列子·汤问》: “革曰: ‘……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淮南子·览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 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史记·补三皇本纪》: “共工氏与祝融氏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阙:同“缺” 。淫水: 洪水。女娲:传说为上古女帝。风姓,伏羲之妹(一说为妻),人头蛇身,抟黄土造出人类。共工: 古代神话传说中天神。相传上古时,支撑天的柱子被折断,天塌了下来,女娲炼五色石以补之,并斩断鳌足,撑起天的四边。

女娲补天

【出处】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释义】 传说太古之时天的四极残缺,有神人伏羲之妹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斩断巨鳌的足来支撑四极。后以此典指做救国救民、匡正乾坤的大事业;也指治理灾害等。
【例词】 补天 补苍天 补天手斩鳌 断鳌 炼石 炼石补天炼石手 女娲补天 女娲天 神娲 娲补 娲皇补天 正天倾断鳌立极 芦灰止水 炼石娲鳌足断 娲天 补极 女娲补石
【用例】
〔补天〕 唐·李秘《禁中送任山人》:“补天留彩石,缩地入青山。”
〔断鳌〕 清·盛锦《过滩》:“转思断鳌初,四极奠磐石。”
〔炼石手〕 清·屈复《题元遗山论诗后》:“今古宁无炼石手,补天原不用金针。”
〔芦灰止水〕 清·丘逢甲《岁暮感怀》:“浪说芦灰止水年,笙簧重奏古来天。”
〔女娲补石〕 南朝梁·刘孝威《诗宴乐游林光殿》:“女娲补石,重华弃金。”
〔神娲〕宋·史浩《满庭芳》:“况有神娲妙手,调和得,云彩皆同。”
〔娲皇〕 唐·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
〔娲天〕 唐·李咸用《谢友生遗端溪砚瓦》:“娲天补剩石,昆剑切来泥。”

女娲补天nǚ wā bǔ tiān

【释义】
古代传说,人类始祖女娲炼五色石补好了天上的破缝。喻指伟大的功业。

【色彩】
褒义。

【近义】
补天女娲︱神娲补天︱炼石补天︱女娲炼石。

【扩词】
女娲补天的精神︱正如女娲补天。

【造句】
 ❍ “~”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神话传说。
 ❍ 有人把修复大气臭氧层的工作比作~,一点也不过分。

【正音】
“娲”不念作wō或huò。

【正形】
“娲”不写作“祸”。

女娲补天

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女娲氏以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参见 【女娲炼石】。

女娲补天

女娲填补苍天。赞颂改造自然、拯救人类的气魄和智慧。也作“炼石补天”。传说在远古时代,人类遭受了一次特大灾难,天崩地裂,洪水泛滥,猛兽吃人,凶鸟作恶。为了把人类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创造人类的女神女娲氏挺身而出,炼出五色石把天上的洞补好,斩断神龟的脚支撑起天的四极,杀死了猛兽,制服了洪水,人类从此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见《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补天

关东神话故事。传说共工与颛顼干仗,天倾西北,地圻东南,于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女娲不遗余力,每天炼一块石,“啪”,往天上一扔,补上一块天。怎奈西北天的窟窿太大,女娲补也补不过来,便去了昆仑山,去刨山头的冰碴子用来补。冰碴子碴碴拉拉怎么能补天呢?后来风就从西北天钻出来了,因此一刮西北风,天就特别冷。这则神话有别于南方女娲完全以五彩石补天的情节,是北方地区特有的神话。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Nuwa butian

古代神话之一。相传女祸是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她用泥土捏造了许许多多的人。后来她嫌这样捏速度太慢,又将粗草绳拌上泥浆四处挥洒,结果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从此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在《淮南子·览冥篇》中,还载有女娲补天的神话。相传古代宇宙曾发生一场大的变动,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一个个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出现一条条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熊熊烈火,地下喷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怪禽纷纷出来危害人类。见此情景,“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此灾难得到平息,人类得到了拯救。女娲是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位伟大女神的形象。在她身上,反映出初民对人类起源和自然现象的模糊认识。

☚ 嫦娥奔月   共工 ☛
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后以此典形容为百姓建立大功业,挽救国家等;也指治理自然灾害。南朝梁·江淹《遂古篇》:“女娲炼石,补苍天兮。共工所触,不周山兮。”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乐迁夏谚,礼变商俗;业类补天,功均柱地。”宋·秦观《贺吕相公启》:“窃以娲皇补天之际,高宗梦帝之初,未就泥金,正资陶铸。”

☚ 牛渚怪物   P ☛

女娲补天

创世女神神话。女娲是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她长着人的脑袋,蛇的躯体。天地开辟的时候,世上没有人类。女娲就把黄土揉成团,捏成泥人,这些泥人就成了后来的人类。远古的时候,有一年,撑天的4根柱子折断了,大地裂开了,天不能遍盖万物,地不能尽载万物;熊熊的大火燃烧不已,浩浩的洪水奔流不息; 猛兽吞噬着善良的百姓,凶禽攫食老弱的人们。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块去补苍天,斩下神龟的4脚,作撑起苍天的4根柱子,还杀死兴风作浪的黑龙以拯救天下的人民。又堆积芦灰,以填堵滔天的洪水。苍天补好了,4根擎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凶猛禽兽诛杀了,天下重新太平,善良百姓得以拯救,依地向天,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故事载《太平御览》 、《淮南子》等书。

女娲补天nǚwā-bǔtiān

女娲:神话传说人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后以“女娲补天”比喻匡救时世,挽回世运。

女娲补天nǚwā-bǔtiān

〔主谓〕 女娲,传说中上古女帝名。一说是伏羲的妹妹,一说是伏羲的妻子。相传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褒义。赞颂力挽狂澜,造福人民的女性,可用此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