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舆论学的奠基者之一。1818-1825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因意见不合而另立门户讲授自己的思想体系。1848年组织了“实证哲学研究会”,逐渐形成了实证主义学派。其《实证主义哲学》一书写作了12年,共六卷,还完成了四卷本的《实证哲学体系》(1851-1854)、《实证主义概论》和《实证宗教教义回答》(1853年)等。孔德分析了人类的社会发展进程,强调了人的精神的决定作用。他认为,整个社会的机体是以人的观念为基础的,人类精神决定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起源和性质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是人的本能的情感和意志。因此,孔德宣称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从普遍的爱出发,而绝不应该从破坏现有的社会秩序出发。基于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他强调了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认为,文明首先是心理与精神上的一致,正是这种一致推动历史的发展,而表达心理与精神的舆论则是社会机制的基础。他强调,“思想统治和改变世界,……整个社会机制归根结底是以意见为基础的。”而舆论则应是社会统一体的“普遍的和谐”的表现,社会有机体始终建立在那些逐渐发生变化的观点、意见的总和的基础上,这些观点和意见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发生重大的影响。孔德否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过分强调意见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颠倒了舆论这一精神现象和经济基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