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奢俭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奢俭思想中国历史上关于消费问题的经济思想。古代思想家从治国的目标出发,对消费行为和消费水平的状况十分重视。如贾谊(前200—前168)认为“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奢俭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1) 先秦儒家以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消费作为区分奢俭的标准。孔子(前551—前479)说:“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奢则不孙(逊),俭则固”(《论语·述而》)。他认为俭虽有点固陋,但无害于社会,而奢则是僭越犯上的行为。当时有人提出“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这种视奢为恶、以俭为善的思想,形成中国传统的黜奢崇俭思想。(2) 先秦墨家也主张黜奢崇俭,但奢俭的标准不同于儒家。墨家主张消费不分等级,以维持生命和健康需要为准,反对并批判统治阶级的侈靡生活。(3) 道家则以原始时代的简陋生活消费条件为准,认为物质、文化的进步会导致人们身心的堕落。(4) 法家从蓄积国力以利于农战的角度、兵家从军事的经济基础及军民关系的角度,均反对奢侈,主张俭约。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间,黜奢崇俭思想一直是中国消费观念的主导思想,它的主要特点是主张等级消费,强调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应有不同的消费标准。但提倡节俭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而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5) 除了占主导地位的黜奢崇俭思想外,也出现过一些与此相反的观点。如《管子·侈靡篇》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应允许并鼓励侈靡消费,认为富人侈靡消费有利于贫民扩大就业门路。明代的陆楫(1515—1552)认为,俭只能使一人一家免于贫,而奢则能“均天下而富之”(《蒹葭堂杂著摘抄》)。(6) 鸦片战争前,思想家魏源(1794—1857)对传统的黜奢崇俭思想提出了修改,他说黜奢崇俭“可以励上,不可以律下,可以训贫,不可以规富”(《古微堂内集》),认为富人的奢能够增加消费的需求,促进社会分工、交换的发展。认识到在一定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这是认识上的进步。(7) 鸦片战争后,关于奢俭思想的争论,成为赞成或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争论的一部分。黜奢崇俭论者把发展新式工业技艺说成是“奇技淫巧”,认为“奢靡无用”。谭嗣同(1865—1898)、梁启超(1873—1929)等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谭嗣同认为“尚奢”有利于扩大市场和促进农、工、商各业的发展。严复(1853—1921)则从消费与生产的相互关系论证,认为崇俭之所以是美德,就因为它对财富能“生”能“养”,指出那些借口崇俭而反对投资工商业的顽固派恰恰是有碍财富“生”“养”的“财之蟊贼”。他的黜奢崇俭思想已属于具有资本积累要求的经济理论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