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契诃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契诃夫1860—1904Anton Pavlovich Chekhov

俄国作家。生于小商人家庭,1884年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医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并和高尔基建立了友谊。18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共写中、短篇小说四百七十多篇,主要有《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变色龙》、《哀伤》、《苦恼》、《草原》、《乏味的故事》、《决斗》、《套中人》、《姚尼奇》、《农民》、《在峡谷里》和《第六病室》等。小说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揭露地主阶级的寄生腐朽及其奴才愚蠢专横的丑恶嘴脸,描绘农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也抨击知识分子苟且偷安和庸俗琐屑的生活,反映他们在革命高潮前夕的苦闷和追求。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着力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发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其作品思想深刻,语言精确,人物性格鲜明,对许多作家有过影响。

契诃夫

叶绍钧与契诃夫 王如青 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3期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Qihefu,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出生于小商人家庭,童年时代由于父亲的杂货店破产,不得不一面当家庭教师,一面读书,后来入莫斯科大学学医,毕业后,一面行医,一面进行文学创作。一生共创作470多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
契诃夫的中短篇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又可以大体分作两类:一类无情地嘲笑和揭露警察专制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另一类通过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对下层人民的愁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小公务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4)和《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等是第一类中的名篇;《哀伤》(1885)、《苦恼》(1886)和《万卡》等则是第二类中的代表作。《小公务员之死》写一个小小公务员在看戏时打喷嚏,不慎将唾沫星子溅到前排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唯恐将军不肯原谅而对他进行惩罚,从此惶惶不可终日,不久死去。这个故事谴责那些专制、暴虐的官吏,说明正是他们的飞扬跋扈、作威作福,造成小人物的畏惧和奴性心理。《变色龙》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人的事件时,态度前后数次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活画出一个欺压良善、阿谀权贵的奴才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则塑造了心甘情愿为统治阶级和专制政权效劳的走狗形象。
《第六病室》(1892)和《套中人》(1898)等也是契诃夫的优秀作品,前者以一间专横野蛮、阴森恐怖的病室象征专制的俄国;后者用近乎夸张的笔法描写一个把一切甚至思想都装入套中的形象,从另一角度抨击专制制度。这些作品在暴露社会黑暗方面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契诃夫的剧本中也不乏佳作。《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姊妹》(1901)和《樱桃园》(1903)是广为人知的作品。这些作品写各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写他们的苦闷和彷徨、理想和信念,说明变革旧生活的必要。

☚ 托尔斯泰   莱蒙托夫 ☛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Qihefu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作家,也是俄国第一个以短篇小说称誉文坛的作家。生于小商人家庭,为了赚钱养家和供自己上学,他大学时代就开始写作,由于迫于生计,只求速成和多产,他练就了笔快如飞的本领,在1883—1885年,他每年都要写小说100篇以上。一生写有470多篇小说,还写有不少优秀剧作。他的作品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19世纪80年代,他写下的作品有不少是针砭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的,如《变色龙》,写一个警官在广场上处理一个人被狗咬伤手指头的案件,他并不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依据传言判案,以权势作是非曲直标准,作品活生生地勾勒了一个在专制制度下欺压百姓、奉迎权贵、见风使舵的奴才的可恶嘴脸。也有的作品反映了城市下层人民的贫困、痛苦生活,如《万卡》里那个9岁的小男孩,在夜深人静时,借着煤油灯的亮光给爷爷写信,希望老人把他接回去,再不过这挨打受骂遭凌辱的学徒生活,可爷爷是不会接到他的信的;因为他连爷爷的地址都不知道怎么写。这一类的故事没有离奇的情节, 平淡的生活场景却显示了这种无尽头的灾难带来的悲剧。19世纪90年代,契诃夫创作的题材广泛、思想内容愈加严肃、深刻,艺术技巧也更趋成熟、完善,许多优秀名篇产生于这个时期,如《第六病室》,不仅揭露监狱一般的专制俄国的罪孽,而且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曾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带阁楼的房子》、《我的一生》反映着契诃夫对19世纪80—90年代俄国风行一时的社会思潮——用日常工作代替社会斗争的“小事论”的否定和抨击。在脍炙人口的《套中人》中,他鞭挞那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顽固的保守势力的代表别里科夫,发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他对知识分子的空虚无为和小市民的庸俗无聊,即“灰色的生活”也进行了同样有力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向人们说明除旧布新的必要, 这表现在 《跳来跳去的女人》、《醋栗》、《姚内奇》等作品中。如《农民》、《在峡谷里》,则反映了俄国农民的贫困、愚昧、野蛮、落后,揭示了农村资本主义势力猛烈冲击着俄国的旧秩序, 也给人民带来了新灾难。他最后一部小说《新娘》,充满着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他对俄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们认为他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可与莫泊桑媲美。

☚ 列夫·托尔斯泰   高尔基 ☛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

俄国小说家、剧作家。1860年生于罗斯托夫省一个小商人家庭。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毕业后边行医边写作。他的第一个剧本写于19世纪70年代。他的剧作受到重视,是1898年 《海鸥》的上演此后。直到1904年去世,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一直是戏剧界关注的焦点。他的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均在上演时获得巨大的成功。
契诃夫的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丰富积极,潜台词深邃,情节上的平淡与人物命运深处的悲剧性相结合,使他的作品在一片真实的生活细节里蕴含着发人深省的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他笔下的人物带着时代鲜明的烙印,又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象征。


契诃夫


契诃夫的剧作赋予戏剧动作“新的行动性”,开拓了剧作的文学性。对20世纪的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剧作和期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共同完善了现实主义戏剧。其名作《樱桃园》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剧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舞台的保留剧目,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普及时,契诃夫的剧作风格,也随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的剧作。
☚ 屠格涅夫   万尼亚舅舅 ☛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

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剧作家。
1879年,他中学毕业后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学习。后从事医务工作,接触各类人物,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见识。他大学期间便已开始文学创作。从1880年起以安托沙、契洪特为笔名在幽默刊物上发表大量篇幅短小的幽默作品,如我们熟悉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梅尔波梅尼的故事》于1884年问世。
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写作大型作品,创作风格逐渐由幽默转向严肃的思考或抒情。《萨哈林岛》(或《库页岛》)、《第六病室》便是这种深刻思考探索的作品。
19世纪90年代,契诃夫的创作进入新时期。反映生活更加广阔,思想更加深刻,艺术更为成熟。主要作品有《农民》、《出诊》、《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等。
契诃夫一生共写中、短篇小说400余篇,是世界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叙述风格冷静客观,结构紧凑,行文简洁。在19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戏剧创作,《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 《樱桃园》是其中的名剧。其戏剧标志着俄国戏剧发展的新阶段。他的剧作不分正、反面人物,不注重情节编排,而着重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从而使戏剧更加接近生活。
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的巴敦维勒。

契诃夫像

《海鸥》剧照

☚ 普列汉诺夫   高尔基 ☛

契诃夫1860—1904Антов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俄国作家。生于小商人家庭。早期作品《变色龙》、《普利希别叶夫中士》、《万卡》、《苦恼》等短篇小说,体现了作者跟俄罗斯黑暗现实不妥协的斗争精神。19世纪80年代末,创作了中篇小说《草原》、《乏味的故事》、《第六号病房》、《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我的一生》和《带阁楼的房子》等。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创作了小说《套中人》、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作品。其创作反映了19世纪最后20年和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生活,具有进步的民主倾向。艺术上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其短篇小说精悍简练、结构紧凑、笔调幽默、富于音乐节奏感。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

俄国作家、戏剧家。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一赎身农奴家。父为杂货店主。童年生活艰难。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行医为业,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滑稽小品,数量甚多。其中 《一个官员的死》、《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篇,反映俄国社会窒息的政治空气和小官吏的精神苦闷与奴才心理。19世纪80年代后期,更严肃认真地对待文学创作,写成《万卡》、《苦恼》、《草原》、《没意思的故事》等一系列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并开始对戏剧创作发生浓厚兴趣。1890年赴库页岛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俄国社会和沙皇政权的认识,创作日臻完美,写出 《第六病室》、《农民》、《带阁楼的房子》、《我的一生》、《醋栗》、《姚内奇》、《带狗的女人》、《套中人》等重要中短篇小说。后者描述思想僵化,顽固又怯懦的中学希腊语教师别里科夫,平日忧心忡忡,生怕学校或社会出乱子,最后在一次“初恋” 中受惊死去。别里科夫是沙俄专制制度的牺牲者,也是它的忠实帮凶。作者一生共写470余篇中、短篇小说,善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截取富有喜剧性与典型性的片断,揭示隐匿在人物心灵深层的意念和动机;形式短小,语言洗练,富有抒情色彩,使他成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一。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创作了 《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一系列优秀的现实主义剧作。后剧写女地主朗涅斯卡娅挥霍无度,为债务所迫不得不将祖传的樱桃园卖给商人,复又去巴黎寻欢作乐。本剧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腐朽、罪恶,终场通过年青一代喊出 “别了,旧生活!”“新生活,你好!”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强烈憧憬。其剧作不以形式新奇和情节曲折取胜,而以揭示人物思想冲突、表现生活激情与美好憧憬见长,对20世纪的话剧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 托尔斯泰·列·尼·   绥拉菲莫维奇 ☛
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Чехов,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860年生于外省杂货店主家庭。1876年破产后,全家迁居莫斯科。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行医。
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他时常以安东沙·契洪特为笔名发表一些幽默小品,如《小公务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4)、《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等,作品诙谐幽默,针砭时弊,但一般没有太深的内容。因而当时的名作家格里戈罗维奇劝诫他要珍惜才华,从此他开始了严肃题材的创作。1886年的《万卡》、《苦恼》和1888年的《渴睡》着笔于下层人民的痛苦,小说伤感而富有同情心。中篇小说《草原》(1888)是优美的大自然的颂歌,体现作家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一些轻松的小喜剧,如《求婚》 (1888—1889)、《纪念日》(1891—1892)、《结婚》(1890)等。
90年代至本世纪初他积极投身各种社会活动。1890年他奔赴沙皇当局安置苦役犯和流放犯的萨哈林岛(库页岛),并据此写成纪实性的《萨哈林岛》和《在流放中》。后来他还参加过赈济饥荒、扑灭霍乱、人口普查等活动。1898年公开支持法国作家左拉为德雷福斯案的辩护,1902年为抗议沙皇当局无理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当选资格和柯罗连科一起放弃了这一称号,他还资助过身遭迫害的进步青年。1898年因患肺病迁居雅尔塔疗养,这期间与艺术剧院演员奥尔加·克尼碧尔结婚,他在居所经常会见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布宁、库普林等知名作家。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一生中主要的几部小说和剧本。《第六病室》(1892)批判了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恶”的主张,阴森恐怖的第六病室是黑暗专制社会的缩影,1898年的《姚内奇》批判了知识分子庸俗猥琐、空虚堕落的生活。《套中人》(1898)是一部漫画式的短篇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生活闭塞、害怕生活中任何微小变动,“千万别出什么事”是他的生活行为准则,最后在自行车事件中惊吓而死。 《农民》(1897)和《在峡谷中》(1900)描绘渗透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乡村中,农民生活的贫困、愚昧、野蛮。
他的主要戏剧作品也完成于这一时期。其中包括《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姐妹》(1901)、《樱桃园》(1904)等。这些作品表达了作者昂扬向上的生活观,他一方面展示了贵族阶层不可避免的衰亡,新兴资产者暴发户的骄横,同时更塑造出一些正直高尚的“新人”,并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行动的渴望。
契诃夫独特的心理小说的艺术风格,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描绘中,准确真实的人物形象刻划中,融入个人的褒贬抑扬、喜怒哀乐,具有浓厚的内在抒情性。语言高度凝炼、准确朴实。他的戏剧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和场面的激烈,平淡中深藏着丰富的潜台词。他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科等成功地进行合作,为戏剧舞台艺术的革命做了有益的尝试。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世界上与莫泊桑齐名,享有很高声誉。

☚ 杜勃罗留波夫   谢甫琴科 ☛
000009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