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夷氛闻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夷氛闻记

夷氛闻记

鸦片战争史著。一作《夷氛记闻》。五卷。清梁廷柟著。梁廷柟(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主人。广东顺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中副榜贡生。次年,入广东海防书局纂修《广东海防汇览》。后任广州越华书院监院、粤海关志局总纂、学海堂学长、潮州府澄海县训导等职。参与过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二十九年,因与地方绅士组织广州反英人入城,事毕授内阁中书加侍读衔。为学涉猎甚广,著述有《金石称例》、《南汉书》、《粤海关志》、《海国四说》等近四十种。
《夷氛闻记》系据其鸦片战争期间的亲身见闻写成,较系统地记载了中英通商由来、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广东、浙江、福建、台湾、江苏等地战事过程,及《南京条约》签订后广东等地人民继续坚持反侵略斗争的事迹。此书对鸦片战争的起因作了较清醒分析。认为战争实英国方面为利所驱而发动,因其“所以资于鸦片者甚厚”,故“争市牟利,倾国以求尝试,先定旷日持久之谋,不得逞于粤,则肆毒于闽、浙”。并反对把战争说成是禁烟运动过激或敌方报复所致,说:“盖其所求者大,声言报怨,皆虚作恫喝之长技耳。”据此,作者认为对付外来侵略,只有坚决抵抗,别无他路。因而在书中极力推崇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姚莹等抵抗派人物,热情歌颂了爱国将士为保卫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对那些清廷妥协派的投降行为,则给予了严厉鞭笞。如叙钦差大臣琦善一味妥协之误国,将军奕山向侵略者拱手纳款六百万元,奕经临敌望风而逃,客观上都暴露了清政府腐败不堪的本质。书中还在总结鸦片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反侵略的具体主张;要求注意刺探洋情,以便“知夷制夷”;并加强铸船造炮,建立国防海军舰队;对于入侵者,采用分散伏击的游击战术等。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写作此书的经世目的所在。
作为一部当时人记当时事的鸦片战争史著,《夷氛闻记》的史料价值相当高。如其中对禁烟运动前夕广东地方疆臣内部各派的矛盾动摇状况和林则徐在禁烟与抗英斗争中各种措置的真切记载,就为后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关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广东三元里人民的奋起抗英及其后广州百姓的“火烧夷馆”和以社学为核心的反英人入城等事件,叙述更为详尽生动,足供今日研究近代早期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史之用。此外,此书对于同时其他人有关记载的错误,也有所匡正。如1842年7月英军陷镇江,副都统海龄死之,《道光洋艘征抚记》谓其系为乱军所杀。此书纠正为“海龄自缢殉节,其妻与孙并同时死难”。在义律攻大角、沙角炮台,英军进犯余姚等事上,此书记载亦均较《道光洋舰征抚记》要详细正确。当然,此书也因袭了当时的一些传闻不实之词,如把英国政府对华宣战说成由阄卜而定和误以英军统帅伯麦被三元里人民打死等。
书成于咸丰初年,因叙事质直,恐触清廷忌讳,原刻本及同治十三年(1874)刊邹诚序本均流传极稀,且未署作者名。民间往往以抄本相传。唯《清史列传》卷七三梁氏本传及汪兆镛《岭南画徵略》卷八梁氏传均称其著有此书,但书名作《夷氛记闻》。1937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据抄本印行此书,前附孟森所作长跋,考定此书确为梁氏所撰,并据《清史列传》所记将书名错改为《夷氛记闻》。1957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六)》又据原刻本刊出此书,复其旧名。因以上诸本排校颇多错讹,1959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邵循正校注本。

☚ 碑传集   元史新编 ☛

夷氛闻记

书名。一作《夷氛纪闻》。清梁延柟著,邵循正校注,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作者是广东顺德人,曾任粤海关志局总纂等职务,著有《海国四说》等书。共5卷,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至咸丰三年(1853)之间。该书叙述英国对华进行鸦片走私贸易和鸦片战争中的历次战役。因作者亲自参与粤东斗争,故书中对这一地区的记载详尽可靠,远胜同时代其它著作。尤其可贵者,他用较多篇幅有声有色地记述了三元里及此后社学的抗英斗争惟卷四所记江浙战事,得诸传闻,颇多失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