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X线摄片
头颅X线摄片对脑肿瘤有独立的诊断价值,并且是选择各种造影的基础检查。头颅X线摄片诊断脑肿瘤的阳性率为50~90%。包括颅内压增高和脑瘤的定位及定性征。
颅内压增高征,在小儿表现为颅缝分离,以冠状缝最明显,矢状缝次之。颅骨普遍变薄或密度减低及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但在儿童发育年龄可有生理性脑回压迹增多,难与病理性的相区别,因此单纯出现脑回压迹增多时,不可轻易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此外,小儿脑肿瘤由于长期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头颅增大,应与脑积水症作鉴别。在成人主要表现为蝶鞍骨质的改变,后床突和鞍背变薄或缩短,前床突亦呈现骨质萎缩,蝶鞍可有轻度扩大。颅内压增高晚期,后床突和鞍背可完全消失,蝶鞍轮廓分辨不清,此种表现需注意与鞍区肿瘤造成的骨质破坏相鉴别。
脑肿瘤的定位和定性征象有:
❶生理钙斑的移位,为肿瘤压迫或推移颅内生理钙斑而引起,移位的方向总是远离病变,故可作为肿瘤定侧诊断的依据。松果体的钙化率高,对临床诊断价值较大,如松果体钙斑向一侧移位常指示对侧肿瘤,向后向下移位可能是额叶肿瘤,向下移位多为顶叶肿瘤,向上移位可为颅后窝或第三脑室肿瘤。脉络丛钙化率较低,其实用价值不大。大脑镰钙化率虽然不低,但因固定较牢不易发生移位,只有在肿瘤邻近且体积巨大时才有可能迫使其向对侧偏斜。
❷病理钙斑,多数为肿瘤本身的钙化,见于颅咽管瘤、少枝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脊索瘤、脑膜瘤等,其中颅咽管瘤的钙化率可达70~80%。
❸局限性骨质变化,为肿瘤直接压迫或侵犯邻近的骨质所引起,多见于脑表面或脑外的肿瘤,对定位和定性诊断都很有价值。表现为局限性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发生在颅底部的肿瘤还常引起骨孔或骨管扩大,如垂体瘤可造成蝶鞍球形或盆形扩大,听神经瘤可使内听道增宽,视神经胶质瘤则造成病侧视神经孔扩大等等。
❹血管压迹变化,多见于矢状窦旁或大脑突面的脑膜瘤,偶见于表浅的血管丰富的胶质瘤和转移瘤,表现为脑膜中动脉沟增宽,板障血管扩大或增多和蛛网膜颗粒压迹扩大和加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