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头皮针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头皮针疗法

即头针疗法,见该条。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又名头针疗法、颅针疗法或头穴疗法,是针刺头皮某些点和线,以治疗全身各部疾病的方法。此疗法是在针灸头部腧穴治病经验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指出手足诸阳脉和任脉、督脉、足厥阴脉都起始或抵止于头部,说明头部与全身关系密切。在头皮上分布有许多经穴和奇穴。据古代医籍的记载,这些腧穴主要治疗颅脑疾患,如中风、癫狂、眩晕、昏厥、头痛等;也有一部分腧穴治疗其它部位的病证,如发热、喘息、心悸、呕吐、腹胀、脱肛以及眼病、鼻病、耳病等。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耳针疗法的启发,我国针灸界有人开始探讨头皮与全身的对应关系,后来提出头颅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部位相当于伏人投影,额部从内侧到外侧相当于上、中、下三焦。在这期间,还有人根据头皮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空间对应关系,提出在头皮上划出若干刺激区,如运动区和感觉区等;也有人根据头部经络与全身的联系,扩大了头部腧穴的应用范围。头皮针疗法自七十年代初期推广使用以来,七十年代末期介绍到国外并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其适应症不断扩大,在治疗神经科、内科、眼科、妇科、小儿科疾病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头皮针施术部位,各家有同有异。这需要科学研究逐步解决。1983年中国针灸学会为适应国际上对针灸腧穴标准化的需要,召集各家,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制订了标准化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头皮针施术部位的定取,是按区划线进行的,并尽量与传统的经络腧穴保持一致。方案中规定:
(1) 额中线: 在额部正中,属督脉,自神庭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神志病和鼻病等。
(2) 额旁一线: 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胸部病证和鼻病等。
(3) 额旁二线: 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属足少阳胆经,自头临泣穴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腹部病证和眼病等。
(4) 额旁三线: 在额旁二线的外侧,自足阳明胃经头维穴之内侧0.5寸处,向前透过前发际,沿皮刺1寸,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萎、早泄、子宫脱垂和眼病等。
(5) 顶中线: 当顶部正中,属督脉,自前顶穴向百会穴,沿皮刺1.5寸,主治腰、腿、足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证。
(6) 顶颞前斜线: 从顶中线的前神聪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悬厘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头面部感觉异常。
(7) 顶颞后斜线: 从顶中线的百会穴,沿皮刺向颞部的曲鬓穴,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由上至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及面部的瘫痪。
(8) 顶旁一线: 在顶中线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主治腰腿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证。
(9) 顶旁二线: 在顶旁一线的外侧,顶中线旁开2.25寸处,属足少阳胆经,自正营穴沿皮向后针刺1.5寸,主治肩、臂、手的瘫痪、麻木和疼痛等病证。
(10) 颞前线: 在颞部鬓角内,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自颔厌穴向下,沿皮刺向悬厘穴,主治头面颈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失语、齿病及眼病等。

头皮针划线图
(1)前面图 (2)后面图 (3)侧面图 (4)侧面图 (5)顶面图


(11)颞后线: 在颞部耳上方,属足少阳胆经,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穴,主治颈项病、耳病和眩晕等。
(12)枕上正中线: 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属督脉,自强间穴向下,沿皮刺1.5寸,达脑户穴,主治眼病等。
(13)枕上旁线: 在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属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和近视眼等病。
(14)枕下旁线: 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垂直线,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玉枕穴向下,沿皮刺2寸,主治动作失衡等小脑病证。
操作方法,一般采取坐位或卧位。当选定施术部位后,分开该区头发,对头皮进行常规消毒,而后用26号~28号1至2寸长的毫针进行针刺。针刺方向,有直刺与横刺之分。横刺一针透二、三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 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头皮针的补泻,基于头皮较薄的特点,多采取徐疾补泻手法。补法为拇食二指挟持针柄,迅速刺入头皮1分多深候气,缓慢而用力沿皮刺入1~1.5寸深,全部刺入时间约5~10分钟,继而紧按1分钟,然后轻轻而迅速地将针退出。泻法即将针刺入头皮1分多深候气,待针下沉紧气至时,即将针搬倒,逆着经络的走行,迅速而轻轻地沿皮刺入1~1.5寸,缓慢而用力地提针,直至提到皮下,全部提针时间约5~10分钟,然后出针。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必要时,还可采用埋针法,用胶布固定针柄,埋1~3日再起针。
在操作过程中,除严格消毒外,医生必须精神集中,细心体会针下气至情况。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所以出针时必须按压针孔。婴儿由于颅骨缝合部的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皮针。癫痫病人在癫痫大发作时,针刺头皮宜浅刺,防止折针。
☚ 耳针疗法   灸法 ☛

头皮针疗法tóu pí zhēn liáo fǎ

scalpacupuncture therap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