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头皮肿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头皮肿瘤

头皮肿瘤

(1) 皮样及上皮样囊肿: 是胚胎期残留在头皮组织内的外胚叶组织形成的肿瘤,多为圆形、单发、常见于眼睑、鼻根、颞顶及枕部。皮样囊肿的囊壁较厚,由皮肤及其附件皮脂腺、毛囊、汗腺等所构成。囊腔内含毛发及脱落上皮、皮脂等糊状物。枕部皮样囊肿常有窦道通向皮外,表面有小瘘口,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与异样毛发。上皮样囊肿的囊壁不含皮肤附件,较薄,其内容为脱落的上皮碎屑而无毛发。肿瘤发展缓慢,与皮肤无粘连,由于肿物长期压迫,使颅骨凹陷变薄,还可与颅骨或颅内的囊肿相连。治疗为手术切除。
(2) 皮脂腺囊肿: 又称粉瘤,为皮脂腺导管闭塞分泌物潴留形成肿块,有包膜,弹性感,与皮肤粘连。如有感染则破溃流脓,治疗为手术切除。应注意与皮样囊肿鉴别。
(3) 血管瘤: 可分三种:
❶毛细血管瘤为皮肤内毛细血管扩张和纡曲。表现为大小不同的红斑,突出于皮肤表面者为草莓状血管瘤,见于婴儿头面部,呈鲜红色,境界清楚,随婴儿长大而增长,一岁后常因血管栓塞而自行消退,一般不需治疗。不突出皮肤表面者为红斑状毛细血管瘤(或称红色斑痣),压之退色,出生后很少增大,可自行消退。
❷静脉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由许多皮下新生静脉组成,呈球形隆起于头皮表面。位置较深,不累及皮肤,表面皮肤正常或略呈蓝紫色。触之柔软,挤压可缩小,周围可见曲张静脉,头低位时充盈隆起,抬头后消失,有的可摸到瘤内钙化的小硬结,称为静脉石。
❸丛状动脉血管瘤是颅外软组织中的动静脉畸形。多位于皮下或肌肉内,呈限局性,亦可蔓及整个头皮。局部隆起,可看到或摸到念珠状纡曲而粗大的血管,触之有搏动或震颤,听诊可有持续性吹风样杂音。头皮血管瘤有时伴有颅内血管瘤,需行血管造影才能确定。治疗有血管硬化剂局部注射、放射治疗与手术切除等方法。
(4) 神经纤维瘤: 有单发与多发二种: 单发者常呈梭形,位于皮下或肌肉中,表面光滑易活动,压迫时引起沿神经分布区麻木感或疼痛。多发者称神经纤维瘤病,有家族性。在头皮常见于三叉神经或枕神经的分布区,神经干变粗,呈念珠状,肿瘤呈蔓状生长,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皮肤变厚,隆起有皱摺。全身常见大小不等的皮肤色素斑,有时合并听神经神经纤维瘤或脊髓神经神经纤维瘤。治疗,只限于将瘤结节中引起压迫者作手术切除。(5) 淋巴管瘤: 毛细淋巴管瘤由新生的扩张淋巴管组成,为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或苍白的无痛性肿块,压之可消失。海绵状淋巴管瘤为一种多房性囊肿,囊壁衬有内皮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触之为软性肿物,不易压缩,皮肤增厚,颜色正常。可手术切除或作放射治疗。
(6) 肉瘤: 头部者多为纤维肉瘤,见于中年人的额顶部。为实质性较坚硬的肿块,无痛,界限清楚,表面血管增生。如有瘤内出血则可破溃或感染,如能彻底切除则治愈率较其他恶性瘤高。手术时应将肿物与受侵的帽状腱膜、肌肉、颅骨等一并切除,继以放射治疗。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者作大块淋巴结切除术。
(7) 基底细胞癌: 又称Rodent溃疡,多见于中年以后的前额部头皮上,或发生在头部瘢痕及角化痣处。生长较慢,很少远处转移。肿瘤多首发于表皮下的皮肤附件,早期为表面光滑而稍隆起的硬结,边缘发白呈花纹状。逐渐增大后,中心破溃。周边为锯齿状的浸润发硬区,向深部发展破坏颅骨。治疗为将其连同周边正常组织(约0.5~1cm)一并切除。术后作放射治疗。
(8) 鳞状上皮癌: 偶见于头顶部,增长快,恶性。常见于50岁以上老人或由皮肤溃疡恶变而来。亦可因接触致癌物质而诱发。早期为一小的疣状突起,表面被以角化组织,发展缓慢,逐渐形成硬块,迅速向深层发展并破溃,溃疡基底较厚,极易感染化脓。在活检证实后,应行广泛切除术。术后放射治疗。如有颈淋巴结转移则应作颈淋巴结清除术。

☚ 头皮炎症   头皮血管畸形 ☛
000109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