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失街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失街亭

失街亭

《失街亭》不仅给我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定失败的有益启示,而且在艺术上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可资借鉴。
人物塑造方面:
一、以言传神 以行绘人 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军中议战,诸葛叮咛再四;马、王引兵而去,诸葛又作运筹,其神机妙算,谨慎周密于此见之。马谡狂言不休,贸然处事,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于此见之。王平据理力争,苦苦规劝,战争爆发后又多方解围,冲锋陷阵,其谨慎小心、骁勇顽强于此见之。司马懿亲自巡哨,稳持左券,凡蜀方部署均在掌握之中,相机设计破之,其老谋善算,精明练达于此见之。
二、多方映衬 对比鲜明 这里有诸葛和马谡的深细与轻狂的对比,有王平和马谡的谨慎与骄矜的对比。同时,作者又以司马的惊叹,自愧弗如,映衬出诸葛超众的预谋; 以魏延等人的驰援,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映衬出诸葛运思的绵密。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鲜明。
情节结构安排方面:
一、高屋建瓴 作者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绘一次战役,他的特点是善于把战争形势和政治形势,把构成战争和造成战争胜负的诸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作者目光四射,胸有全局。先是把街亭战幕拉开前的蜀魏政治和军事形势作大笔勾画,对背景作简略点染,为此后蜀方国运的江河日下铺下基石,也使读者感到即将到来的斩马谡的情节实乃出之必然。作者的笔触不滞留在战争的一角,而有全局鸟瞰图的绘画。这就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小仗与整个战局贯通起来,更能突出马谡失街亭的错误,使读者对马谡的错误更为痛恨,无宽宥之意,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自成格局 一般地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 “失空斩”的京戏。但就 “失街亭” 这一 “折子” 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这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经验。完整的情节,有助于展示复杂的历史生活的全貌和发展过程,有助于集中而又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三、犬牙交错 “失街亭”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尽可能写得丰富多彩,把内部和外部的多条矛盾线索网织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开。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是一条线,马谡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条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矛盾是一条线。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 “街亭”这一中心。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街亭就这样成为扭结主要矛盾线索和其它矛盾副线的焦点,成为情节的枢纽,这又使情节于丰富中见集中。更为精妙的是,在司马懿倾全军之力死夺街亭时,“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得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这突然楔入的曹真、司马的矛盾线索,形似节外生枝,但实际上却把魏方内部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系作了精心的揭示,把刚复职的司马懿的处境作了轻轻的然而又是深刻的点示。多组矛盾线索的纵横交织把历史生活的复杂风貌和情景表现得多彩多姿。
四、曲折有致 清代的古典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 《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称说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 “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他在批点《三国演义》中提出这样的见解: “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 不大疑则不大快; 不大急则不大慰……令读者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内,乃有此变幻也。”罗贯中写《失街亭》这样小小的一仗,也是写得波澜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围绕街亭的争夺厮杀,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迭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郃拨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杨修之死   空城计 ☛
失街亭

失街亭

又名《战街亭》。《春台班戏目》及《庆昇平班戏目》著录。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京剧有《失街亭》。叙演诸葛亮测知魏帅司马懿必起兵夺取汉中咽喉要地街亭,以事关重大,拟派大将镇守。马谡自请担此重任,诸葛亮派王平辅佐同行,并叮嘱须靠山近水扎营。马谡自负其能,拒绝王平劝告,违背诸葛教导,扎营山顶。魏军断其水道,蜀兵不战自乱。马谡约束无效,遂为张郃所败。

☚ 骂王朗   斩马谡 ☛

《失街亭》

《失街亭》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九十六回。包括“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孔明挥泪斩马谡”三个片断。元末明初罗贯中作。关于“失街亭”的本事,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装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三国志·马谡传》载:“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关于“空城计”的故事来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道:“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侯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加以想象发挥,铺染了这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关于街亭之失的责任:一、在于诸葛亮用人失当。晋习凿齿说:“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暗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弩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二、在于马谡狂妄自大、信奉教条。今人朱其铠说:“由于街亭守将马谡破坏了孔明的作战方针,违背了主帅的具体指示,拒绝了同僚们的正确意见。一句话.街亭之失.罪在马谡。……马谡强调的是‘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类的兵法教条;他想的是杀伤敌人有生力量,而为个人邀功;而脑子里根本没有安守街亭,拖住敌人,保证全局的战略思想。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不切实际地搬用兵法教条,终于断送了街亭,也断送了初出祁山的整个战役。正如司马懿所说,马谡的确‘徒有虚名,乃庸才耳。’”(《中学古代小说分析》)三、在“失街亭”的安排上,诸葛亮之失主要是属于“智者之失”;在处理“失街亭”的后果问题上,诸葛亮则是“以智补失”。今人周嘉向说:诸葛亮“以智补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安排魏延、王平复夺街亭,继之又令高翔“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后来魏军兵临城下,诸葛亮从容不迫布设疑兵,唱了一出动人心魂的“空城计”,使蜀军安全地撤回了汉中;其二,挥泪斩马谡,这“泪”一方面为自己和马谡的友情而流,一方面是深深自责;其三,斩马谡之后,又上书要求降职为“右将军”,并“惜军爱民,励兵讲武”,以为后图。作者通过诸葛亮之“失”更为成功地写出了诸葛亮之“智”,——“他不仅能以智来克敌制胜,而且能以智来收拾残局;他不仅能以智来处理自己的失误,而且还进一步以智来深入挖掘‘失’的原因,亡羊补牢。”(《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失街亭”通过对蜀、魏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轻敌自恃、违令拒谏、死守教条、脱离实际的严重错误。它还启示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定要失败。情节错综复杂而结构井然有序;通过对比、映衬、揭示心理活动,以及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