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生态农村模式
江苏省太湖地区建设生态农村的典型模式。太湖岸线长约405千米,沿岸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湖岸的湖滨带陆上范围包括环湖大堤及堤外约5千米的平原,在行政区划上涉及江苏省宜兴市、武进市、无锡市区、苏州市区、吴江市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太湖沿岸平原的土地类型大多是湖荡平原圩田,原来太湖地区乡镇生活污水、农田和畜禽养殖排放废水是太湖沿岸的主要污染源,环湖河道是进入太湖的氮、磷负荷的主要来源,西岸的直湖港、西苕溪、宜北河、濮溪河等入湖河道所占等标负荷的比重较大,下游河道发生倒灌时,加大了湖泊的污染负荷量。
太湖地区生态农村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建设措施是:
❶以环太湖丘陵地区森林和太湖堤防绿化带为主体,等级公路、三级以上河道生态防护林为网络,经济林果等各类商品经济林为片区,形成森林生态园区、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农村绿色家园为点缀的森林资源分布格局。围绕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抓好农田林网化建设。充分利用河旁、路旁、渠旁、屋旁 “四旁” 进行植树。结合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绿色家园的创建活动。
❷立足于环太湖地区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对核心产业、重点工程、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经济布局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❸太湖地区人多地少,无锡尤为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0.43亩,农业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仅占极小比重。无锡环太湖地区针对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这一特点,瞄准国内外发达地区,努力把环太湖地区农业建设成一个大的现代高效农业区,着力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体系、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体系、高标准设施农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五大农业发展体系,在全省争领先,在国内、国际争一流。无锡市委颁布了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点实施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的决定》,主要措施是抓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抓好万顷良田整理建设工程。环太湖地区以无锡市委提出的加快推进十大强农惠农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紧扣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把环太湖整个地区建成一个 “处处有亮点、遍地是园区”的大范围、大面积的现代农业高效区、科技示范区、绿色生态区。
❹太湖地区农村掀起了争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热潮。各地以强化组织领导为保障,健全争创工作机制;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要务,着力优化镇村经济发展; 以改善村庄环境为重点,努力构建农村生态文明。经过创建示范镇、村活动,太湖地区农村已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5个、示范村360个。各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以村庄整治为抓手,结合省级卫生村、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卫生镇创建,大力推进村庄道路绿化、河道综合整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生态理念普及等工作,全面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❺环太湖地区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资源极为丰富,名山、名水、名镇、名村星罗棋布,吴文化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通过处理好生态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处理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太湖地区农村对古镇古村古遗址等文化资源实施保护性开发,做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真正使环太湖生态经济区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的现代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