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平寰宇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平寰宇记》

 地理总志。北宋乐史撰。二百卷。《四库全书》著录时仅存一百九十三卷。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借摹旧缺一百十三至十七卷及一百十八之半卷,共五卷半,刊入《古逸丛书》中,故现仅佚一卷半。此书编成于太平兴国年间。卷一至一百七十一,记载十一道情况;卷一百七十二至卷二百,记载周边各族情况。幽、妫、营、檀等十六州,后晋时已割让契丹,不属宋朝版图,乐史仍列其名,以表达时人恢复旧地的愿望。此书引证旧籍百余种,收录资料颇为繁富,考据也较精核。体例因袭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艺文、地产等门,兼及经济、文化。书中所载唐以前佚文,可补史籍缺略。

古籍名著《太平寰宇记》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太平寰宇记

 北宋全国性总志体方志。原二百卷,目录二卷,有缺佚。北宋乐史撰。书成于宋太平兴国(976至984年)年间。时正宋朝南平闽、越,北并北汉全国统一之后,乐史纂成此书籍以歌颂四海同风,并提供施政参考,作不出户而观万邦之用,因以“太平”为书名。
 乐史,字子正。生于后唐长兴二年(930年),卒于景德四年(1007年)。抚州宜黄(今江西省宜黄县)人。太平兴国中赐进士,官著作佐郎、著作郎、直史馆,转太常博士,知舒州、黄州。好著述,屡献所著于朝廷,受命尽取所著藏于秘府。复职后与子乐黄目同在文馆。后出掌西京(洛阳)磨勘司,改判留司御史台,不久病卒,年七十八。著述丰富,有《总记传》、《坐知天下记》、《掌上华夷图》等,今已佚。惟《太平寰宇记》最著称,今流传。该书以唐代总志贾耽《十道述》、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既多缺漏,且朝代更易,名称又多变革,遂合历代方志、图经所录,考寻始末,普加纂辑,订谬补遗,完成此书。
 《太平寰宇记》,体例采贾耽、李吉甫之旧,以道为纲,下列府、州、军、监以至县,首列京师,终于四夷。凡列十三道:卷一至卷二十四河南道,卷二十五至卷三十九关西道,卷四十至卷五十一河南道,卷五十二至卷七十一河北道,卷七十二至卷八十一剑南西道,卷八十二至卷八十八剑南东道,卷八十九至卷一百二江南东道,卷一百三至卷一百二十二江南西道,卷一百二十三至卷一百三十二淮南道,卷一百三十三至卷一百四十一山南西道,卷一百四十二至卷一百四十九山南东道,卷一百五十至卷一百五十六陇右道,卷一百五十七至卷一百七十一岭南道。卷一百七十一至卷二百则列四夷,包括东、南、西、北四方的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及相邻又与我国历朝政府有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友好国家或地区。这部分是乐史沿袭历代正史地理志的记载,超出《元和郡县图志》内容的。
 该书的记载范围,除沿用《十道述》、《元和郡县图志》的京、府、州、军的沿革、辖境、户、山川、城邑、关寨及属县外,还特别增加风俗、人物、姓氏、物产、艺文等内容,以丰富其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
 记载内容着重于对宋初的记载,户口数字选唐朝开元年间户数与本朝初期主客户数相对照。其疆域、沿革、行政区划的记载,以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为下限,这体现了宋初方志的特色。乐史生存于南唐到宋代初年,当时晋朝以来的载籍,多尚未散佚,乐史悉心搜辑,地志、图经、正史、杂史,乃至笔记小说信而有征的材料,都尽量选取;对列朝人物则一一加以登载,题咏古迹亦并辑录,大大充实了该书的材料根据。
 由于该书在体例和记载内容方面,较以前地志都有改进和丰富,受到以后不少地志专家的称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地志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自是而大变”。这个评价是恰当的。方志之必列人物和艺文,自此书开创。此书史料赅博,每为以后各书志所征引,前代佚书逸句,也往往借此书得以考见。
 《太平寰宇记》,宋刊本国内已久不存。元朝以后,刊本不一。明朝以来,又多残缺。清修《四库全书》采浙江汪家藏钞本著录,已缺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十九共七卷。乾、嘉时期有多家校补,如江西万氏、乐氏等刊本,其第四卷又见缺佚。光绪八年(1882年)有金陵书局本刊行。直到清朝末季《古逸丛书》杨守敬跋称,于日本访古志,得宋刊残本,经校订近刻本,适足以补中刻本卷十三至十八之五卷半,载重刻《古逸丛书》。至此《太平寰宇记》一书,经过多方长期采辑校补,终于接近完整的全帙。《四库全书》著录此书,一九八三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平寰宇记》出版。

太平寰宇记

地理总志。北宋乐史(930—1007)撰。二百卷, 目录二卷。史字子正,宜黄(今属江西)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官秘书郎、主簿、巡抚。著述宏富。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为限,故名。博采史书、地志、文集、碑刻、杂著二百余种,分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十三道,含东京、西京和八百余府、监、军、州。自第一百七十二卷后为四夷,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有当时国内外一百二十多个民族、部落。府、军、州均载其境、四至八到、户、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府、军、州、监、县俱记地理位置、地名沿革、建置历史。县境山川、城镇、名胜、古迹、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皆有记述。四夷各有总序,各族分述其历史、语言、制度、土俗、物产。全书内容,广涉宋代国内各道、周边各少数民族和部分国外民族及国家、地区。是北宋时期以中国地理为主兼载域外地理的专书。在中国方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地理总志的纂修有很大影响,尤以所创风俗(或称“土俗”)等四项,成为后世方志必修志目。人物和艺文也属首创。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但叙事详古略今,地名间有舛误。至清乾隆,佚第四卷及第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九卷,时人陈兰森据《元丰九域志》等书所引辑补,装订为第二册,另题《太平寰宇记补阙》。书末另附兰森《杂说并论》一书。均有重要史料价值。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各卷附校勘记可参考), 《丛书集成初编》本,1980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将陈兰森《太平寰宇记补阙》单订一册)。李德清《简评<太平寰宇记>》 (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5)等可供参考。

《太平寰宇记》

地理志史书。宋乐史撰。成书于930年至983年。全书200卷,目录2卷,《四库》著录仅存193卷,江西万氏本缺第4卷,共缺8卷。杨守敬从日本抄回5卷,今实缺2卷半。其中卷1至卷171记11道情况,卷172至200记周边各族情况。该书资料详实,引书达200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记述范围,始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终于“四夷”。取材丰富,除沿袭唐代地志体例外,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门类。

太平寰宇记

041 太平寰宇记

地理总志。北宋乐史编著。200卷,始修于太平兴国四年(979),行政区划以雍熙四年(987)为断。用开始撰修时年号为书名。以宋初统辖疆域为叙述范围,始于东京,终于“四夷”。以州郡为纲,以县为目,分述内容除沿袭《元和郡县志》诸项外,还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四夷等,皆为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资料。改贡赋为土产,记载农林牧渔等情况,更广泛地反映物产分布和区域经济,取材广泛,内容繁富,在经济地理方面有较大价值。为方志学的重要著作。

☚ 元和郡县志   元丰九域志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宋代地理总志。二百卷。北宋乐史撰。乐史(930—1008),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南唐时官秘书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见官举进士。上书言事,擢为著作佐郎,知陵州。雍熙三年(986)献所著书,受宋太宗嘉奖,迁著作郎,直史馆。擅于著述。乐史对唐代贾耽《十道图》、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尚不满意,认为内容过简,缺漏较多,经历了不同的朝代,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地名更易,区划变迁,所以他编撰此书以供北宋统治者作为借鉴和依据。当时,后晋割让给辽的幽、妫、营、檀等十六州未能收复,赵宋特设封桩库储备钱财以作收复失地之用,乐史体念此种用意,编书时收进这一大片土地以表现爱国统一的心愿。书名中的“太平”和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有关,乐史此书主要是在这其间编成后进呈的。“寰宇”得名于书最后的二十九卷关于四夷的记载,带有世界地理的意味。全书共有二百卷之多,后有缺佚,所差七卷都是后面的四夷部分。
《太平寰宇记》以雍熙四年(987)疆域政区为准,分十三道叙述全国的府州,始于东京开封,终于四夷。分卷记述各州、军的沿革、境界、户数、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州属各县的建置原委,名胜古迹,也分别加以介绍。为适合宋王朝加强军事和经济管理的需要,书中不仅记载了宋初的疆域政区,而且详细叙述了宋初行政区划的变化情况。对于唐末和五代新设的州县,书中都有专条叙述其来龙去脉。书中所载山川古迹条目多,内容详细,有些条目下附有作者考证,裨益颇多。可见此书不仅继承了《汉书·地理志》以来正史地理志的传统,还在《元和郡县图志》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太平寰宇记》比《元和郡县图志》增加了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四夷等内容,在户口记载方面也有突破。书中风俗部分为后世提供了宝贵史料。卷一百十四说潭州风俗,人多纯朴,火耕水耨、食鱼稻,以渔猎伐山为业,不忧冻饿,亦少千金之家。诸如此类,不但介绍风俗,对生产、生活也涉及到了,而且还注明材料出处,提供进一步线索。总志强调人物、艺文,是从此书开始的,后来的方志必列人物、艺文,即受此书影响。此书还将“贡赋”改为“土产”,也有特点和作用。贡赋仅指地方上交中央的物品种类等,不能全面反映地区出产情况。土产条目就能够具体地反映各地农林牧渔等种种特产,由此可知宋代各个区域的经济特点和物产分布情况,对于研究经济地理提供了可贵资料。关于户口记载,正史地理志一般只记一个朝代中某年的户口,《元和郡县图志》发展为记载两个年代的户口,而此书开列了盛唐开元时期和宋初两个朝代的户口数,比以前地理书有进步。此书对少数民族户口也能根据地区的不同类型,分别有所统计。针对北宋户口分类管理的实际情况,书中还按州开列主户和客户的数字,这对了解宋初的土地占有状况和封建剥削关系,研究各地区户口分布的差异,人口的变化和流动,都具有重要价值。
在流传中有残缺。四库提要在著录浙江汪启淑所进抄本时,缺七卷。清光绪九年(1883)杨守敬在日本发现宋残本《太平寰宇记》,找到了散佚多年的第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八卷(其中仍有部分缺佚),黎庶昌将其刻入《古逸丛书》中。清人对此书整理校勘,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乐氏后裔刻本,嘉庆八年(1803)南昌万廷兰刻本,光绪八年(1882)金陵书局本。金陵书局本汇集了乐氏刻本、万氏刻本和清初朱彝尊所见的旧抄本,经过校注,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 元和郡县图志   元丰九域志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编著。200卷。仿《元和郡县志》例,叙事以州、府为单位,载其沿革、领县、州府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各县置废、山川、古迹、要塞等。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为限。此书所创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项,为后世地理志体例所沿据。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

☚ 元和郡县志   舆地广记 ☛

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撰。原书二百卷。清《四库全书》著录时仅存一百九十三卷,江西万氏本及乐家祠堂本缺第四卷,共缺八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抄回的五卷半,今实缺二卷半。因书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体例沿用《元和郡县志》,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艺门、土产等项。并将当时不属于宋王朝的“燕云十六州”也包括在内,以表示时人恢复故土的愿望。书中所载唐代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陷。资料繁富,考据详精,为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太平寰宇记》tai ping huan yu ji

Records of the World from the Reign of Great Tranquility→乐史(Yue Shi)

太平寰宇记

书名。宋乐史撰。200卷。记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平定闽、粤和北汉后的中国地理情况。其中卷1至卷171载宋11道疆域,卷172至卷200记周边各族情况。收录资料颇称繁富,考据亦较精详。各州沿革类皆追溯至远古,如谓岳州为古三苗国地,又为㪷子国,战国末属楚。境界道里四至亦甚详。于地理形势外兼述地方人情风俗,生产生活状况。门类除因袭《元和郡县志》外,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艺文、土产等门。所用材料均注明出处。其中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阙略。在中国方志学上,体例有所创新,为后来总志所沿用。原本残缺不全。江西万氏本及乐家祠堂本,共缺8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自日本抄回的五卷半,今实缺二卷半。通行有《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

太平寰宇记

书名。一百九十三卷。宋乐史撰。书成于宋太宗时,始于东京,迄于四裔。其书采摭繁富,内容除仍《元和郡县志》之旧外,并登载列朝人物、题咏古迹等,以至后来方志必列人物、艺文。原书二百卷,今本不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