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常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常寺 太常寺负责祭祀礼乐的机关。 ☚ 韩文公雪拥蓝关 斜局的营生 ☛ 太常寺 官署名。西汉始有太常之名,北齐时称其官署为太常寺,历代相沿。清代设管理寺事大臣,例由满族礼部尚书兼充,次设卿、少卿等官。掌管宗庙祭祀事宜。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归并礼部。 太常寺 太常寺官署名。隋唐为九寺之一。宋初沿置。置判太常寺。无常员,并置丞一人。另置太常礼院,虽隶本寺而职不相兼。康定元年(1040),置判寺、同判寺,始兼管礼院事。元丰改制,以太常卿、少卿为长官、副长官,丞相理本寺事务。掌礼乐、郊庙、社稷、坛𡒌、陵寝等事。隆兴元年(1163),以光禄寺归并太常。 ☚ 少卿 宗正寺 ☛ 太常寺官署名。唐代中央政事机构九寺之一。太常即秦之奉常,为九卿,掌宗庙礼仪,汉景帝时改名太常。北齐始设太常寺。唐代太常寺长官为卿,领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署,分掌祭祀礼乐医疗占卜等事。高宗时曾一度改寺名为奉常寺,长官称正卿;武则天时又曾改为司礼寺,不久皆复旧名。 太常寺 太常寺官署名(一度也为官名)。秦代置奉常,汉代改作太常,北齐始设为太常寺,置太常寺卿、少卿等官职,掌宗庙祭祀礼乐等事。隋唐后太常寺相沿设置,尤其宋代颇重视,以太常卿列于六尚书之下,资望与礼部尚书同,其他各寺卿则不得相并。元代并为太常礼仪院,明代又复太常寺名,寺中大致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他们的下属官为典簿厅典簿二人(正七品)、博士二人(正七品)、协律郎二人(正八品)、赞礼郎九人(正九品)、司乐二十人(从九品)。太常寺于清末废。例见第六十四回。 ☚ 恭人 太常寺博士 ☛ 太常寺【同义】总目录 太常寺都寺 太常寺渤海官署名。相当于唐朝的太常寺。掌管礼乐、郊庙之事。其长官为卿。 太常寺官署名。清朝中央机构之一。下设博士厅、典簿厅、工程处、寺库、祀祭署、神乐署等部门。清初,该机构隶属礼部。顺治十六年 (1659) 由礼部分出,屡经变动,至乾隆十四年 (1749) 定礼部满洲尚书兼管之,始成定式。其主要职能,掌理国家与皇室祭祀诸事。设卿、少卿满、汉各1人,寺丞满、汉各2人,博士满洲、汉军、汉人各1人。赞礼郎宗室2人、满洲26人,学习赞礼郎宗室6人、满洲8人。读祝官宗室2人,满洲10人,学习读祝官宗室3人、满洲8人。典簿满、汉各1人,笔帖式满洲9人、汉军1人,满洲司库1人、满洲库使2人、经承8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并入礼部。 太常寺 太常寺古代官署。秦代始设,称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唐时先后称奉常、司礼。宋以后均称太常。清代废。太常寺主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唐代太常寺设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署,管雅乐。主管官设太常卿(正三品)一人,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寺署在长安皇城承天门街之东,第六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处。 ☚ 乐府 清商署 ☛ 太常寺 太常寺古代官署。秦代始设,称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唐时先后称奉常、司礼。宋以后均称太常。清代废。太常寺主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唐代太常寺设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署,管雅乐。主管官设太常卿(正三品)一人,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寺署在长安皇城承天门街之东,第六横街之北从西第一处。 ☚ 乐府 清商署 ☛ 太常寺 太常寺官署名。南北朝时期的梁及后齐始置。此后历代皆置。掌陵庙及所有祭祀典礼事务。《隋书·百官志中》:“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9寺。置卿、少卿、丞各1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旧唐书·职官志三》:“太常寺:〔古曰秩宗,秦曰奉常,汉高改为太常,梁加寺字,后代因之〕。卿1员,〔正三品。梁置12卿,太常卿为一。周、隋品第三。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为奉常,光宅改为司礼卿,神龙复为太常卿也〕。少卿2人,〔正四品〕。太常卿之职,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以8署分而理之:一曰郊社,二曰太庙,三曰诸陵,四曰太乐,五曰鼓吹,六曰太医,七曰太卜,八曰廪牺。总其官属,行其政令。少卿为之贰。凡国有大礼,则赞相礼仪。有司摄事,则为之亚献。率太乐官属,宿设乐悬,以供其事。讌会,亦如之。若三公行园陵,则为之副,公服乘辂备卤簿而奉其礼。若大祭祀,则先省牲器。凡太卜占国之大事及祭祀卜日,皆往莅之于太庙南门之外。凡仲春荐冰及四时品物甘滋新成者,皆荐焉。凡有事于宗庙,少卿率大祝、斋郎人荐香灯,整拂神幄,出入神主。将享,则与良酝令实樽(zun)罍(lei)。凡备大享之器服,有4院:〔一曰天府院,二曰御衣院,三曰乐悬院,四曰神厨院〕。丞2人,(从五品上);主簿2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府12人,史23人。博士4人,(从七品上);谒者10人,赞引20人。太祝6人,(正九品上);祝史6人。奉礼2人,(从九品上);赞者16人。协律郎2人,(正八品上);亭长8人,掌固12人,太庙斋郎,京、都各130人。太庙门仆,京、都各30人。丞,掌判寺事,凡大飨(xiang)太庙,则修七祀于太庙西门之内;若袷(xia)享,则兼修配享功臣之礼。主簿,掌印,勾检稽失,省署抄目。录事,掌受事发辰。博士,掌五礼之仪式,本先王之法制,适变随时而损益焉;凡大祭祀及有大礼,则与卿导赞其仪;凡公以下拟谥,皆迹其功行,为之褒贬。无爵称子,养德邱园,声实明著,则谥曰先生;大行大名,小行小名之;若大祭祀,卿省牲器,谒者为之导;若小祀及公卿大夫有嘉礼,亦命谒者以赞之。太祝,掌出纳神主于太庙之九室,而奉享荐禘(di)袷之仪;凡国有大祭祀,凡郊庙之祝版,先进取署,乃送祠所;将事,则跪读祝文,以信于神,礼成而焚之;凡大祭祀,卿省牲而告充;凡祭天及日月星辰之玉帛,则焚之;祭地及社稷山岳,则瘗之;海渎,则沉之。奉礼郎,掌朝会祭祀君臣之版位;凡樽卣(you)之制14,祭则陈之;祭器之位,簠(fu)簋(gui)为前,㽅钘次之,笾豆为后;大凡祭祀朝会,在位者拜跪之节,皆赞导之,赞者承传焉;又设牲牓之位,以成省牲之仪;凡春秋二仲,公卿巡陵,则主其威仪鼓吹之节而相礼焉。协律郎,掌和六吕之律,辨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凡太乐,则监试之,为之课限;若大祭祀飨宴奏于廷,则升堂执麾以为之节制,举麾工鼓柷而后乐作,偃麾戛敔而后止。” ☚ 太史曹 太常司 ☛ 太常寺 太常寺即太常的官署。太常,秦称奉常,西汉始改为太常,王莽时曾改称秩宗,东汉时恢复太常之称,至建安中又改称奉常,为九卿之首,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其职责主要是掌宗庙礼仪,并兼管文化教育,包括选拨、培养、录用博士弟子员,以及选试博士等。太常居官清要,常以列侯、忠孝敬慎并有学问者居之。由于负责祭祀礼仪,故经常要进行斋戒,是一件苦差事,时人为之语曰:“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似泥,既得作事,复昏迷”(《汉官仪》)。太常属官,两汉略有变化,主要有:(1)太常丞。西汉秩千石,东汉秩比千石,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又举庙中非法者。(2)大乐令。东汉称大予乐令,秩六百石。掌使乐。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3)太祝令。东汉秩六百石。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庙祭主席酒。(4)太宰令。东汉秩六百石。掌宰工鼎俎馔食之物。凡国祭祀,掌陈馔具。(5)太史令。东汉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礼、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6)太卜令。东汉秩六百石。(7) 太医令(西汉)。(8)均官长(西汉)。主山陵上稿输入。(9)都水长(西汉)。治渠堤水门。(10)庙令(西汉)。(11)高庙令(东汉)。秩六百石,守庙,掌案行扫除。(12)世祖庙令(东汉)。秩六百石。(13)寝令(西汉)。(14)园令。东汉秩六百石。掌守陵园,案行扫除。(15)食官令。东汉秩六百石。掌望晦时节祭祀。(16)廱太宰令(西汉)。职掌同太宰令。(17) 五畤尉 (西汉)。(18)博士祭酒(东汉)。秩六百石,一位之元长。(19)博士。秩比六百石,掌通古今,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20) 赞飨。秩六百石, 掌赞太子。(21)礼官大夫(西汉)。(22)太常掾(西汉)。(23) 太常掌故 (西汉)。(24)曲台署长(西汉)。汉以后历代均沿置太常,则专为司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清末废。太常寺均设于京师之中。汉时寺门前施一“行马”(砖台上所置放马绳用的木架),为仪仗。 ☚ 太尉府 宗正寺 ☛ 太常寺官署名。北齐置,为九寺之一,掌宗庙祭祀礼仪,皇家陵寝,天文术数等,以太常卿为长官。隋、唐沿置。 太常寺官署名。北齐始置,掌礼乐祭祀活动之机构。隋唐两代下设郊庙、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八署,长官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唐高宗龙朔年间曾改称奉常,武则天光宅年间又曾称为司礼,后均复旧。历代沿置。 太常寺官署名。秦始置奉常,汉改为太常,历代沿置,至梁陈与北齐始加寺字称为太常寺。北齐以太常寺卿与少卿为正副主官,丞助理寺事。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等事。北周之初亦置太常寺,其后推行六官制度,以司乐中大夫当太常之职。隋沿北齐之制置太常寺,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为奉常寺,卿与少卿改为奉常寺正卿与奉常寺大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司礼寺,主官仍称卿与少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为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属官据《旧唐书·职官三》记载,有丞二人,主簿二人,录事二人,府十人,史二十三人,博士四人,谒者十人,赞引二十人,太祝六人,祝史六人。奉礼郎二人,赞者十六人,协律郎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太庙斋郎,京、都各一百三十人。太庙门仆,京都各三十人。领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署及礼院,并有藏祭祀所需器物的天府、御衣、乐县、神厨四院。五代沿置,后唐同光中置官有太常寺卿、丞、太常博士,其余属官俱省。宋承唐制,元丰改制前,太常寺不置卿与少卿,置判寺事及丞掌社稷及武成王庙、诸坛、斋宫、习乐等事。宋初亦置太常礼院,虽隶太常寺而事不相涉。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置卿、少卿、丞等官,掌礼乐、郊庙、社稷、坛壝、陵寝等事。宋代颇重太常寺官,太常寺卿列于六部尚书之下,资望与吏部尚书同,远高于其他各卿。然而太常寺亦徒存空名,其实职则在太常礼院。辽南面官中有太常寺,金沿置。元代本置太常寺,后升为太常礼仪院,合太常与礼院为一署,明太祖为吴王时,置太常司,设卿、少卿及丞等,洪武初太常司置各祀祭署,三十年(公元1397年)改司为寺。另有四夷馆,初隶翰林院,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以太常寺卿、少卿各一员为提督,遂改隶本寺。隆庆后仅以少卿提督四夷馆。又议谥定礼之事,自魏晋以后,都由太常博士主管,沿至元代犹未改其制,明代谥典移属内阁,其五礼法式则归之礼部。此后太常博士之职,始与太祝、奉礼无异。迁都北京后,南京仍置太常寺,南京太常寺有卿、少卿、典簿、博士各一人及协律郎、赞礼郎、司乐、各祀祭署奉祀、祀丞等。清沿明制,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太常寺,初属礼部,置卿、少卿等官。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由礼部分出,设管理寺事大臣一人,例由满洲礼部尚书兼任。卿满汉各一人,少卿满汉各一人。寺丞满汉各一人,赞礼郎宗室二人,满汉二十八人。学习赞礼郎宗室四人,满洲五人,汉十四人。读祝官宗室一人,满洲十一人。学习读祝官宗室三人,满洲五人。清制,太常寺掌坛庙祭祀之事。清代的祭祀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种。祭天地、太庙、社稷称为大祀;祭日月、先农、先蚕、历代帝王、先圣、先贤、关帝、文昌、太岁为中祀;祭先医、太吴、炎帝、黄帝、神农等群庙及忠烈名臣等祀称为群祀。凡祭祀前,太常寺都要奏报,并开列承祭官、分献官,候旨“钦派”。并要在前二日会同乐部演礼。到祭期,皇帝行礼,由太常寺卿、少卿等任赞礼官。太常寺内部分寺丞厅、博士处、工程处、寺库、祠祭署、神乐署及当月处。另外太常寺初设有牺牲所,乾隆时改属内务府庆丰司,天坛的斋宫,原属太常寺管理,嘉庆时划归内务府奉宸苑。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时曾将太常寺并入礼部,踰月复旧。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统一厘定官制,本寺裁撤,并入礼部。 太常寺官司名。 品位太常寺冠于九寺之首,以其职清重而位尊,与宗正寺高于其余七寺一等。门荫官不得任太常官(《长编》卷406丙午)。 编制官额: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太常寺博士四人,主簿、协律郎、奉礼部、太祝各一人,以及籍田令、宫闱令、太庙令、郊社令等临时差遣。分案九:礼仪案、祠祭案、坛庙案、大乐案、法物案、廪牺案、太医案、掌法案、知杂案。吏额:有赞引使四人、正礼直官二人、副礼直官二人、正名赞者八人、守阙赞者七人、私名赞者七人、胥长一人、胥吏一人、胥佐四人、贴司一人、书表司一人等名目,又有诸司局供官二十七人、乐正三人、鼓吹令,及专知官、库子等等。所辖官司有太医局、教场、提点管勾郊庙祭器所、太庙奉安所、诸陵祠坟所、太庙什物库等(《宋史·职官志》4《太常寺》、《宋会要·职官》22之34《太社局》)。 简称与别名❶太常。《乐全集·文安先生墓表》:“俾就太常修纂礼书。”《宋史·职官志》4《太常寺》:“令本寺《因革礼》五年一检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