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学博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学博士学官名。汉、魏置五经博士,分经教授生徒。东晋不复分经,统称太学博士,置十六员,六品,掌教授太学生,亦备咨询,隶太常。又另置国子博士,教授国子生。南朝宋、齐或置或省,六品。梁置八员,二班,又有限外博士,掌教授国子生,隶国子祭酒,位次国子博士、五经博士。陈因之,八品。北魏国子学、太学各置博士,从七品。北齐太学隶国子寺,置博士十员,从七品。诸郡亦置,教授郡学生徒。北周称太学博士下大夫。隋唐以来隶国子监。隋置五员,初为从七品,炀帝时改从六品,曾一度总管太学事务。唐置三至六员,正六品上,位次国子博士。北宋前期未置,元丰三年(1080)改国子监直讲置,十二人,掌分经教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生,从八品。哲宗改置十员,南宋高宗改置三员。金代置四员,后减为二员,正七品。参见“太学”。 太学博士 太学博士学官名。《旧唐书·职官志三》: “太学博士3人,(正六品上); 助教3人,(从七品上); 学生500人。太学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教法并如国子。” ☚ 太中大夫 太皇太后 ☛ 太学博士 太学博士官名。东晋置为教授国子学生的学官,有国子博士16人,称太学博士,六品,隶太常。南朝属国子祭酒、不常置。宋六品,梁二班。陈八品,秩六百石。北魏初为六品中,太和 (477—499)末为从七品下,北齐国子寺置10人,品同北魏。隋初置太学博士5人,文帝仁寿元年 (601) 罢国子学、唯立太学,置博士5人。炀帝大业三年(607) 减置2人。原为从七品下,炀帝改为从六名。唐置3人、正六品上、分五经教授太学生徒,督课试举。宋国子监置直讲,神宗元丰三年 (1080) 改为太学博士,置10人,每经2人,从八品。金国子监太学置4人,正七品。卫绍王大安二年 (1210)减2人。 ☚ 国子博士 太乐令 ☛ 太学博士tài xué bó shì学官名,掌教授五经。自汉武帝立太学后,即置五经博士,宣帝增员十二人,掌教授太学弟子。东晋增至十六人,六品,不再分经教授,统称太学博士。又别置国子博士,教授国子。梁、陈、北魏、北齐、隋、唐皆置。唐代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见《通典·职官九·国子监》、《新唐书·百官三·国子监》。其后,宋金等朝皆置。见《宋史·职官五》、《金史·百官二》。 太学博士汉武帝元朔五年置太学,立五经博士,即太学博士。自晋以后,有的王朝置太常博士。 太学博士官名。西汉设太学后,置五经博士以讲授儒家经典,每经置博士一人。东汉、魏及西晋沿置,员额有所变化。东晋时置十六人,不再分掌五经,而称太学博士,六品,秩六百石。南朝时置省无常,宋六品,梁二班,陈八品、秩六百石。北魏、北齐皆从七品。北周为春官府属官,称太学博士下大夫,员六人,正四命。隋初为国子寺属官,员五人,从七品;文帝仁寿元年(601)升为从五品,掌太学教务;炀帝大业三年(607)减为二人,降为从六品,隶于国子监。唐朝置员三人,正六品上,掌教授太学生。 太学博士学官名。汉武帝时创设五经博士,因每经非止一家之学,故东汉置博士十四人。三国魏时把五经博士改为太学博士,蜀、吴只称博士。晋与南北朝均沿置。唐宋国子监所属有太学博士。明代以后无太学,故无太学博士之称。 太学博士学官名。隶国子监。 职源与沿革西汉太学由博士教授子弟,但其时博士隶太常,以五经博士为官称(《汉书·百官表》上),“太学博士”仅为便称(《后汉书·翟酺传》)。东晋始以太学博士命官(《晋书·职官志》)。北宋初,于太学馆置太学博士(《宋史·职官志》8《建隆以后合班之制》)。元丰三年正月十七日,改国子监直讲为太学博士(《长编》卷302辛巳)。南宋初罢。绍兴十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复置(《要录》卷148辛巳)。 职掌专一经,以教授太学生(或国子生),考校学生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生徒。一个月考校学生一次(《合璧后集》卷40《太学博士》、《宋会要·职官》28之6)。 品位从八品(《分纪》卷21《太学博士》、《宋史·职官志》8《官品》)。班位在国子博士下、国子正与太学正之上(《宋史·职官志》8《元丰以后合班之制》)。 简称与别名❶太博。《李觏集》卷37《送危太博》。《夷坚三志》壬卷1《倪太博金带》:“吴兴倪正文思为太学博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