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史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史局 太史局官署名。原名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名太史局,属秘书省。置令、正等官,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殿中省 官署名。宋承唐制置。国初仅置判省事一人,以无职事朝官充任,掌郊庙祭祀供具伞扇等。所属虽有尚食、尚药、尚酿、尚衣、尚舍、尚辇六局,但实别有所管,不领于殿中省。崇宁二年(1103),始复殿中省规模,以监为长官,并置少监与丞等官,以六尚局归属之,掌供奉皇帝膳食、医药、服御、车辇等政令。靖康元年(1126)废六尚局。 ☚ 实录院 卿 ☛ 太史局 太史局官署名。唐、宋时置。掌天文预测及编印历书。《宋史·职官志四》:“太史局: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凡日月、星辰、风云、气候、祥眚之事,日具所占以闻。岁颁历于天下,则预造进呈。祭祀、冠昏及大典礼,则选所用日。其官有令,有正,有春官、夏官、中官、秋官、冬官正,有丞,有直长,有灵台郎,有保章正。其判局及同判,则选五官正以上业优考深者充。保章正五年、直长至令10年一迁,惟灵台郎试中乃迁,而契壶正无迁法。其别局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掌浑仪台昼夜测验辰象。钟鼓院,掌文德殿钟鼓楼刻漏进牌之事。印历所,掌雕印历书。南渡后,并同隶秘书省,长、贰、丞、郎轮季点检。”(参见:太史监) ☚ 太史监 太史曹 ☛ 太史局官署名。隋朝初置太史曹,后改名太史局,掌天文、历法及观测星象,以太史令为长官,隶秘书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称太史监。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改称太史局,隶秘书省、高宗龙朔二年(662)后曾屡变名称,皆复旧,肃宗乾元元年 (758) 定名为司天台。 太史局官署名。商周时已有太史之职,至秦汉又设太史令,掌修史、管理典籍,以及推算天文历法等事。魏晋南北朝时也有此职,但不再负责修史,只管天文历法之事。隋代始以其官署为太史曹,后又改曹为监。唐初又改监为局。其后或称局,或称监,又曾改称秘书阁、浑仪监、司天台等等,仍为掌管天文历法之专门机构。长官为太史令,从五品下。 太史局官署名。隋初秘书省领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又有历、天文、漏刻、视祲诸博士及生员。炀帝时改太史曹为太史监,进太史令的秩为从五品,减丞为一人,置司辰师八人,增监候为十人。唐初沿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称太史局,属秘书省。掌测验天文,考定历法,每日向朝廷报告所测日月星辰、风云、气候、祥眚,每年制订历法,呈报皇帝后颁布。选择祭祀、冠婚及其他重大典礼日期。七年(公元624年)废监候。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太史局为秘书阁局,令改称秘书阁局郎中。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太史局为浑天监,不隶麟台(秘书省的改称),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改称浑仪监,改令为监,置副监及丞、主簿,改司辰师为司辰。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浑仪监复改为太史局,监仍改为令,废副监及丞,隶麟台如故。改天文博士为灵台郎,历博士为保章正。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改太史局为太史监,太史令之名不改,不隶秘书省,复置丞。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又改为局,隶秘书省,踰月为监,年中复为局;次年改称浑仪监。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复称太史监,改令为监,置少监。十四年(公元726年),太史监复为局,改监为令,废少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太史局复为监,自此不隶秘书省。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又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设太史令,太史丞及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等。北宋与太史局有关的机构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钟鼓院、印历所。南渡后,并同隶秘书省。参见“司天台”。 太史局官司名。隶秘书省、提举所。 职源与沿革唐武德四年(621),改隋官名太史监为太史局,是太史局称谓之始(《新唐书·百官志》2)。宋初称司天监,系沿五代旧名。至元丰新制,改司天监为太史局(《宋会要·职官》18之82《太史局》)。 职掌观测天文,验算、考定历法。凡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变,每日以所占卜吉凶祥异奏闻。每年颁新历,并进御览,祭祀、冠、婚、丧、葬,选择吉利之日(《合璧后集》卷51《太史令》)。太史局官,多起迁转官阶功能,局内实际职务另有差遣。如太史局直长差权同知算造等(《宋会要·职官》18之98)。 编制太史局置令、正、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淳熙四年罢令、正两阶。所属官司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文德殿钟鼓院、印历所。大观四年三月二日,国子监算学并入(《宋会要·崇儒》3之2《算学》)。建炎三年四月十三日,翰林天文局并入。所有局官,又有实际职事(差遣),如判局、同判局、主管翰林天文局等等。此种差遣另有编制,据庆元五年六月所定:判局官四员,主管翰林天文局一员,天文官三员,钟鼓院主管官二员,同知算造六员,秤漏官一员,历算官二员,主管影表官一员,主管刻漏官一员,主管书籍官一员,星漏官二员,按当时现任官二十七员,立为定额。此外吏额有:礼生、历生、局学生、额外局学生、手分等;又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瞻望局学生各十人,天文院额外祠祭局学生十八人,书写御览历生三人,钟鼓院司辰局学生十五人,翰林天文局瞻望局学生十五人,特补玉漏学生二人。定太史局、天文局、钟鼓院,官、局生、局学生总为一百人(《宋会要·职官》18之82、87、99、100)。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