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史Tàishǐ

现行较罕见复姓。分布很广: 今北京、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广西之永福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齐太史子馀之后。”此以官为氏;
❷ 《姓氏考略》 据 《路史》 注云: “蔡仲后有太史氏。”蔡仲,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子,此当系出姬姓。
❸ “太史”,古官名,西周并春秋之际,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诸多事项,为朝廷大臣,久居此职者,其后或以官为氏,不特出自子馀、蔡仲。
三国时吴有太史·慈,建昌都尉,善射; 南梁有太史·叔明,乌程人; 宋代有太史·洵武、太史·邵,俱绍兴进士。

太史

太史

官名,这里是对翰林的称呼。西周始设,历代沿置,但名称有所不同,职责也不尽一致。明清两代,均称钦天监,因修史的事归翰林院,故有此称。

☚ 一交   阴文图书 ☛
太史

太史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有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仍兼掌著述修史及天文历法、灾异祥瑞。东汉魏晋以后,修史职务逐渐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占候天象。汉初太史隶属太常。后多以他官兼知。隋秘书省有太史曹,炀帝改为太史监,其长官均称太史令。

☚ 正字   国子监 ☛
太史

太史

官名。周时为史官及历官之长。汉起主要掌天文、历法、修史等事,列代稍有变更。明清时将天文、占候之事归于钦天监执掌,而以翰林院专管史馆,因此又称翰林为太史。按:第四十九回: “太史阴令盘就劾其私事,逮其家人,锻炼成狱,将孝序除名,窜于岭表,以报其仇。”就太史之执掌来看,此处“太史”似应是“太师”之误。

☚ 知州   户部 ☛

太史

官名。西周,春秋时,职掌撰文修史,兼及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秦汉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时星历。魏晋时专掌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曰太史局。元改称太史院。明清时为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太史
太史  tàishǐ

文昌六星之第五星。詳本類“文昌”。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太史
太史  tàishǐ

星名。五諸侯五星之第五星。詳本類“五諸侯”。

太史tài shǐ

〖名词〗
一、官名。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明清时亦称翰林为“太史”(2)。《敬姜论劳逸》: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和太史、司载恭恭敬敬地观看由天上变化所显示出来的征兆。《五人墓碑记》:太史文起文公。——太史文起文公。
二、专指汉代史学家司马迁(1)。《进学解》: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下至《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著录,扬雄司马相如的作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史

❶ 官名,史官之长。《吕氏春秋·孟春》:“先立春三日,~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张溥《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❷ 指《史记》(《太史公书》之简称)。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以著其洁。”

太史

太史

官名。西周时期置。掌起草国家法典,王命文书及编写史书。汉以后即为推算历法的小官。称为太史令。《尚书·立政》: “太史、尹伯、庶常吉士。”周秉钧注: “曾运乾曰: ‘复言内官也。’ 太史,史官,掌建邦之六典。”《周礼·春官宗伯》: “太史,下大夫2人,上士4人。”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 掌法,以逆官府之治;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办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

☚ 太仆   太守 ☛

太史

官名。周代掌策封、记事、编史,并兼管祭祀、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等,为权位较高的大臣。秦汉置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有专门修史的著作郎,太史仅掌推算历法。隋改称太史监。唐为太史局,后改称司天台。宋置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改称太史院,另有司天监仅存空名。明清称钦天监,专掌天文、历法,另由翰林院掌修史,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太史

太史

官名。掌管起草文书,策命卿大夫,记录史事,编著史册、兼管图书、天文、历法、祭祀等。先秦齐、鲁、莒等国均有设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抒杀死齐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聘于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战国策·齐策六》:“法章变姓名,为莒太史家庸夫。”

☚ 五属大夫   太师 ☛

太史tài shǐ

1、官名。夏商周三代为史官和历官的长官。春秋时期,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录给诸侯、卿、大夫的命令等,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事,为朝廷大臣。秦汉两朝设置太史令,职位渐低;西汉时太史的职责已与三代不同,但汉初期仍旧掌管编写史书和天文历法,俸禄六百石。到东汉时只掌管天文历法。魏晋以后,编写史书的任务已由别的官员担任,太史只管占侯。 2、官署名。《后汉书·百官二》:"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日月星气。皆属太史。"这和明清钦天监职责任务已完全相同。《史通》说:"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记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司马迁既殁,后之续史记者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惟知占候而已。"由此可知,到后来,太史只主持占候;太史的名实已不相符。到魏晋编写史书的任务已归为著作郎,太史只掌管推算历法。隋朝改称太史监,属秘书省;唐改称太史局,唐肃宗乾元元年改称司天台;五代时仍称司天台。宋朝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代称司天监,金代称司天台。元朝改称太史院,和司天监并立,但推步测算的事都归太史院,司天监实为一个虚设的机构。明朝和清朝都叫钦天监,掌管天文占候的事;编写史书的任务归翰林院。参看《通典·职官八·秘书监·太史局》、《续通典·职官八》、《历代职官表·钦天监》、《历代职官简释·太史》。

太史

官名。❶西周置,为执政大臣之一,掌草拟文书,代宣王命,记载史事,保管图籍档案,兼掌天文、历法、占卜、祭祀等。春秋、战国沿置。亦作大史。

❷太史令的省称。

太史

官名。西周、春秋时为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修史,并兼管国家典籍及天文历法、祭祀等。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魏晋以后修史撰文划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天文历法。隋置太史监,唐初改为太史局,肃宗时又改为司天台。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辽称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元代并设太史院与司天监。明、清皆称钦天监,专管天文占候之事,修史则归之翰林院,故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太史

官名。商末始置,为太史寮的主官。西周时,太史的职掌是参加王朝的重要典礼,宣读周王册命或政府重要文告;起草政府重要文件;管理制禄、图籍与礼制;掌管天文、时令、历法、耕作;记录周王与太师、太保的重要言论和活动,并把它整理成典籍;汇集政府官员对朝政的批评、谏议,呈报给周王,其职权颇重。春秋时周王室及鲁、晋、郑、卫、齐等国均沿置太史,其地位已不如西周之重要。战国时仅齐、魏两国设置,秦汉时太常所属有“太史令”,参见该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