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医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医局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神宗时局内设提举或令、丞等官职,并有教授、助教分方脉、针、疡等科目教之。州、县的师生数目则视其大小与人口多少而定。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太医局宋代专门为宫廷和高级官员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太医局 太医局官署名。宋代置。掌治病及用药之事。《宋史·职官志四》:“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9科医生额300人,岁终则会其全失而定其赏罚。〔太医局,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置,以知制诰熊本提举,大理寺丞单骧管干。后诏勿隶太常寺,置提举1、判局2,判局选知医事者为之。科置教授1,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学生常以春试,取合格者三百人为额。太学、律学、武学生、诸营将士疾病,轮往治之。各给印纸,书其状,岁终稽其功绪,为三等第补之:上等月给钱15千,毋过20人;中等10千,毋过30人;下等5人,毋过50人。失多者罚黜之〕。” ☚ 太医监 太医署 ☛ 太医局 太医局宋代医事机构。宋初承唐制设太医署,但尚仅为考试录用医生以补翰林医学及医官院祗候。淳化三年 (992年) 改太医署为太医局,同年五月因多疾病,诏令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千市药,分遣京城要害等处给民汤药之治。庆历时 (1041—1048年) 置为三舍医学,掌教授生徒,主要为中央医科大学性质。又曾旋罢旋置。太医局建制辽也有,余未之见。 ☚ 御药院 官医提举司 ☛ 太医局tàiyījú宋代专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参见太医署条。 太医局tài yī júImperial Bureau ofMedicine 太医局官署名。宋太常寺所属,掌医学生的教育。置丞及教授,有九科医学生徒三百人。辽亦置太医局,掌医疗之事,属北面局官。以局使、局副使为正副主官,下有都林牙。 太医局官司名。宋初隶太常寺。熙宁九年置提举官不隶太常寺。元丰新制改隶太常寺、礼部。 职源与沿革秦汉少府属官有太医(《汉书 ·百官公卿表》)。北齐有太常寺太医署(《隋书 ·百官志》中)。北宋初沿置,太医局之名始见于淳化三年五月(《宋会要·职官》22之35)。南宋乾道八年正月二日罢局,绍熙二年七月十九日复置(《宋会要·职官》22之41)。 职掌以医学教养学生、试选医官为主,兼以选派医生(太医局学生)为在京三学与诸军治病,或应钦差特赴灾区治病、送药(《宋会要·职官》22之37、38)。太医局非掌医药政令机构。宋代医药政令归宫廷医疗机构翰林医官院。 编制官额有判局官、太医局令、正、丞、科教授、提举官,以上不并置,令、正不常设。医学生分九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眼科、疮肿兼伤折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九科医生(学生)名额不定:❶熙宁九年以三百人为额(《宋会要·职官》22之37)。 简称与别名❶医局。《宋会要·崇儒》3之25:“今医局之外,复建医学。”《宋会要·崇儒》3之11:“(崇宁)太医局教养生员……今欲别置医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