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初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初历 太初历中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据《史记·历书》、《汉书 ·律历志上》等载,由落下闳、邓平等人创制。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开始施行,故名。《太初历》 “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寅月为岁首。一月之日为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故又称 “八十一分律历”。以没有中气的月 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原著已失传。此历施行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 )。 ☚ 颛顼历 四分历 ☛ 太初历 太初历西汉时期由司马迁、落下闳、唐都等人在长安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可考的优良历法。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下令招募民间擅长历算之士20多人,制造浑仪,实测天象,制成《太初历》,并以元封七年冬至朔旦甲子日夜半为新历起算之始,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该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对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的调整,仍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但置闰规则却一反过去年终置闰或年中置闰的混乱情况,而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这种置闰规则一直延续到今天。该历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计算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发现在135个朔望月中,有23个“食季”(每个食季可能发生1~3次日月食)。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日、月食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为我国古代的日、月食预报打下了基础。该历的缺点是把天文数据和毫不相干的黄钟(12音律之首)联系起来,以显示数据的神圣和秘奥。因此,它取1个朔望月为29 43/81日,按19年7闰的规律,回归年的日数即为365 385/1539日。这两个数值都比《四分历》计算值的误差要大。司马迁对该历的贡献:一是把朔望和节气各向前推移了一段时间,确定了新的历元;二是与同事们一起重新测定了冬至点的位置;三是为该历测定了有关恒星和行星的一些基本数据;四是以月食周期和行星逆行规律的发现,指导了该历的修订;五是参加了为制定该历而进行的仪器安装、测量等工作。《太初历》曾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参与制订工作的鲜于妄等人予以严正反驳,并继续3年实测,结果证明该历最符合实际情况。经过30年之久的斗争,才确立了它的地位。该历继续施行到东汉时代,到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才由李梵、编訢等人对它进行改革,制订了《四分历》。 ☚ 铜表 三统历 ☛ 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实施的历法。邓平等创制。久佚。清成蓉镜撰有《汉太初历考》一卷,收入《南菁书院丛书》。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等于365 385/1539日,一朔望月等于29 43/81日。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气)的月份为闰月,在农历(夏历)中一直沿用至今。第一次推算出135个朔望月中有23次交食的周期,并从对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动态的认识,建立起测算五星位置的方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一部包括气朔、闰法、五星、交食等内容的比较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一日分为八十一分;以正月为岁首;一年为346. 66日。汉武帝于元封七年(前104年)颁行,同时改元为太初元年。故亦称《太初历》。 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所制的历法。邓平、落下闳等人根据天象实测和长期的天文纪录所制。施行近二百年。其一朔望月等于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故又称《八十一分律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