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仓 太仓县名。即今江苏省太仓县。 ☚ 江阴 晋陵 ☛ 太仓 太仓tàicānɡ┃━ 胃的别名。《黄庭内景经·脾长》:“脾长一尺掩太仓。” ☚ 五内 牙关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腹 > 胃 > 太倉2 太倉2 tàicāng 即胃。 胃【同义】总目录 胃太仓 太仓 太仓胃的别名。《灵枢经·胀论》:“胃者,太仓也。”本以太仓喻胃,后径称胃为太仓。 ☚ 守灵 中池 ☛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史记·平准书》:“~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太仓 胃的婉称。意为可储存食物。 字数:15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人体清扫夫 中府 ☛ 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胃:胃(~酸;~液;健~;开~) 食肠水谷之海 仓廪之官 ☚ 呼吸器官 泌尿器官 ☛ 太仓tài cāng❶京城储粮的大仓。《史记·平准书》:“~~之粟,陈陈相因。” 太仓中国古代国家储备粮食的正仓。《史记·平准书》说汉文景之治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太仓储备的丰满直接标志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汉代京师有太仓,郡国亦有。《后汉书·郡国志》:“广陵郡、东阳,故属临淮,有长州泽,吴王濞太仓在此。”唐代太仓与左藏库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太仓❶指胃。《灵枢·胀论》: “胃者,太仓也。”以其容纳水谷,故名。 太仓❶胃。 太仓 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越绝书·吴内传》: “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史记·平准书》: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救灾设施和机构 敖仓 ☛ 太仓 太仓西汉最大的国家仓库。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萧何主持修建,位于京师长安城东南。《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栎阳仓 细柳仓 ☛ 太仓tàicāng❶指胃。《灵枢·胀论》: “胃者, 太仓也。” 以其容纳水谷, 故名。 太仓 太仓❶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官仓。商周时即设,西汉高祖七年(前200 )于长安城外东南立太仓,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总仓库,藏粟最多。景帝时,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主管有太仓令及丞。东汉洛阳城东有太仓,濒谷水,仓下运粮船常以千计。 ☚ 常平仓 敖仓 ☛ 太仓 太仓商至汉代国家和诸侯五国设在都城及其附近的官仓。《越绝书·越绝吴内传》:“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西汉高祖七年 (公元前200年) 于长安城外东南立太仓,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粮食总仓库,藏粟最多。《史记·平准书》: 景帝 (公元前156—前141) 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主管太仓者为太仓令及丞。约建于汉武帝时的“华仓”,即“京师仓”,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县,用于储存每年从山东调入关中的粮食。东汉洛阳城东有太仓,濒谷水,仓下运粮船常以千计。 ☚ 二税 水次仓 ☛ 太仓tài cāng1、掌管国家粮仓的官署。始于秦,汉沿置,属治粟内史和大司农,其后,历代沿置。南朝梁分属司农卿和太府卿,北齐和隋属司农寺,金属太府监,元属宣徽院。其长官分别为太仓令、太仓使、太仓提举、太仓大使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司农卿》、《续文献通考·职官六·太府监·宣徽院》。 2、设于京城的大粮库,即国库。《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太仓❶京城储粮的大仓。 太仓我国封建王朝在京城设置的大粮仓。秦始置太仓,储藏天下转运来的各种谷物。主管官吏为太仓令,下有丞等吏员多人,总属治粟内史。汉承秦制。西汉诸侯王国的国都中亦有太仓,设太仓长。 “太仓”之名沿用到唐,以后除金朝之外,宋元明清各代京师粮仓均不称太仓。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