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灵应记碑
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立。高162厘米,厚16厘米。碑原在福建省长乐县南山天妃宫内,现移至长乐县城关小学。碑额阴刻海水波浪明月纹饰,及篆书“天妃灵应之记”六字。碑文为楷书,计1176字,记载了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船队,每次出洋启航前,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佑的情况及其船队七下西洋的日期、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等,对订正和补充史书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现存的记述郑和航海史料的珍贵文物。郑和(公元1371—1435年),明航海家,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本姓马,小字三保。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永乐三年起,总计28年间,先后七次(又说八次)率舰队通使西洋,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口,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天妃”,海神名。传说,宋莆田林愿第六女死后屡显应于海上,元至元封天妃神号,清康熙时加封为天后。古代通海之地多立庙祷祀之,以乞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