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坛公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坛公园

北京公园。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祈谷大典祭天的祭坛,居京城5坛(天、地、日、月、先农坛)之首。位于北京城中南部。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坛。坛中南部建筑于明嘉靖九年(1530),中间东西一墙分为南北两坛,北坛为祈谷坛,南坛为圜丘坛。因立四郊分祀之制,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改称天坛,1918年正式对游人开放。天坛四周坛墙分内外两道,外坛墙南北墙相距1657m(一说1650m),东西墙相距1703m(一说1680m),周长为6553m(一说6416m);内坛墙南北墙相距1283m,东西墙相距1025m,周长为4152m(一说3292m),墙高3.53m。两道坛墙筑成回字形,天地坛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坛的坛门共有9座:外坛墙西有2座坛门,北为祈谷坛门,南为圜丘坛门。内坛墙有6座坛门。第9座坛门位于分隔两坛大墙中间的成贞门,即是祈谷坛的南门,也是圜丘坛的北门。现在游人见到的天坛南大门,实际是内坛圜丘坛的南门——昭亨门,而东、北大门则是20世纪70年代新辟的大门。天坛原占地总面积273hm2,现公园为210.2hm2。现存古建筑有600余间,建筑面积20000余m2。重要建筑及主要景点:❶祈年殿:位于天坛中北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方形大祀殿,用于合祀天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在原址上建起圆形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对大享殿改建后,称祈年殿。清光绪十五年(1889)八月二十四日殿遭雷火被毁。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重建,6年完工,是一座3层重檐圆攒顶的圆形大殿。1970年重修。大殿通高38.2m,其中3层石基高6m,殿高32.2m,占地面积5900m2,通直径32.72m。殿内共有28根大柱,分内、中、外3层,内层位于殿中央4根龙井柱,通高19.2m,直径1.2m,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层12根金柱,比内层柱略细,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1天12个时辰;中、外两层24根柱,象征24节气;殿内共28根柱,象征天空28星宿。大殿正中镶嵌着1块圆形大理石,带天然龙凤花纹,称为“龙凤石”。殿内宝座上供奉着从努尔哈赤到道光清前8代皇帝牌位。
❷圜丘坛:位于天坛中南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嘉靖十三年(1534)二月初十日,更名圜丘为天坛,同时建北郊方丘为地坛。圜丘坛圆形3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天数),即9和9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9的反复运用,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将棂星门由原来的12座,改为24座,称为“天门”或“云门”。圜丘现占地27225m2,周围环绕象征天圆地方的外方内圆的两座坛墙,圜丘祭坛为3层圆形石坛,坛周共160.2丈(约534m),坛高1.56丈(约5.2m),上层直径9丈(约30m),中层直径15丈(约50m),下层直径21丈(约70m),“一九、三五、三七”,总计“四十五”,既是天数,又符合“九五”之尊。在坛中心设1块圆石,中心向外砌9环扇形石板,内圈9块,第2圈18块,第9圈81块,最下层第27圈为243块,每圈的石板数和每层的圈数都是9的倍数。上层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计360周天度数。圜丘台回音:台面呈弧形,中央微凸,声音从中心圆石发出后,沿台面用0.07s便反射回中心圆石,汇成强回音。
❸皇穹宇:供奉祀天大典所存放神版、神牌的殿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成贞门之南。正殿圆形,以象天。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至十年(1531)四月,初名泰神殿,嘉靖年间重建,定名“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为现今模式。殿高19.2m,直径15.6m,坐落在石台基上,周围设石护栏,东西南3面建台阶各14级。殿内由8根金柱和8根檐柱承托屋顶,中部用7踩斗拱支成3层天花藻井。殿内正中设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神牌,东西两侧各有4个方石台,供奉清代8位祖先牌位。皇穹宇圆形院落围墙,直径65.1m,高3.27m。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3块石板称“三音石”,当分别站在3块石板上各击一下时,便会分别听到1声、2声、3声的连续回音。也有专把第3块石板,称为“三音石”。
❹皇乾殿:祈谷坛平时奉藏神位的神御版殿。位于北内坛之南、祈年殿之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建,由6开间改为5开间,殿名改为皇乾殿。殿内正中建有石座,上设神龛供奉皇天上帝牌位。殿内两侧各有4个石座,供奉清前8代皇帝祖先牌位。
❺望灯:位于圜丘外围坛墙内西南角,现存遗迹3座,其中1座已复原。基座见方约5m,高约1.7m,灯杆高约30m;灯笼为椭圆形竹笼,红纱套,高约2.15m,围约4.3m,中以白烛5支点燃。
❻长廊:又称为七十二长廊。位于祈年殿之东,共有72间,中间与神厨、神库相连接,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自天坛1918年辟为游览场所后,长廊1935年修葺时,去掉窗槛堵墙等,成为敞开游廊。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长廊大修。
❼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部,空地上有8块巨大青石,按北斗七星排列,故称七星石。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7星组成,前4星组成斗身,古人称“魁”;后3星组成斗柄,古人称“勺”。多出的第8块大石,是代表皇帝的紫微星,紫微不是一颗星,而是指“紫微垣”。古代把天空分成31个天区,即3垣28宿。3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代把紫微垣作为大帝之座,成为人间皇权象征,代表皇帝。
❽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或神道。位于祈谷坛与圜丘坛之间。南北长360m,东西宽30m,均高2.5m。实为南高1m,向北逐增高至3m。
❾斋宫:皇帝祭祀天地和举行祈谷大典前斋戒的别宫。位于天坛丹陛桥之西部。正方形,占地40000m2。有两道城壕护卫内外两道宫墙,构成回字形建筑。主要入口为东宫门,共10座拱桥,连通内外宫墙的10座宫门。正殿5间,称无梁殿,拱券形砖石结构。共有殿房60余间,回廊163间。正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钟楼1座。斋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殿内正中设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御书“钦若昊天”4字巨匾。无梁殿前月台上左右各有1座小石亭,南为时辰亭、北为斋戒铜人亭。铜人高0.5m,手执简书“致斋三日”。明洪武三年(1370)十二月朱元璋下令铸造斋戒铜人。平时铜人安放在皇宫内,斋戒的第3天,正式举行祭天大典的前1天,将铜人送往斋宫,安放在斋戒铜人亭内。钟楼位于斋宫东北角内外宫墙之间,明洪武六年(1373)九月大钟铸成。名太和钟,高八尺一寸(约2.7m),以九九为数,“拱以九龙,柱以龙”。现钟楼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建的。
❿神乐署:明清两代祭祀演习礼乐的场所。位于斋宫西部、内外坛墙之间。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神乐观,清乾隆二十年(1755)改为神乐署。院内前为太和殿。该大殿5间,面积908m2,大殿周围有回廊36间。院后为显佑殿,面积640.5m2,殿后有库房23间。显佑殿后院南北各有官署一座。明清时乐舞生定员600人左右。
⓫崇雩坛:皇帝用于祈雨的祭坛。位于天坛东南角、圜丘坛东泰元门内,现已不存。始建于嘉靖十年(1531)三月,于嘉靖十七年(1538)举行过一次大雩礼。
⓬天坛古柏:西门入口至丹陛桥,有一长约1000m的古柏大道,古柏成林,四季青翠。古时营造“苍璧礼天”意境,在坛内栽植柏树10000余株,现存3000多株,树龄近600年,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古迹,其中“九龙柏”与“槐柏合抱”更富盛名。

天坛公园

天坛公园

天坛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练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址:崇文区天坛公园 邮编:100050
电话:86-10-67028866 传真:86-10-67036062

☚ 中央广播电视塔   北海公园 ☛
000005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