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人合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人合一 关于天人关系的经典命题。天人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自商周以来,一直是先哲认真思索的问题,而其关键则在于 “天” 的具体所指。华夏先民曾经以 “天” 为有意志的神,即主宰人类命运的 “天帝”或 “上帝”。人类渴求与 “天” 沟通,于是产生了原始巫术。巫术的前提,就是人与 “天” 能够相通,如伏羲发明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这种 “天人相通” 的观念,就是 “天人合一” 的基本含义。到了战国时代,在一些哲人心中,“天” 的神格淡化,开始具有自然的意义。如孟子以 “天”为人伦道德的本原,将仁义忠信视为 “天爵”,认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尽心知性亦知天,就可达到 “上下与天地同流” 的境界。庄子则认为 “天” 就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 与人本来是合一的,其对立是人为造成的。他甚至认为,人类的文化就是人类的异化,主张 “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回到 “天人合一” 的自然境界。但最早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述 “天人合一” 这一命题的,却是西汉董仲舒。这位被章太炎称为 “大巫” 的经学家,系统论证了 “天” 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提出 “天人同类” 的观念,认为: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主张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董仲舒那里,“天”虽然不是商周时代那样的人格神,但也具有神秘色彩,是有道德感情的 “天”,既是 “万物之祖”,又是 “万物之主”,而人的血气德行、喜怒哀乐,则都是 “化天而生”。我们今天固然可以斥其为荒诞,但在古人心中,这却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释。人类并非独立存在于天地之间,而与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自然界息息相关,“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自己”,这虽然是现代人类才提出的生态观念,但感觉到人与自然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却并非始自今日。董仲舒所谓的“天人合一” 以及 “天人感应”,正是来自于先哲对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关系的深切感受。“天人合一” 的观念与古代中国人感性经验深相契合,故在汉代以后,追求“天人之际” 的合而不是分,便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倾向。 天人合一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易·乾卦·文言》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尚书·洪范》 【评】“天人合一”思想起源很早。周时天命观以天为一切的最高主宰,视天人合一为人生的理想境界。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告子上》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上》 【评】孟子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即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又赋予人以善性,人们通过尽心、养性,即能认识天。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评】《中庸》的观点与孟子相似,亦以天为人心性之源,以为尽心性则可与天地参。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庄子·齐物论》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庄子·大宗师》 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 《庄子·则阳》 【评】庄子认为天与人本即合一,天、人皆为自然,主张顺应自然,以达天人混一不分的境界。 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蚡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 《吕氏春秋·有始览·应同》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无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施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施,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汉书·董仲舒传》引) 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类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四气者,天人所同有也,非人所能畜也。故可节而不可止也。节之而顺,止之而乱。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四肢之荅各有处如四时,寒暑不可移若肢体。肢体移易其处,谓之壬人;寒暑移易其处,谓之败岁;喜怒移易其处,谓之乱世。明王正喜以当春,正怒以当秋,正乐以当夏,正哀以当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评】《吕氏春秋》认为天与人同类相应,董仲舒则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天与人以类相合,而形成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宋·张载《正蒙·大心》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释氏语实际,乃知道者所谓诚也,天德也。其语到实际,则以人生为幻妄,以有为为疣赘,以世界为阴浊,遂厌而不有,遗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诚而恶明者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 宋·张载《正蒙·乾称》 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不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心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思无邪”,“无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生之谓性”(告子此言是,而谓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则非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 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赞者,参赞之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之谓也,非谓赞助。只有一个诚,何助之有?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一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 一八 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交感,凝结生聚,然后是理有所附著。……自一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则人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惟人得其正,故是理通而无所塞;物得其偏,故是理塞而无所知。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间有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乌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能守御,牛但能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这四端而已?又就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端指示人,又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上》 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其蒙蔽则为昏愚,通彻则为明智。昏愚者不见是理,故多逆以致凶。明智者见是理,故能顺以致吉。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易说》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体察乎? 明·王守仁《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顺而言之,则惟天有道,以道成性,性发知道;逆而推之,则以心尽性,以性合道,以道事天。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而尽心知性,则存顺没宁,死而全归于太虚之本体,不以客感杂滞遗造化之疵纇。圣学所以天人合一,而非异端之所可溷也。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 【评】自两宋以迄明清的哲学家,如二程王夫之等,于天人关系问题亦都持“天人合一”之说,其主张皆为探求天人和谐一致。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和“人”、“天道”和“人道”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天道规定人道,人道体现天道,天人一理。这种观点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论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因此,人们的行动要顺从天意,天帝才会高兴行赏;违反天意,天帝就会动怒降罚。战国时期,孟轲在“天命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相通的主张。他认为,人所以为天下贵,在于人之心性与天相通,因此认识了自己的心性,也就认识了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到了西汉,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说。他把天视作百神之君,认为天按照自己的模式创造了人的形体、精神、道德,人只是天的副本,提出了天人相副、天人相类的观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人合一”说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家抛弃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外衣,赋予了它更精致的理论形式,提出了天人一物的观点。他们从理、心、性等方面加以论证:就“天理”而言,天人都是它的体现,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朱子语类》)“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二程全书·遗书》明清时代的思想家,给天人合一的观念注入了新意。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主张“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卷二),就是要刚健自强,以与运动不息、生生不已的天即大自然相合。清代戴震认为,天道的内容是一种“必然”即“生生而条理”,“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原善》卷上)。而人生的大道在于由“自然”而归于“必然”,使自然情欲得到恰到好处的满足,这个恰到好处的满足也就是仁义礼智的“必然”。“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天人合一的含义很多。其中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合一的观点是错误的;万物一体、与天为一的观念中包含有人与大自然一体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因素;劝告帝王用“天道”约束自己,少做坏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对“天人合一”观念应作具体分析。 天人合一 245 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这种理论。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北宋张载说: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二程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地、人只一道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朱熹也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语类》)他们多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 洪范九畴 天人感应 ☛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tianrenheyi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主要说天与人的一致性。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理论。在天命论那里,天主宰人,人是天所派生,因而人象天,要效法天,顺应天。这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要求人适应自然界而产生的理论。张载认为不管天还是人都只是气,因而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这种意义上,天人有共性,都统一于气。程朱理学认为理是最高范畴、宇宙本原,理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在天为天理,在人为人性,天人统一于理,有共同的理,这叫天人一理、天人一道,也叫天人一本。汉代时,产生庞大的宇宙系统论。在这个宇宙系统中,把自然界的四季四方、五色五味、五行五音、天干地支和人事的五脏五官、五帝五神,以及动物等等都组合一个体系中,并且各各相应。例如东方、春天、青色、木、酸味、鳞虫、角音、风气、肝胆、目、筋、怒、岁星、太𤾚、苍龙等等都是相应的,都在一个系列中。这种宇宙系统是将自然界和人编在一起,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一个特色:天人合一。 ☚ 太极 董仲舒 ☛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重要观念。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易传》提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以天人合一为人生之理想境界。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之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与天合一。庄子以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圣人才能实现与天地合一。《吕氏春秋》提出天与人相类的观点,董仲舒进一步发挥此说,提出“天人感应”之说。魏晋时王弼等人以道释天,倡导自然与名教合一的天人新义。宋以后,儒者多发挥孟子之说,认为人当因明至诚,因诚至明,实现与天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更把天人合一视作“圣学”之特色。古代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的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协调、和谐或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儒家哲学命题。认为 “天道” 与“人道”、自然世界与社会人事融合为一体。源于《易经》之“与天地合其德”与《中庸》之人“与天地参”。到宋明理学,天人合一则成为儒学之基本思想。含义有三: (1)人、物皆禀天地阴阳之气,但人得天地之全,为万物之灵。周敦颐: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太极图说》) (2)人心能通天地之心。张载: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篇》)程颐: “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圣人之心,……合内外,体万物” ( 《遗书》)。(3)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张载以天地为父母,民为同胞,物为吾与。程颢: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 《识仁篇》)朱熹说天人本只是一理,“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 《语类》)。王守仁: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 《大学问》) 与道家以天为大宇宙、人为小宇宙,因而二者能相类的学说不同,与汉儒董仲舒等以天人为二,然后再相感应的学说也不同,宋明理学说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由仁爱之心出发,由爱民以至爱物,由亲吾之父兄以至亲天下人之父兄,由尽己之心性经过尽人之心性以至尽物之心性,由明德以至齐家治国而平天下,最终实现人与天同一。 ☚ 天 气 ☛ 天人合一tiān rén hé yī指自然界和人互相统一和相应的关系。《赤水玄珠·凡例》:“以为不广搜远引,不足发明天人合一之旨。”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形成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思想遗产。我国古代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讨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天人合一” 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建立也是一个综合各家思想并进一步概括提高的逐步形成过程。 ☚ 中国古代生态经济思想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 天人合一tian ren he yithe theory that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天人合一unity of man and nature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之一。这种世界观和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美学有密切的关系。语出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哀乐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又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其实,天人合一,或天人相通的思想并非董仲舒所首创。《国语·周语下》记载伶州鸠关于音乐的言论,已经有“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的说法;《尚书·舜典》中亦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君子”能“上下与天地同流”等言论,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天地以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我”思想,以及《易经》“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理论,皆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董仲舒在先秦“天人”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企图利用阴阳五行的学说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某些认识,来更为具体地描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存在着某些类似和相通的东西。天人合一的含义主要有,其一,天人同性,即天和人有共同的本性。董仲舒认为天有情感、有意志,并且能赏善罚恶。天产生了人,是人的“曾祖父”。从本质上看,“天”是董仲舒理想中实行仁政的君主的神化形象。其二,人合于天,即人副天数。既然董仲舒认为人的本性来源于天,由天决定,因此天应高于人,人应合于天。其三,天人感应,天是人格化的神,故具备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感。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春秋夏冬,前者是对后者的应答。天人合一的观点不无谬论,但作为一种思想,亦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天人合一,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人心即物心、即天心,中国古人认为,艺术虽发自人心,却通于天心,是天人之合的体现。天人之合,物我交感产生了中国古代艺术:“乐者,天地之和也。”其次,以人合天,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归宿,也是传统美学的归宿。中国古人认为艺术只有合于天,才具真正的艺术,才具真正的美,所谓天地造化、自然为至美。再次,天人感应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础。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心环节即缘心感物。心物交感,神与物游,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和天人感应观是相通的。天人合一,并非董仲舒提出的审美和艺术观点,他的思想有大量的神秘主义成分,但对中国艺术、美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不可抹杀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自觉遵守的一个根本原则。它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世界的和谐统一、相互渗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悠长的韵味、优美的意境为美,以“和谐”为美的理想,就是“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见“尽性知天”。 ☚ 尽性知天 物我为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