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京事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最高领导层发生的一次内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着农民政权逐渐封建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1856年8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后,随着起义的发展和个人权势的上升,东王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严重表现出来,“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答应在杨秀清生日那天举行封典,却密令当时在江西的韦昌辉、湖北的石达开回京商议。韦昌辉对杨秀清长期怀有不满情绪,在接到洪秀全的密令后,于9月1日深夜率领3000心腹精兵在秦日纲的配合下包围了东王府,次日凌晨将杨秀清及家人侍从全部杀害。接着滥杀无辜,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军优秀将士2万多人死亡。经过这场屠杀,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在天京造成恐怖局面。9月中旬,石达开回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杀人过多,韦昌辉又想加害石达开。石达开闻讯连夜逃离天京,全家13口被韦昌辉杀害。石达开调集在安徽的部队进驻宁国附近,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韦昌辉的屠杀和专横暴行激起天京广大将士的愤怒。洪秀全接受广大将士的要求,于11月初处死了韦昌辉及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2个月的恐怖统治。11月下旬,石达开回到天京,洪秀全命石达开提理政务。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大的危害,它破坏了内部团结,削弱了军队战斗力,丧失了乘胜消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从前期胜利走向后期败亡的转折点。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Tianjing shibian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事件,又称杨韦之乱。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后,其主要领导成员自以为成了“小天堂”的主人,生活上迅速腐化,政治上开始争权夺利,彼此猜忌,矛盾日深,特别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其时,洪秀全沉迷于后宫生活和宗教迷信中,疏于朝政。而杨秀清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并利用代“天父”传言的身份,多次杖责洪秀全。1856年7月,在取得西征胜利和破除清江北、江南大营的胜利之后,杨秀清自恃功高,公然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佯为答允,实则密令在江西前线的北王韦昌辉剪除杨秀清。9月1日深夜,韦昌辉带兵3000多人从江西瑞州(今高安) ☚ 圣库制度 陈玉成 ☛ 天京事变又称“杨韦事变”。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严重分裂事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疏于朝政,东王杨秀清居功骄横,大权独揽,挟制天王。1856年破江南、江北大营后,杨秀清逼天王封其为“万岁”(一说未逼封),洪秀全则密诏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回京除杨(一说无密诏)。9月韦昌辉率兵3000回京,包围东王府,残杀杨秀清及其家属、又诱杀部众2万余人(一说4000余)。石达开至京后,指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复欲除石,石只身出逃。11月洪秀全与合朝兵将诛杀韦昌辉,召石达开回京辅攻。次年5月石因天王对己心存疑总,遂率部出走,单独进行抗清运动。这次事变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天京事变清咸丰六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随着农民政权逐渐封建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东王杨秀清乘势逼天王洪秀全封其为万岁(一说没有逼封),洪秀全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回京图杨。八月三日深夜,韦昌辉带三千精锐从江西赶到天京。次日凌晨,攻入东王府,杀死杨秀清及其全家。接着,又关门残杀杨秀清部属及其他无辜者共两万多人。石达开回京后,责备韦杀人过多,韦又欲杀石,石逃出天京。十月,洪秀全下令诛韦,石回京辅政。次年五月石达开因遭洪秀全及其长、次兄仁发、仁达猜忌,带领十万精兵离京出走。此事件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大危害,是太平天国从前期胜利走向后期败亡的转折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