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主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主教 是基督教于1054年,东、西两部分裂后,西派的自称,也称“公教”或“旧教”。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其教徒遍及欧洲大部分地区。中世纪时,成为这些地区各封建国家的精神支柱,并把哲学、政治和法律等都置于天主教控制之下。 天主教 澳門居民(主要是外籍居民)信仰天主教是以天主教傳入澳門為契機的。天主教、正教和新教 並稱基督教三大派別。而基督教傳入中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貞觀九年(六三五)由基督教聶斯 脫里派(Nestorianos)主教、叙利亞人阿羅本(Olopen)傳入,唐人稱為景教,至武宗會昌五年(八四 五)便銷聲匿蹟了。第二次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由羅馬教廷方濟各會修士約翰·孟特 ·高維諾(Giovanni de Montecorvino)傳入中國,並在北京、泉州等地設立了教堂;當時蒙古人稱之 為“也里可溫教”(Arcoum),到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元亡而再次消失。第三次是明朝嘉靖年 間,天主教耶穌會來澳門傳教,並以澳門為基地,向內地傳播。這次天主教在澳門以至內地的傳 播,時間長,範圍廣,影響深。 自從嘉靖三十二年(一五五三)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之後,隨著澳門—果阿—里斯本貿易 航線的開通和東西方貿易的發展,耶穌會(Sociedade de Jesus)會士紛紛隨商船來澳門傳播天主教。 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左右,耶穌會士公匝勒斯(Gregorio Gonzales)來廣州傳教,被廣東政府視為“奸隙”抓起來,成為“廣東葡囚”。第二年獲釋後到澳門傳教。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七月在日本養老的神父巴爾達·撒加高(Baleasar Sarogo)、狄野高·貝勒拉(Diego Pereira)、方濟各·貝勒兹(Francisco Perez)、代宰位(Emanuel Teixeira)和平托(F·Andre Pinto)等人,相繼來到澳門傳教,並得廣東政府允准,在今聖安多尼教堂(俗稱花王廟)附近用稻草建築一間名曰天主之母堂的小教堂,開展傳教活動。至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澳門已有八名耶穌會士進行傳教,教友約六百人。有鑒於澳門傳教業已開展,教宗庇護五世(Pedro Ⅴ)即於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任命卡內羅(Melchior Carneiro)為澳門主教,並於隆慶二年(一五六八)五月抵澳門供職。 卡內羅到澳門任職後,曾兩次到廣州向廣東政府請求入廣州建立會所傳教,未得批准。他旋回澳門,於隆慶三年(一五六九)建立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辣匝祿痳瘋院(Hospital deS.Lazaro)和拉法醫院(Hospital de S. Rafael),用收留棄嬰孤兒替人治病為手段,號召和吸引澳門華人居民信仰天主教;同時,在澳門建立第一個正式教堂望德堂(Igreja de S.Lazaro)進行傳教活動。 澳門從此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駐地。 一五七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羅馬教皇頒布諭旨,成立澳門教區,任命耶穌會教士卡內羅為主教,負責遠東地區的傳教事務。 一五七八年,范禮安(Alexandre Valignani)神父抵澳,任印度日本中華教務巡閱使。一五七九年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神父抵澳,開始學習中文。一五七九年,方濟各會士到澳門建天神之后聖母會院於現存嘉思欄兵房址。一五八二年,利瑪竇(Mateu Ricci)司鐸及巴範濟(Francios Passio)司鐸等奉范禮安之召前來澳門。利瑪竇學習中文,次年隨羅明堅至廣東肇慶傳教,曾一度被逐回澳門,後決定以學術、文化為招攬人心的手段,從此奠定了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之基礎,也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開展邁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后,天主教會陸續在澳門興建教堂,規模越來越大,氣派越來越宏偉。其中著名的計有:聖保祿教堂(一五六二年)、聖母望德堂(一五六九年)、聖老楞佐堂(一五七五年)、聖方濟各堂(一五八○年)、聖奧斯定堂(一五八四年)、聖多安尼堂(一六○八年)、聖嘉勒修院教堂(一六三四年)等等,其中,以望德堂、、風順堂和聖多安尼堂最著名,合稱澳門三大古教堂。隨著教堂的興建,澳門居民信天主教者日衆,到十六世紀八十年代,澳門天主教徒已“盈萬人” ,到明末崇禎十七年,更多達四萬人之衆。每逢清明節前後的復活節和冬至前後的聖誕節,大批中國信徒從廣東的南海、番禺、順德、東莞、新會、香山等地到澳門的“唐人廟”持齋禮拜,成為一時盛典。 這一時期,澳門不但成為天主教在華策源地,而且成為天主教在整個遠東區的重鎮和橋頭堡。 不過,到了清朝康、雍、乾時期,大批中國信徒因與西方人接觸較多,“語言習慣漸化為夷” ,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十八世紀初的“禮儀之爭”引發了康熙的排教政策。一七二四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國各地的傳教活動,並將全部天主教徒驅逐至澳門。一七四六年,清政府下令查封澳門的“唐人廟” ,禁止中國人信天主教,天主教在中國的活動開始盛極而衰。 一七五八年葡萄牙國王被刺客行刺受傷,有人指控此事與耶穌會教士有關,首相即下令逮捕全國耶穌會教士。一七六二年七月五日,有關命令到達澳門,澳督即派兵查封聖保祿教堂和聖若瑟教堂,自此,天主教會在澳門和遠東的活動逐漸衰落。 踏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主教在澳門似乎有復興的蹟象。據统計,從一九六○至一九九○年的三十年間,天主教信徒的數目平均每年的增長率達到15%,年齡結構亦從過往的老年人轉向以年輕人佔大多數。根據教區统計資料,一九九五年本地天主教徒達二點二萬多人。一九九七年接受洗禮入教的三百九十四人中,一百八十名屬中國籍,一百四十名屬萄國籍,七十四名屬外國籍。不過,與教徒趨年輕化相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則趨老年化,直接局限了教區的發展。目前,天主教在澳門共有神父八十三名、修士十三名、修女一百七十三名,總數不過二百六十九人。 澳門天主教的主要說教有兩個: (1)末日審判說。澳門的基督教與正宗的基督教在主要信條方面源出一轍,長期以來宣傳神對人在道德和行為上的監控與審判,以造成信徒們對神靈的敬畏,從而使其言行符合神的旨意。澳門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末日審判便是這樣一種典型的說教。據宗教信徒們所稱:耶穌基督將於世界末日再次降臨,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並接受基督的審判,其結果是善人得享永福,而惡人則將要永遠受苦。澳門的基督徒們信奉這種說教的由來已經很久,明朝末年的吳漁山在一首詩中就曾寫道: (2)天堂地獄之說。所謂天堂地獄之說,則是伴隨著末日審判而來的又一種說教。這種說教認為,一個人生前如果不去信奉天主教,昭事天主,那么死後必定要受到地獄烈火的煎熬。而人世間的功名利祿,有如雪泥鴻爪,祇可存在於一時之間;人生勞碌一世,到頭來軀體祇能化作馬蹄下的輕塵,皆不能持久。因而,人們必須向“萬有真原”的天主教義中去尋找到達天堂獲得永生的途徑。這種天堂地獄之說也與末日審判之說一樣,在澳門地區淵遠流長,明末吳漁山在一首題為《誦聖會源流》(其六)中就曾寫道: 天主教會多年來致力人才培育,教區屬下有聖若瑟教區中學、氹仔聖善小學、聖保祿中學、聖玫瑰學校等常規學校,並有聖若瑟修院、庇護十世音樂學院等培養專材的教育機構。加上各修會辦校,其中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等,供四萬名學生就讀。 教區最大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為澳門明愛中心,其次是天主教福利會。此外,有十五個包括老人院、寄宿院舍、醫療所、社區服務等機構。近年,教會致力拓展家務助理服務、善終服務、露宿者中心等。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天主教在澳門舉行一年一度的極其隆重的首次領聖禮儀式,儀式於每年的十二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天舉行。每個教區中初次領聖旨的兒童都聚集在教堂,按規定,男孩們身穿黑色或白色衣服,胳膊上都須佩帶一個花結;女孩們穿白色連衣裙和戴面罩。 天主教的活動,除了往常性的彌撒外,以一年一度的大耶穌出遊和花地瑪聖母出巡最浩浩蕩蕩,蔚為壯觀,為這個東方的旅遊城市平添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天主教tiānzhǔjiào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信奉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以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领袖。 天主教tiān zhǔ jiào以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统治者的基督教派。也称罗马公教。1608年利玛窦《几何原本·译几何原本引》:“以余所闻,吾西国千六百年前,天主教未大行,列国多相并兼。”1623年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之四:“近天主教中士人往彼劝化,教之经典书文,与谈道德理义。”◇天主大教、天主圣教、天主正教、天主之教、天主道、公教、洋教、夷教、旧教、罗马教、罗马王教、罗马天主公教。此外,天主教还有许多根据英语Catholic、 Catholicism音译或音意兼译的词,如“加特力、加多力、加特力教、加特力天主教、罗马加特力教、天主加特力教”。 天主教、东正教神职人员【同义】总目录 天主教神父 宗教 宗教教(~派;~规;~义;~堂;~主;~徒;信~;在~;说~;传~) 另见:信仰 神仙 佛 寺庙 ☚ 信奉 家庭 ☛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也称作“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新教。基督教的一派,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基督教于一二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后,逐渐分化为东西两派:东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主,西派以拉丁语地区为主。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马利亚为天主之母。主要的基本信条为:天主圣公化成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并受难、复活、升天,世界末日将再次降临;天主圣神(即“圣灵”)圣化人类;教会为基督所创立,并有赦罪权;人的肉体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的审判,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中世纪时成为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还设置异端裁判所,作为维持其统治的工具。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在欧州部分国家中丧失统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以及拉丁美洲各国。元、明两次传入中国。 天主教以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统治者的基督教派。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人利类思及葡萄牙人安文思相继入川传教,为天主教传入四川之始。清初及康熙年间,传教士入川增多,在成都、保宁 (今阆中市)、安岳、重庆等设堂传教。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罗马教廷在川设立宗座代牧区,四川遂成为清代中前期天主教在中国最大的教区。由于来川各教会和修会互有龃龉,1735年1月8日,教皇本笃十四正式批准将四川传教权授予巴黎外方传教会。道光二十年(1840年) 始,传教公开化。同年成立四川教区。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接管西藏教区。咸丰六年 (1856年),四川教区分为川西北和川东南两个主教区。川西北教区辖五府三州一厅,主教驻成都,马乐伟为第一任主教; 川东南教区辖七府三州一厅,主教驻重庆,第一任主教范若瑟。咸丰十年(1860年) 又设川南主教区,主教座堂设叙府,秦必松神甫为第一任主教。同治四年 (1865年),西藏教区被放弃,而川边打箭炉 (今康定县)、道孚等划为一个教区,纳班为第一任主教。宣统二年(1910年),法籍传教士光若望又建立西昌教区。大批传教士深入农村、山区和边远山区,教徒人数不断增加,教堂遍布全川。由于西方列强利用和控制教会进行罪恶活动,四川人民群众反洋教的斗争此起彼伏。至1949年,全省共有天主教堂246座,神职人员453人 (华籍277人,外籍176人),教徒约30万人,并有修道院所、学校、医院等文教慈善机构几十所。1950年11月30日,广元县(今广元市) 天主教神甫王良佐及教徒500余人发表 《广元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1957年12月,成都教区推选李熙亭神父为该教区正权主教,接着重庆、南充、宜宾等教区也实现自选主教。同月,四川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文化大革命” 期间,教堂停止宗教活动。1979年起,全省8个教区(成都、重庆、南充、宜宾、乐山、万县、康定、西昌) 先后恢复开放一些教堂,开展正常宗教活动。1982年成立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1984年创办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培养新一代神职人员。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为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该教13世纪传入新疆。清光绪八年(1882)在绥定(今霍城县)设天主教堂;十一年(1885)在宁远(今伊宁市)设天主教堂;三十三年(1907)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设天主教堂,该教堂后迁至和平路,即现在天主教堂地址。1943年兰州教区委任中国籍张镒为新疆教区主教。1949年夏,段庸为迪化天主教堂神甫。目前新疆的天主教徒约4000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哈密、石河子、昌吉、伊犁、塔城等地。经过登记的教堂、聚会点25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教堂是乌鲁木齐天主教堂。 天主教基督教重要派别,与东正教、基督教新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派别。又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并被称作“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基督教于公元一世纪由巴勒斯坦境内拿撒勒人耶稣创立。三世纪于罗马帝国境内分为东西两大派。1054年发生色路拉里乌大分裂,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因以罗马为中心,又称“罗马公教”。13世纪,同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同时传入中国,被通称为“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16世纪时随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被称为“天主教”,是因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译称,取意为至高至上主宰。该派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利亚为天主之母;相信天主圣父化成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世界末日将再次降临,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审判,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该派除在汉族地区较有势力外,在朝鲜族、土家族、彝族、壮族以及拉祜、京族等少数民族中有所传播和发展。 天主教 天主教Tianzhujiao基督教的一支,亦音译为加特力教 (意思是“普世”、“广泛”) 或公教。以罗马为中心, 又称罗马公教。有时又称旧教, 以区别于宗教改革后产生的新教。与新教、东正教并称基督教的三大宗派。“天主” 一词, 始于16世纪末 (我国明朝末年)。利玛窦等意大利耶稣会士来华传教, 蓄须留发,着儒服,号称“西儒”。他们将我国的儒家学说与加特力教教义结合, 说中国古书上讲的 “天” 就是西方主宰万物的“主”,遂称天主教, 信徒日增。与利玛窦同时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 著有 《圣教实录》 阐述加特力教教义, 在该书中首先使用“天主” 一词。公元1世纪中叶,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东部的巴勒斯坦, 4世纪取得合法地位, 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 基督教分为东、西两派。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与强有力的法兰克王国国王勾结,势力越来越大。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支持下取得政权,建立加洛林王朝。不久,教皇受到伦巴德人威胁, 丕平以教皇捍卫者自居, 两次出兵意大利, 并将夺自拜占廷人的拉韦纳至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 奠定教皇国的基础。查理大帝和德皇奥托一世都赠给教皇若干城市, 教皇国版图扩大。大致同时,教皇伪造所谓“君士坦丁赠礼”, 诡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感谢罗马主教治好他的病, 将罗马和帝国西部统治权赠给他和他的继承人, 自己迁往君士坦丁堡。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罗伦佐·瓦拉彻底揭穿这个骗局。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 东派自称正教, 西派自称公教, 即天主教。在中古的西欧, 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大封建主, 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它按照封建等级制建立自己的教阶制, 各有不同级别的神权。“教皇”是最高首脑,希腊文,意思是“爸爸”,即古代对高级神职人员的尊称。教皇的头衔很多, 如罗马城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基督在世代表和教皇等。下有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甫、助祭和副助祭等。12-13世纪, 教皇势力达到鼎盛,声称拥有普世的最高权力。大致同时, 教会正式规定七件圣事为重要礼仪, 即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和婚配。14世纪起开始衰落,出现教皇迁居法国的阿维尼翁时期 (1309-1377) 和大分裂时期(1378-1417)。16世纪西欧爆发宗教改革运动,许多国家建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 天主教丧失统治地位。为挽回颓势, 它召开特兰托会议并成立耶稣会猖狂反扑, 但再也恢复不到过去的局面了。 ☚ 基督教会 神圣罗马帝国 ☛ 天主教 天主教tianzhujiao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公教。公教一词源出于希腊文katholikos,原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全世界天主教徒人数约8.8亿,占世界人口18.5%,分布于各大洲。 ☚ 佛教 东正教 ☛ 天主教 天主教基督教流派之一。亦称 “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旧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利亚为圣母,即耶稣之母。主要信条为:天主圣父化成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并经过受难、复活、升天:信奉世界末日的降临,信奉末日审判。因教制较严,且以罗马为教会中心,与新教有别。明末清初时传入中国。与新教、东正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流派。 ☚ 东正教 摩尼教 ☛ 天主教 天主教Tianzhujiao亦称 “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旧教”。它自称为 “普世性的教会”。因把信仰的神称为 “天主”而得名。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1054年由基督教中分裂而出,信仰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利亚为天主圣母。基本教条为:天主圣父创造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救赎人类,并受难、复活、升天;天主圣神(即圣灵)圣化人类;教会为基督创立,有赦罪权;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的审判,善人得享永福,恶人要受永苦等。其伦理思想体现在这些基本信仰和诫条中。它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中世纪时, 它成为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把哲学、政治、法律等,置于天主教神学的控制之下, 设置异端裁判所, 是西欧各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后,它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匈牙利、波兰、美国以及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曾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元亡而中断。明万历年间(1582)再次传入。鸦片战争后,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的工具。现为中国四大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之一。 ☚ 基督教 佛教 ☛ 天主教又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基督教三大派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之一。基督教产生后不久,便形成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成为西部教会之首,并逐渐形成教皇体制。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玛利亚为圣母。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制度。教皇是全世界天主教的元首,罗马教廷是天主教的中央机构。各地有各级教会组织和协助教会工作的各种修会组织。中世纪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分化出一些新的宗派,称为“新教”。主要分布于欧美一些国家。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明末再次传入。鸦片战争后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工具。 天主教见“宗教”中的“天主教”。 天主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也被称作“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取意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后,逐渐形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系的东派。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整个西派教会的领袖,并逐渐形成教皇体制。1054年东西两派终于正式分裂。西部教会以罗马教皇为首,自称“公教”,其希腊文含意为“全世界的”或“普遍的”,同自称正教的东部教会相对峙。该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马利亚为天主之母即“圣母”,主要的基本信条是:天主圣父化成天地,创造人类;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并受难、复活、升天;认为世界末日将再次来临,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并接受基督的审判;天主圣神(即圣灵)圣化人类;教会为基督所创立,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传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圣权力,可以代表天主对人赦罪。该教有一整套分等级的教阶体制,认为只有信徒而无教阶制便不成为教会。就传统的“七品神职”来说,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司铎(与主教同)、助祭、副助祭、司门、诵读、驱魔、侍从。中世纪时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并把哲学、政治、法律等都置于天主教神学的控制之下;还设置异教裁判所,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了反抗罗马教皇的新教后,在欧洲一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以及拉丁美洲各国,教徒人数约8.8亿。曾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但随元朝覆灭而几近绝迹。明万历十年(1582)再度传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了独立自办自主的道路。现有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并建有天主教主教团。 ☚ 犹太教 新教 ☛ 天主教 天主教tiɑnzhujiɑo境内外来宗教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泾阳人王徵赴京考中进士。在京结识了徐光启,不久受洗加入天主教,是咸阳天主教的奠基人之一。天启四年(1624),王徵回泾阳为母奔丧守孝。次年邀请天主教耶稣会士金尼阁(法国人)来陕传教。王徵家属受洗入教,其弟王彻将其鲁桥官邸大厅捐做天主教堂,名曰崇一堂。清初,天主教内发生礼仪之争,咸阳的耶稣会修会逐渐被多明我、方济各等修会代替。到鸦片战争前,修建了泾阳的大训堡、修石渡、王孟村,三原的西阳、东寨堡,礼泉的仪门寺等教堂。1844年秦晋教区分治,在咸阳境内开拓教会堂点的有泾阳城内的林桂巷,兴平的坡头、陈文、五帮村,武功的桃园庄、北营、普集镇,礼泉的茨林村、云里坊,乾县的马连村等。这些教堂大部属罗马式建筑。1910年意大利神甫将天主教传入旬邑,由神甫出钱买了唐家村唐朝纪在旬邑县城的五间门面改作天主堂。1931年11月1日,梵蒂冈把三原教区划归意大利威尼斯省方济各会士传教范围,设三原主教府。1935年在辕门巷兴建了当时关中最大最高的教堂。据1949年统计,天主教信徒约1.4万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武功,约4000人,最少的是彬县,总数不过百人。1932年到1949年的17年,先后来咸阳传教的外国传教士共有20人之多,还有从山西、陕北来这里为教会服务的荷兰人、西班牙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各县相继成立天主教爱国会,驱逐主教班锡宜和谢霖嘉出境。文化大革命开始,天主教活动停止。改革开放后,咸阳天主教活动逐渐正常。先后开放了47所教堂,11个会所。1993年设立咸阳教区,将原周至教区所辖的兴平、武功、杨陵划归咸阳教区。至2002年,全市有主教1人,神甫22人,修女103人,信徒3.8万余人,依法登记的教堂59所。其中秦都区有教徒600余人,神甫1人,修女2人,教堂1所;渭城区有教徒400余人,修女3人,教堂1所;兴平市有教徒6000余人,神甫4人,修女15人,教堂18所;武功县有教徒9000余人,神甫3人,教堂9所;乾县有教徒3000余人,神甫1人,修女2人,教堂3所;礼泉县有教徒2600余人,神甫4人,修女16人,教堂6所;三原县有教徒10000余人,主教1人,神甫5人,修女52人,教堂14所;泾阳县有教徒6000余人,神甫4人,修女12人,教堂4所;淳化县有教徒400余人,修女1人,教堂2所。 ☚ 王寨抽水站 云阳蔬菜批发市场 ☛ 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公教,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16 世纪传入中国后,信徒将其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所以在中国称为天主教。清光绪九年(1883 年),比利时籍传教士梅师德、罗默尔由兰州抵伏羌(今甘谷)传播天主教。时年入教 70 余人,建立伏羌传教点。随后,中国传教士马维乾(甘肃凉州人)在伏羌扩大传教,建立教堂。民国时期,天主教在天水的甘泉、伏羌、清水得到大的发展,一时在天水县甘泉镇、天水县西关、新阳、石佛、娘娘坝、马跑泉、北道埠、社棠以及甘谷的磐安、谢家坪、安远、土桥、金山、渭阳等村镇相继建起天主教堂,在清水山门、太石峡、白驼石、赵家窑、温家井、刘家沟、下曹家等修建分教堂。至 1949 年,天水境内有大小教堂(含活动点)50 余处、教徒 4500 人。1951 年 1 月 19 日,天主教神甫赵经农倡议,发表《天主教天水教区响应三自革新运动发起书》。同年 2 月 2 日,神职人员 200 余人集会,通过《天水教徒反帝爱国及响应三自革新运动大会宣言》。1952 年 5 月,天主教神职人员、教民选举成立天水天主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开展自治、自养、自传活动。1989 年,全市有天主教堂 9 座、活动点 28处。至 2010 年,全市登记开放的天主教活动场所14 处。著名教堂有秦州区东关天主教堂、麦积区渭南天主教堂、秦安县城关天主教堂等。 ☚ 伊斯兰教 基督教 ☛ 天主教 天主教基督教中历史最悠久、信徒最多的单一教会。与正教、新教合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为区别于基督教新教,有时也被称作“旧教”。16世纪传入我国后,其信徒将所信仰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后,逐渐分成东西两派。东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主,西派以拉丁语地区为主。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独揽了西派教会的权力,并逐渐形成教皇体制。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马利亚为圣母。天主教的信仰内容分为: 1、天主圣父创造天地; 2、天主圣子主耶稣基督; 3、天主圣子降世成人; 4、耶稣受难; 5、耶稣复活; 6、耶稣升天; 7、末日审判;8、圣神; 9、圣而公教会和诸圣相通功;10、赦罪; 11、世人死后肉身在世界末日时复活;12、永生。该教有一整套等级分明的教阶体制。自称至一,至圣,至公,是从圣徒传下的。中世纪时,成为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上半叶,宗教改革运动结束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主要分布于意、葡、法、西、匈、波、美以及拉美各国。根据梵蒂冈统计数字,1988年全球有九亿零六百万天主教徒,占世界人口18%。 ☚ 天台宗 天主教会法典 ☛ 天主教 天主教基督教教派,与东正教、新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教派。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力特教”。传入中国后因借用中国原有名称称其所崇奉之神为“天主”,故在中国称为“天主教”。该派是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的产物,其前身即早在分裂前就已形成的以罗马为中心、流行于拉丁语区的西部教会。分裂后自称公教,意即全世界的教会。主要流传于西欧及拉美各国,在东欧、北美、非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许多教徒。总数约7亿人,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中人数最多的一派。该派主要信条总称为信经十二条:(1)全能的天主第一位圣父创造天地;(2)天主第二位圣子耶稣基督乃我等主;(3)耶稣为拯救世人降世成人;(4)耶稣受难;(5)耶稣复活;(6)耶稣升天; (7)耶稣于世界末日主持审判;(8)天主第三位圣神启发人避恶从善;(9)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和诸圣相通功; (10)世人的罪恶能得赦免;(11)末日复活;(12)善人升天永生。教规有“四规”、“十戒”。四规即(1)凡主日及诸瞻礼日要参与弥撒;(2)遵守大斋日、小斋日;(3)每年至少告解、领圣体一次;(4)帮助教会经费。十戒:(1)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即天主为宇宙万物唯一的最高主宰;(2)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3)守瞻礼主日;(4)孝敬父母; (5)勿杀人;(6)勿行邪淫;(7)勿偷盗;(8)勿妄证;(9)勿愿他人妻;(10)勿贪他人财物。宗教礼仪称为“圣事”,主要有7项:(1)圣洗,即洗礼,为天主教徒入教必行之仪式;(2)坚振,坚定教徒信念之礼仪; (3)告解,即忏悔,祈祷赦罪的仪式;(4)圣体。弥撒中经主礼者祝圣之面饼和葡萄酒即为耶稣之肉体和血,食之可获天主宠光; (5)终傅,为垂危病人施行的礼仪;(6)神品,也称圣品,为修道生升为神职人员而举行的仪式;(7)婚配,即由神职人员主持的婚礼仪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天主教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教阶体系和制度。其教阶体系呈金字塔形,居于塔顶即最高品位的教皇,是天主教最高首领,握有行政、立法和司法权,通过由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组成的罗马教廷,领导天主教会。第二级为主教,是一个地区天主教会的首领,负责监护并发展其辖区内的天主教会等事务。第三级为司铎,也称“神父”、“神甫”,负责管理所属教徒宗教生活及传教事务。罗马教廷即罗马教皇和梵蒂冈城国的朝廷,既是主权国家梵蒂冈的国家机构,也是除中国外世界各国天主教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教廷首脑为政教合一的教皇,教廷的主要机关有国务院、文书局、财政局、法庭、圣部和秘书处等。天主教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内地,后中断。明代再次传入。鸦片战争后凭借侵华帝国主义势力得以发展。解放前信徒达300余万人。天主教于西辽时期传入新疆,略早于内地,其传播与发展过程大致同于内地。 ☚ 基督教 东正教 ☛ 湖南天主教概况/方济各会/奥斯定会/苦难会/修道院/女修道院/教堂概况/长沙圣母无原罪堂/湖南省天主教爱国会/湖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新声》、《导光》半月刊/长沙市天主教、基督教联合生产委员会/自选自圣主教神父/中国天主教神学研讨会/天主教外事活动 ☚ 隆回县清真寺 湖南天主教概况 ☛ 湖南天主教源流/方济各会/奥斯丁会/苦难会/天主教湖南教区/湖南省天主教爱国会/湖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祝圣主教/天主教基督教联合生产委员会/男修道院/女修道院/公教进行会/难民所/长沙天主堂医院/衡阳、清泉教案/周汉反洋教/湘北教案/衡州教案 ☚ 天主教▷ 湖南天主教源流 ☛ 天主教 天主教天主教是葡萄牙人极为信奉的宗教。天主教传至澳门,可以追溯到1555年耶稣会士公匝勒斯 (Gregorro Gonzales) 到澳门传教之时。以后天主教耶稣会士随商船接踵而来。1563年,澳门已有8名耶稣会士传教,发展教友600多人。1576年,葡萄牙国王颁布诏令: 正式成立澳门教区,负责管理中国、日本和越南的天主教传教事务。此后,罗明坚 (Michel Ruggieri)和利玛窦 (Mathieu Ricci) 就以澳门为基地,进入中国内地的肇庆、韶关、南昌、南京、北京以至各省市传播天主教。据不完全统计,1644年澳门的天主教徒达到4万人之多,1667年中国内地的天主教徒达到25.6万人,1735年又增至30万人。此时,天主教的西班牙多明我会、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与耶稣会、方济各会、奥斯定会的神学思想的矛盾和争辩又激烈化。前者极力反对后三会容忍中国天主教徒祭祖祀孔的态度,认为教徒祭祖祀孔是违背天主教教义,应禁止教徒参加。两派争辩引起罗马教廷和中国清廷的干预。清朝的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皇帝都下令禁止天主教传播,将耶稣会士驱逐至澳门。欧洲各国政府也纷纷下令驱逐耶稣会士。葡萄牙政府也下令逮捕耶稣会上。澳葡政府奉命将澳门的耶稣会士逮捕,送回葡萄牙囚禁。教皇克莱孟十四于1773年下令正式解散耶稣会。1775年,澳门耶稣会也解散了。于是,天主教教务衰落,教徒减少。据统计,1834年,澳门的天主教徒仅剩下3000人。以后13年间,澳门主教一直空缺。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耶稣会在欧洲逐步恢复,耶稣会士重来澳门和中国内地传教,澳门重新出现耶稣会,恢复澳门教区,但澳门居民信奉天主教已大不如前。据1991年人口普查统计,澳门信仰天主教的教徒为23985人,占总人口的6.7%。其中葡萄牙籍教徒占69.6%。现在澳门教区有8个堂区,下属10多个圣堂及小堂。各堂区均独立管理自己的行政和财政事务。整个澳门教区的组织架构有澳门主教公署,公署设主教管理全教区的教务,是高级神职人员。自1566年卡内罗 (M.Carneiro) 首任主教以来,共有23位主教。现任主教是华人林家骏神父。主教公署下设公署办事处,设公署主任、秘书长,由现任副主教罗启瑞兼任; 总务长由罗启平神父担任; 教务行政处和教区事务统筹秘书处由李冠章神父担任主任。此外,教会还设有主教堂咏祷司铎班和司铎谘议会。总计澳门教区的神职人员 (包括主教、神父、牧师、修女等) 共360多人,其中主教1人,副主教1人,司铎68人,修会士35人,教区修士1人,修会修士14人,修女178人。澳门天主教会在澳门教区主办和赞助教育、救济、医疗和社会福利等事业。据统计,天主教会主办的中小学校30多所,占澳门中小学校总数的47%,其学生数占澳门中小学生总数的52%,教师有1000人,是澳门中小学教师中一支骨干力量。天主教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有46个,包括托儿所、孤儿院、安老院、医疗所、青年中心、伤残疗养院等。 ☚ 仁慈堂 天主教区社会传播中心 ☛ 天主教 天主教又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有时亦称“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它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一词为译称,取意为至高无上的主宰。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东、西两派,东派以希腊语地区为主,西派以拉丁语地区为主。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整个西部教会的领袖,后自称教皇。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自称“正教” (东正教); 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然“公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即上帝) 和耶稣基督,并尊玛利亚为天主之母。主要信条是: 天主圣父创造人类; 天主圣子降生为人,救赎人类; 教会有赦罪权; 人的肉身将于世界末日复活,接受基督教的审判,善人得永福,恶人永受苦等。该教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该教是西欧各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并把哲学、政治、法律等都置于天主教神学控制之下,还设置有异端裁判所,以维护其统治地位。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该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曾利用天主教作为侵略工具。天主教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国。曾于元代传入中国,后中断,又于明末 (16世纪) 再度传入。 ☚ 基督教 佛教 ☛ 天主教 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基督教产生以后,逐渐形成拉丁语系的西派和希腊语系的东派。1054年,两派正式决裂。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至此确立。1095—1291年间,罗马教皇和一些西欧封建君主在保卫基督教的口号下,发动了八次十字军东征。13世纪初,罗马教廷在同世俗封建主的争权夺利斗争中,势力大增,到15世纪,势力又急剧衰落。这期间,天主教修院制度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一些托钵僧团的修会组织。教会还兴办了一些大学,并出现了一批经院哲学家,建立了系统的神学体系。开始进行教会法规的编纂工作。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分裂出新教派系,教廷为维护自己的统一和权威,发动反宗教改革运动。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天主教受到沉重打击。1804年,教皇为拿破仑称帝加冕。1809年,教皇国领土被并入法国。拿破仑政权失败后,法国出现所谓“天主教复兴”。1869年,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重申教皇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其有关信仰和伦理的言论“永无谬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天主教内曾出现“现代主义”,企图将当代哲学和科学与天主教的传统教义相协调,遭到教廷严厉压制。20世纪60年代,由于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的召开,改变了以往保守的传统,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强调“跟上时代”,并开始和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乃至其它宗教“对话”等。至此,天主教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基督教教派 本笃会 ☛ 天主教 天主教与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亦称“公教”、“罗马公教”、“加特力教”等。有时也被称为“旧教”,用以区别新教。在中国因把所信仰的神称为“天主”而得名。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的产物。基督教于一、二世纪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不久就出现了裂痕,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西派教会。395年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帝国,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化愈来愈烈。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控制了整个西部教会,成为其领袖,后自称教皇。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公开分裂。西部教会以罗马教皇为首,以“普世性的教会”自许,自称“公教”即“罗马公教”,与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的、以正统自居、自称“正教”即“东正教”的东部教会相对峙。天主教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尊马利亚为“圣母”。强调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权威,设置异端裁判所,作为其维护统治的工具,并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 天父、天兄下凡 天条书 ☛ 天主教Catholicism 天主教Catholicism 天主教又名罗马公教、旧教。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基督教在公元初形成后,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主的东派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主的西派, 1054年两派正式分裂,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该教以罗马教皇为首,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尊马利亚为天主之母。中世纪时为西欧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近代以来主要分布在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和拉丁美洲各国。元代传入中国,称也里温教。元亡中断,明天再度传入,曾被殖民主义利用为侵华工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