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下第一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汉族古迹传说。流传于河北秦皇岛。相传明成化年间,皇帝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天下第一关”的匾。山海关有个举人萧显,为了报答孤老婆的恩,挥笔写了“天下第关”四字,叫他到山海关总镇大人那里献字领赏。总镇看了字十分满意,可惜缺少“一”字。孤老婆说“一”字在凉晒时被刮跑了。总镇大人赶走了孤老婆,把字献给皇上。皇上请了许多书法家补“一”字,谁也补不好。最后悬赏黄金百两、加官晋级,请人补字。总镇为升官发财,立逼孤老婆去找人补“一”字。孤老婆到北京找到做了官的萧显,萧显用头发蘸墨写成“一”字。孤老婆得到重赏,萧显也升官晋级。山海关总镇因为欺上瞒下,被撤职查办。 ☚ 秦皇岛的来历 孟姜女庙 ☛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泛指山海关城。当地人又特指其东门,即“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这里长城筑关,形成“锁关金锁接长城”之势。从燕山脚下至渤海岸边,是7.5公里宽的狭长通道,被称为山海关走廊,它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虎踞龙盘扼守其间,故古人称颂其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河北山海关 元朝,山海关称迁民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立山海卫。大将军徐达见这一带“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在洪武十五年十二月筑起了山海关城。明清时有人认为山海关即古临渝关,所以清朝乾隆二年(1737)在山海关设县时,名为临渝县。解放后一度设山海关市,现为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山海关关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长约4公里,墙宽约7米,高约14米。城的四周还有深8米、宽16米的护城河环护四周。城墙外部以青砖包砌,内有黄土掺和白灰夯筑。关城有城门四座:东曰“镇东门”,西曰“迎恩门”,南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每座城门台上各有一座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即“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四座城门之外,均有凸出之城圈,被称作瓮城,取其“瓮中捉鳖”之意。东西城门的瓮城之外,还有更大的城圈,称作罗城。在城东南、西北三隅城壕设有水关,有铁闸二重,叫重键水门。城外有南北翼城、烟墩(烽火台)、营盘,欢喜岭上有威远城,老龙头上有宁海城,彼此互为犄角,遥相呼应,从而构成了一座雄伟坚固的关城防御体系。 山海关因其地理形势险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朝初期和中期,它主要用以防御蒙古,后期则用以防御女真。这里曾发生过多次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作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石河大战,李自成战败,清军遂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政府。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首先从山海关登陆,英、日、意、法、俄等国在这里扎下营寨,建了桥头堡。1922年和1924年,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山海关地区成了主战场。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入侵山海关,当地守军奋起抵抗,这便是著名的“榆关保卫战”。 如今的山海关,主要是由于其文化价值而显扬于世。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山海关成为“关外”和“关内”的一座界碑。登临此处,便成了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寓和慰藉,因而山海关在人们心目中存有一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肖显题匾山海关 山海关东门箭楼的额枋上,挂有一块巨匾,上刻“天下第一關”五个行楷大字。字高达1.6米,笔力遒劲雄浑,与山海关建筑群浑然一体。 此匾出自何人手笔,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晋朝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有人说是明朝的严嵩,也有人说是山海关人肖显。 肖显,山海关人,明朝成化年间进士,为明朝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传说当年肖显写匾以后,兵部主事在东门前的酒楼上设宴招待他。酒过三巡,人们起座欣赏刚挂上箭楼的新匾,发觉“下”字少写了一点。此时有人前来通报,替皇帝视察挂匾的特使已经过了石河。上楼补写已经来不及了。肖显急中生智,让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里的一块抹布,揉成一团,蘸满墨汁,猛地往箭楼上甩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T”字的右下角。至今,匾上“下”字的那一点还显示着墨汁飞溅的痕迹。 另一说,谓肖显家境穷困,无钱进京赴考,曾得到一个邻居孤老太太的资助。后来皇帝征写“天下第一關”横匾,选中者有赏。肖显写了“天下第關”四字,让她献给山海关总镇大人。总镇大人见如此雄浑酣畅的大字,十分高兴,便撵走了孤老太太,将四个字送给皇帝,皇帝看了很是赞赏,但差一个“一”字,引以为憾,便招来全国许多书法家补写这个“一”字,但不论是谁,都难与那四个字相匹配。总镇怕皇帝怪罪下来,只得低声下气地恳求孤老太太。孤老太太又去找了肖显,诉说了事情的前后经过。肖显请她磨墨,自己在一边涵养情性。等墨磨好了,他把头发撒开,伸进墨缸,饱蘸浓墨,猛地一下甩到纸上,一挫、一拖、一顿,一个气势雄浑的“一”字便跃然纸上。 孤老太太便把这个“一”字献给了皇上,并把肖显写匾、总镇欺诈的事说了一遍。皇帝重赏了孤老太太,撤了总镇的职。就这样,肖显书写的“天下第一關”巨匾,便悬在了山海关东门箭楼的额坊上。 王羲之留迹山海门 “天下第一关”东去半里路,有一座古老的城门,门楼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山海關。这三个大字很奇特,近看是“山海關”,远看却是“山海門”。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地老百姓说,此事与王羲之父子的书法有关。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处军事要塞。有一年,当地的领兵总督为了炫耀自己,就以厚礼聘请书圣王羲之写“山海關”匾牌,王羲之没理他的茬。后来,这个领兵总督就以更多的聘礼去请王羲之的儿子、当时也小有名气的王献之。王献之答应了。可是,书写之后,这个总督左看右看不满意。王献之只好用计骗取父亲的字。第一天请父亲写了一个“山”字,第二天请父亲写了一个“海”字,第三天打算请父亲写“關”字。王羲之提笔写了个“門”字,正要写里边的时,忽然觉得这里有文章,就不再往下写了。无奈,王献之只好自己动手将門里的“”添上。可是,王羲之的字是入木三分的呀,王献之怎能与之相比?到后来,这个领兵总督把匾牌“山海關”挂上城门时,远看就成了“山海門”了。那个“”因为太浅,远看似乎没有。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闈闕部 > 城門 > 天下第一關 天下第一關 tiānxiàdìyīguān 山海關東城門。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因城樓題額“天下第一關”而得名。爲我國明代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關口爲一長方形城臺,高十二米,東西向,東爲關外,西爲關内,南北連接長城。臺的中部爲磚砌拱門,有關門可以開閉。東面連接城臺爲瓮城。外接長城又一方城,爲東羅城。城臺上築樓,爲兩層重檐九脊布瓦頂,高十三米,寬二十米,深十一米。外檐桁枋飾明代彩繪。西面下層中間闢門,上層三間均爲木製隔扇門。其餘三面有箭窗六十八個。上層額枋前懸有巨幅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字高達一米六,系明成化八年進士蕭顯所書。城樓雄踞關上,巍然屹立。登臨其上,可南眺渤海,北望長城。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万里长城东端重镇。又称榆关、渝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长城起点。山海关北倚燕山、东临渤海,形势险要、修筑精巧。关城周长8里多,外绕宽五丈深二丈五尺的护城河。城高四丈一尺。城的四面各有一个关门,东门曰“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在关城的东、西各筑罗城,关城南北各筑翼城,以驻军队,互为犄角。关城东数里外又筑威远城,烽火台,敌台等附属工程。这些建筑好像众星拱月般地拱卫着主体建筑山海关关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起着长城东首要害重镇的作用。古人诗曰:“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明成化进士萧显书写了“天下第一关”匾额,悬挂在山海关东门上。 ☚ 天下第一雄关 万里长城第一关 ☛ 天下第一关 天下第一关位于市东北15公里的山海关。山海关的东城门,建于长方形高大城台上,因城楼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而得名。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高12米,中部为砖砌拱门,设有关门。上建城楼,两层重檐九脊布瓦顶,高13米,宽20米,进深11米,北东南三面共有68个箭窗,供战时射击之用,亦称“箭楼”。“天下第一关”匾额,每字高达1.6米,字体雄浑苍健,曾讹传为严嵩所书,实系明代进士、山海关本地人萧显于成化八年(1472)所书。原件藏于楼内,现悬者为清光绪八年(1882)仿制品。 ☚ 万里长城一山海关 老龙头 ☛ 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的山海关。山海关城的东门,为中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建于1381年,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得名。建筑雄伟壮观,关门设置3道防线,即罗城、瓮城和山海关的大门。南北连接长城,城楼雄踞关上,登临远眺,渤海、长城尽收眼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