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黄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黄鱼dà huáng yú上海地区市井谓十两重的金条。 大黄鱼greater yellow croaker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又称大黄花、大鲜。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长约40~50 cm。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4~3.7倍。臀鳍第二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背鳍起点至侧线具8~9行鳞。椎骨25~27枚。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鳍灰黄色,唇橘红色。冬季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以测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暖温性浅海近底层鱼类,具较大经济价值,是中国四大海产(小黄鱼、大黄鱼、带鱼、乌贼)之一。供鲜食或制黄鱼鲞,鳞可制鱼鳞胶、咖啡碱.鳔可制名贵食品“鱼肚”。 大黄鱼 大黄鱼俗称黄鱼,大鲜、大黄花鱼。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石首鱼科。暖温洄游性中下层鱼类。中国4大海鱼之一。体侧扁延长,金黄色,长30~40 cm,最大可达75 cm。尾柄细长,鳞较小。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4~3.7倍。背鳍起点至侧线具8~9行鳞。椎骨数25~27。体重约为1.6 kg。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鳍灰黄色、唇橘红色。大黄鱼有10个种群,中国有9个。栖息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北起海州湾,南到琼州海峡以东的广大水域均有分布,以浙江沿岸最多。中国大黄鱼有3个群系:❶东海北部群系; 大黄鱼 048 大黄鱼俗称“大黄花”、“大鲜”。鲈形目,石首鱼科。体长而侧扁,头大,尾柄细长。体背侧灰黄色;腹部金黄色。平时栖息于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时多密集成群于海的中上层,形如山峰。产卵雌鱼以鳔之伸缩发出“咯……咯……”叫声为其求偶或组群之信号。我国渔民自古即以其叫声之高低、大小及远近,以判断其群体之大小、位置及动向等,时至今日仍为下网捕鱼作业之重要依据。产卵量平均每尾约40万粒,最多可达160万粒。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贝类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供鲜食或盐渍干制;鳔干可烹佳肴;肝可制鱼肝油;鳞可制鱼鳞胶、咖啡碱等。年渔获量甚大,为我国四大海洋渔业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之一。 ☚ 经济鱼类 小黄花 ☛ 大黄鱼 大黄鱼dahuangyuPseudosciaena crocea脊椎动物,鱼纲,石首鱼科,又叫“大黄花”。体侧扁,长约20~50余厘米。体背黄褐色,腹部金黄色。头、眼和鳞片均较小,尾柄长而窄,椎骨25~27块。耳石较大。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间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鳔能发声,借此可测出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肉鲜美供食,肝可制鱼肝油,鳞、鳔可制胶。为我国四大海洋渔业之一。 图269 大黄鱼 ☚ 鲈 小黄鱼 ☛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又称“大黄花”、“大鲜”。鱼纲,石首鱼科。体延长,侧扁,金黄色。尾柄细长。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供鲜食或制黄鱼鲞等。为中国四大海洋渔业之一。 大黄鱼 大黄鱼Pseudosciacnacrocea脊椎动物,鱼纲,石首鱼科。俗称“大黄花”。体长而侧扁,长约20~50余厘米。体背黄褐色,腹部金黄色。头、眼和鳞片均较小;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头颅内的耳石较大,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大。上有轮纹,可推算其年龄;与内耳中的感觉细胞配合,有听觉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4~6月间结群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肉食性,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结群向深海区迁移。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北起山东半岛,南抵琼州海峡以东的海域,其中以浙江舟山群岛海域、石浦东南海区和温州近海为大黄鱼的主要产地;福建三都澳、江苏吕泗渔场次之;广东汕头和雷州半岛东部海区是我国南部大黄鱼的主要分布区。大黄鱼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供药用。耳石可清热去瘀、通淋利尿,鳔可润肺健脾、补气治血,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肝还可制鱼肝油。此外,鳞、鳔可制胶。与产量较高的乌贼、带鱼、小黄鱼齐名,为我国四大海洋渔类之一。由于产量较其它经济鱼类高,活动范围多在我国领海以内,故又有“中国家鱼”的美称。
☚ 鲥鱼 小黄鱼 ☛ 大黄鱼large yellow croak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