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弩名。陳琳《武軍賦》:“大黄沈緊,直矢輕弦。” 大黄 大黄汉代弩名。《汉书·李广传》:“而(李)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大黄”,服虔《注》:“黄肩弩也。”孟康《注》:“太公陷坚却敌,以大黄叁连弩也。”晋灼《注》:“黄肩即黄间也,大黄其大者也。” ☚ 足踏弩 时力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大黄 大黄 dàhuáng 亦稱“黄良”、“火參”、“膚如”、“將軍”。因其色黄,故名。蓼科植物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藥用大黄的根及根莖。類圓柱形、圓錐形、紡錘形、卵圓形或一面子坦一面隆起的塊片,形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除去外表後呈黄棕色至紅棕色。主治實熱便秘,譫語發狂,痢疾初起、癰瘍腫毒。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中經·大黄》:清·孫星衍等注“吳普曰:一名黄良,一名火參,一名膚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大黄》:“[釋名]將軍。”又“[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下痢赤白,裏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黄疸諸火瘡。” 
大黄 大黄【同义】总目录 大黄无声虎大黄 ☚ 薄荷 当归 ☛ 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攻下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肘后备急方》。又名将军、正西庄、泻黄、川军、锦纹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用清水湿布闷至中心变软。切片晒干生用,或酒炒、炒炭、蒸制后用。主产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及西藏。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主治:❶热结便秘,实热壅滞,与芒硝、枳实、厚朴配伍,如大承气汤。 ❷心经伏热, 见物或时惊倒,眼内如砂,前探草慢,与麻黄、黄芩、甘草、防风、山栀子、蜂蜜配伍,如大黄散(《安骥集药方》)。 ❸跌扑损伤,瘀阻作痛,与桃仁,红花等配伍,牛、马18~45克;猪、羊6~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攻下宜生用,不宜久煎;缓下宜熟用。血分无热郁结、肠胃无积滞、孕畜慎用或忌用。主要成分:含蒽醌衍生物,包括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和大黄素甲醚(emodinmo-nomethyl ether)、鞣质。大黄煎煮时间过长,致泻成分破坏更多,鞣质大量煎出,泻下作用减弱,致便秘作用增强。大黄有利胆、排石、增进消化、止血、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大黄酸利尿作用强于大黄素。大黄抗菌谱广,以蒽醌衍生物中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强。大黄酸、大黄素有抗肿瘤作用。 大黄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将军、川军、锦纹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 L. 或大黄R. officinale Baill.、鸡爪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的根及根茎。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苦,寒。入胃、大肠、肝经。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 ❶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 ❷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癥瘕。煎服:3~12g。 ❸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 ❹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灌肠。大黄生用力猛,熟用力缓;通便宜后下,止血宜炒炭。胎前、产后慎用。以上三种大黄的根茎均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以及其中某些物质的葡萄糖苷和双糖苷。又含鞣质和树脂。掌叶大黄的根茎还含番泻苷A、B、C。有缓泻作用,其有效成分以番泻苷A作用最强,本品含相当数量的鞣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对多数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在试管内均有抑菌作用,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在试管中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尚有报道,在体外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的黑色素瘤、乳腺瘤及艾氏癌腹水型均有抑制作用。大黄能缩短小鼠血液凝固时间而有止血作用。对胆汁及胰消化液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并有轻度利尿作用。对有高胆固醇血症的家兔,大黄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大黄素对小鼠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大黄可防治胃溃疡;大黄能减轻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食用大黄苷有雌激素样作用;口服大黄蒽醌类易吸收,排泄也快,泻下成分还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引起婴儿腹泻;由肾排出的大黄酸,能使酸性尿变成棕黄色。 大黄medicinal rhubarbRheum of ficinale Baill. ,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分布中国西南山地,现多为栽培。根状茎粗壮。茎直立,有纵沟。叶掌状浅裂,托叶鞘筒状。花小,两性 ,组成顶生圆锥状花序;花梗纤细,中下部有关节;花被片6枚,绿色,成2轮排列。瘦果有3棱,其上生翅,边缘不透明。花果期春夏季。根状茎入药,可作泻剂,也有消炎、健胃作用。 大黄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拉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又称绵纹、将军、川军。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活血消瘀等功效。野生品主产于川西地区,栽培品主产于川东地区; 甘孜州产量最大,阿坝、凉山州次之。1950年收购320吨,1960年达4520吨,现常年约产1000吨。四川大黄资源丰富,质量上乘,历来是重要出口物资。 大黄 大黄中国西传之药物。阿布·曼苏尔《药物学大纲》说大黄有中国及呼罗珊两种。中国产者,用最广。1154年,爱德利奚记大黄产于中国白庭克山 (Buthink)。13世纪时,依宾赛义德记中国产大黄甚多。马可·波罗记肃州诸山,皆产大黄甚丰。各国商人皆往该处贩运,而转至世界各处也。 ☚ 无患子 黄连 ☛ 大黄radix et rhizoma rhei又叫生军、川军,系廖科植物掌叶大黄及本属其他科的干燥根茎。本品含有大黄酚、大黄酸、大黄泻素、大黄泻素甲醚、芦荟泻素等泻下成分;也含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酰葡萄糖、儿茶素等收敛性成分。临床用于治疗高热引起肠内容物积聚、干燥;用于治疗黄疸性肝炎;治疗消化性溃疡、痢疾、血淤经闭;外涂用于疮疖等。应用时常与其他药伍用,用量3~12g。制剂有大黄片、大黄酚 、大黄镁散、湿疹药膏等。 大黄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根或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效。主治下列病证: ❶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常与芒硝、枳实、厚朴相配。 ❷血热妄行,目赤肿痛,痈肿疔毒。吐血衄血,以及目赤肿痛者,常与黄芩、黄连相配;痈肿疔毒,可与银花、连翘、蒲公英等相配;肠痈腹痛,可与赤芍、丹皮、败酱草等相配。 ❸瘀血经闭,产后瘀阻,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瘀血闭经,可配当归、红花;产后瘀阻腹痛者,可配桃仁、䗪虫;跌打损伤又可与当归尾、桃仁、穿山甲同用。 ❹湿热泻痢,水肿黄疸,痰热癫痫。湿热泻痢,下痢脓血,可配黄连、木香;湿热黄疸,可配茵陈、栀子;湿热溢于肌肤而见水肿者,可配椒目、防已;痰热蒙蔽清窍,癫痫发狂者,可与沉香、礞石相配。生大黄泻下力强;酒制大黄泻下力缓,且可清上部火热;大黄炒炭化瘀止血。攻下热结,入汤剂当后下。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非实证,不宜妄用。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当慎用或忌用。 ☚ 青蒿 火麻仁 ☛ 大黄dà huáng《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大黄(395)。药名。 【基原】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Reg.(又名:鸡爪大黄)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又名:南大黄)的根茎。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性味】苦,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❸《别录》:“大寒,无毒。” ❹《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❶《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❷《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❸《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❶《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❷《别录》:“平胃,下气,除痰食,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❸《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❹《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一至四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成分】含蒽醌衍生物,总量2%~5%,以两种形式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少部分以游离的苷元存在。苷元为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芦荟大黄素(āoe-emodin)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结合状态的蒽苷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有蒽醌苷和双蒽酮苷。双蒽酮苷中有番泻苷A、B、C、D、E、F(SennosideA、B、C、D、E、F),其泻下作用比蒽醌苷强,但含量少。大黄中还含有鞣质及其类似物质,如d-儿茶素、没食子酸。另含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 ❶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有泻下作用,致泻主要有效成分为结合型蒽苷,其中以番泻苷A泻下作用最强。大黄挥发油对体外家兔十二指肠、回肠及整体小肠的正常运动有明显抑制作用。有利胆、护肝作用,是治疗黄疸要药,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中胆汁酸、胆红素含量增加。 ❷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有显著的止血作用,有效成分是d-儿茶素、没食子酸。有活血作用,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以补充因大失血而丢失的血容量,降低血液黏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大黄还有降血脂作用,此外还可显著降低血尿素氮。 ❸抗感染:大黄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如厌氧菌、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伤寒和痢疾杆菌等,对寄生于皮肤的毛癣菌、黄癣菌也有抗菌作用,此外对某些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和血吸虫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黄还有解热、抗炎作用。大黄的不同成分对免疫功能产生不同影响,大黄蒽酮衍生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呈明显抑制作用,大黄多糖则可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❹抗肿瘤:大黄蒽醌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均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较敏感者有黑色素瘤、P388白血病和艾氏腹水癌。大黄多糖对肉瘤S180有明显抑制作用。 ❺改善肾功能:动物实验大黄可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氮质血症。对肾衰竭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大黄能抑制病变大鼠肾脏的炎症。 ❻利尿:大黄酸、大黄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作用较弱。 ❼对心脏功能的作用:大黄有强心、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❽抗氧化:大黄是一种有效的、多功能的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清除O2-、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作用是其延缓衰老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❾体内过程:大黄主要成分蒽酮衍生物,口服易吸收,给药后2~3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主要分布于肝、肾组织,其次是脑和肺。主要在肝脏转化,排出的主要器官是肾和肠,部分通过胆汁排入肠腔。 ❿毒性:大黄毒性低,但生大黄尤其是鲜大黄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痛、黄疸等,有报道大鼠连续服用3~9个月引起甲状腺瘤及肝组织退行性变化,长期用药应注意。 大黄 大黄Rheum officinale亦称“马蹄大黄”、“川大黄”。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根粗壮。茎直立,中空。叶互生,近圆形,具掌状浅裂。圆锥花序,花淡黄绿色。瘦果,三棱形,具翘。甘肃药用的还有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亦称 “鸡爪大黄”“铨水大黄”,花淡黄绿色;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亦称 “北大黄”,花紫色。块根入药,性寒,味苦、香、麻,有祛热利泻、行瘀通经、消炎、健胃之功能。甘肃大宗输出药材之一。野生和栽培兼有,以栽培为主。主产于临夏、岷县、宕昌、西和、礼县、武都、康县、定西、武威、平凉、华亭、庄浪等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衍生物、树酯鞣质、有机酸和糖类等多种成份。常年产量200多万斤,出口量60多万斤,销往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国。礼县铨水镇产的铨水黄、庄浪黄,以个大味清香、纹理清晰、茬口鲜亮、质坚体重而闻名于世, 是出口大黄之上品。 ☚ 红芪 甘草 ☛ 大黄dàhuánɡ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川军、将军、锦纹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 、药用大黄R. officinaleBaill. 或唐古特大黄R. tanguticum Maxim. exBalf 的根茎。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苦, 寒。入胃、大肠、肝经。泻热通肠, 凉血解毒, 逐瘀通经。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暴眼赤痛, 吐血、衄血、血瘀经闭, 煎服: 3 ~12克。治痈肿疮疔, 烫伤。研末调敷或煎服。生用力猛, 熟用力缓。止血宜炒炭, 通便宜后下。胎前、产后慎用。三种大黄的根茎均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以及其中某些物质的葡萄糖苷、鞣质、树脂等。掌叶大黄有缓泻作用, 其有效成分以番泻苷A 作用最强。因鞣质含量较高, 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 又可出现便秘。对多数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在试管内均有抑制作用, 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对胆汁及胰液的分泌有轻度促进作用, 并有轻度利尿作用。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实验性肿瘤(如小鼠黑色素瘤、乳腺肿瘤及艾氏癌腹水型) 均有抑制作用。 
大黄 大黄 大黄大黄,又名川军、将军、黄良、锦纹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及药用大黄R. o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其中以掌叶大黄为主,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产量小。通常选择生长三年以上的植株,于秋末冬初地上部分枯萎时,或春季未发芽前采挖,切去地上茎与细根,刮去粗皮,按大小加工成圆锥形、卵圆形或纺锤形,大者横切成片或纵切成瓣,粗长的可切成数段,阴干、晒干或烘干。 根茎呈圆锥形、卵圆形、纺锤形或一面较平坦,一面隆起的块片,长5~17cm,直径4~10cm。除去粗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及菊花纹状的星点(异形维管束)散在; 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断面颗粒性,髓部较宽,其中可见星点环列或不规则散在,近边缘处有时可见形成层,并有多数半径向放射的桔红色射线。气清香,味苦、微涩。 根呈类圆柱形,表面色泽与根茎相似,有时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断面质较坚实,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射线众多,桔红色,呈放射状,髓部小或无,无星点。掌叶大黄与唐古特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 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 本品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经。功能通便导滞,泻火解毒,逐瘀通经。主治阳明实热便秘、湿热痢疾、湿热黄疸、吐血、衄血、食已即吐、血瘀经闭、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癥瘕积聚、目赤肿痛、痈疽疗疮、水火烫伤等证。治大便燥结,单用大黄一味研末服,即有通便之效。治急性热病之阳明实热,不大便,腹满痛,肠有燥屎,见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者,常与厚朴、枳实、芒硝配伍,如《伤寒论》大承气汤。若便秘属于里实寒积,可配附子、细辛等温里散寒药同用,方如大黄附子汤。如肠胃湿热积滞,痢下脓血稠粘,里急后重,可用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清肠导滞以止痢,此即“通因通用”之法。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现代临床还用于胆结石症,与芒硝、黄芩、木香、枳壳等配用,有排出结石之功效。治吐血、衄血,用之有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配伍,如《金匮要略》泻心汤,近年来用单味大黄粉内服,或制成片剂、糖浆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效果,有大便隐血阴转快,吸收热消退快的特点。也可与白及粉、三七粉同用。如吐血属虚者,《千金要方》以生地黄捣汁冲服大黄细末。治胃热上冲之食已即吐,可与甘草配伍,为《金匮要略》的大黄甘草汤。凡此俱属通便泻火之功。本品善入血分,故又主治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桃仁、赤芍、红花等活血行瘀药配伍。如跌打损伤,或从高坠下,有瘀血凝结,气绝欲死、烦躁疼痛,用酒蒸大黄、光杏仁,研末,酒煎服之。如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者,常配芍药等分为末,蜜丸服。本品也用于虚劳而内有瘀血干结,证见形体羸瘦, 腹满不能饮食, 肌肤甲错, 两目黯黑者,可配䗪虫、桃仁、 地黄、 水蛭等药同用, 以祛瘀生新, 如大黄䗪虫丸。本品善能清热解毒,泻火下行; 故又能主治暴发火眼,目热赤痛,常与枳壳、芍药、山栀、黄芩等,研粗末,水煎服,即《圣济总录》大黄汤。以大黄性虽下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疾、齿痛,用之皆为要药。如痈肿热痛,可内服,亦可研末以醋调敷。治肠痈,右少腹肿痞疼痛,常与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配伍,如《金匮要略》之大黄牡丹皮汤。治火丹赤肿遍身,用大黄磨水频扫患处。治疗疔毒,如用他药不效者,重用大黄通其大便自愈,《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为治疗疔毒特效之药。如治汤火灼伤,以生大黄研末,和蜜调涂之,不唯止痛,又且免溃。本品治疗各症,除配伍外,亦须重视炮制,如《得配本草》说: 欲速下行,生用; 欲缓行,煎熟用; 欲上行,酒浸炒用; 破瘀血,韭汁炒。煎服,3~12g;研末服,1~3g。凡表证未罢,血气虚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者,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用;哺乳期忌用。 实验研究: 掌叶大黄根茎含蒽醌衍生物总量2.8~3.5%,其中游离状态的约0.50~1.48%,结合状态的约2%。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结合蒽醌衍生物有多种蒽醌甙及双蒽酮甙等。蒽醌甙有: 大黄酸-8-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酚葡萄糖甙、大黄素双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大黄酚双葡萄糖甙等。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还含食用大黄甙及其甙元,鞣质,树脂等。 唐古特大黄根茎含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异大黄素、双大黄酸等; 结合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酚-1-葡萄糖甙、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大黄素-6-葡萄糖甙、大黄酸-8-葡萄糖甙、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还含鞣质、大黄四聚素、树脂等。 药用大黄根茎含游离蒽醌衍生物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还含食用大黄甙及甙元、鞣质等。 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在试管内对某些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与副伤寒杆菌等。抗菌有效成分与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三者抑菌效力之比,大致为4:2:1。药用大黄煎剂较高浓度时在试管内对某些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1:5000浸剂能抑制阿米巴原虫和杀死滴虫。药用大黄粗提取物对小鼠的肉瘤-37有抑制作用,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的黑色素瘤、乳腺瘤及艾氏癌腹水型均有抑制作用。近来证明大黄素对艾氏腹水癌细胞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黄酸也有中度抑制作用,二者对乳酸的氧化和脱氢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其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大黄有泻下作用,有效成分以番泻甙A作用最强,蒽醌甙次之(其中大黄酸的作用较强)。游离蒽醌类可能由于经过消化道氧化,因而作用减弱。甙中糖基能保护甙元使之不被破坏。本类泻药仅作用于大肠,对小肠无明显影响,口服后大部在小肠吸收,再经大肠排出,经细菌或酶分解成甙元,刺激大肠,增加肠的张力和蠕动,减少水分吸收,因而服后须经6~8小时才表现缓泻作用。最近证明大黄酸抑制大鼠结肠粘膜Na+-K+-ATP酶,从而抑制其对水与电解质的吸收。因为大黄中含有鞣质及没食子酸等,具收敛作用,故应用大剂量时,常在泻下以后继发便秘,小剂量时则主要出现便秘,这是由于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所致。泻下成分还能排泄于乳汁中,故乳妇服用后可引起婴儿腹泻。大黄能减轻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大黄糖浆及大黄溶液可以制止消化道出血。蒽醌类物质吸收后可由肾排出大黄酸,它能使酸性尿变成棕黄色,使碱性尿变成紫红色。口服大黄浸液对高胆甾醇血症的家兔有降低血清胆甾醇及C/P值的作用。食用大黄甙对动物有雌激素样作用。口服大黄蒽醌类易吸收,2~3小时后血中即达最高浓度,其排泄也快,由尿排出可持续2天,在体内的分布以肝、胃为最多。 ☚ 泻下药 芒硝 ☛
大黄 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干燥。 根呈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表面黄棕色,可见白色网状纹,残留棕色外皮。质坚实,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状环列;根木部发达,有放射状纹理,无星点。气清香,味苦。 大黄为太阴人药。功能为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主要用于太阴人伤寒里热大便不通证及微寒发热、目痛鼻干、烦渴谵语和阳毒面赤、咽痛,也用于结胸证。如《四象新编》浮萍大黄汤,治太阴人伤寒里热大便不通证,用本品20g配黄芩、浮萍各5g,以清热泻火,泻下攻积。又如《东医四象新编》李氏承气汤,治太阴人结胸证。用本品20g配黄芩、桔梗、升麻、白芷各5g,以清热泻火,除烦。治疗太阴人发热、目痛、烦渴谵语和阳毒面赤、咽痛症,用本品20g、配黄芩、麻黄、升麻、桔梗、牙皂各5g,以清肝泻火、清热解毒。如《东医四象新编》皂角三黄汤。常用量10~20g。 ☚ 皂角 酸枣仁 ☛
大黄 大黄蒙古名格秀讷、朱木萨、西莫兴。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tBaill.) 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时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本品味苦,酸;性稀,轻,动、涩、凉。功能导泻,清热,破瘀,解毒,消食。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消化不良,湿热黄疸,食欲不振,血瘀经闭,痈疖疗疮。用于 ❶腹胀便秘,消化不良:与青木香,诃子,寒水石、山柰、白碱等配用。 ❷急性胃肠炎:与金腰子,当药,熊胆等配伍,制成二十五味金腰子散用。 ❸胸胁、关节外伤:与百草霜、文冠木,甘草,诃子等配伍,制成八味百草霜丸用。 ❹妇女经闭:与白碱,红花等配伍,制成十五味大黄丸用。孕妇慎用。 ☚ 泻下药 酸模 ☛
大黄 大黄京杂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味酸,性平、糙。功能清热解毒,泻下。主要用于食物不化,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便秘,毒热,腑热;适用泻法的各种培根病。本品与水柏枝、蚓果芥等配伍,制成三味大黄汤散,主治消化不良,毒热,肉食中毒、配合毒等各种中毒症。本品与诃子、大黄、藏木香等配伍,制成五味大黄汤散,主治便秘。本品与沙棘果膏、干姜、碱花等配伍,制成六味大黄散,主治妇科病。 ☚ 高山大戟 亚大黄 ☛
大黄 大黄大黄,维吾尔医药名热万,别名热万德、比合日巴斯、热万德其尼。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lfficinale Baill.的根及根茎,维吾尔医生多用药用大黄。掌叶大黄,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药用大黄,主产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黏牙,有沙粒感。 本品性二级干热,味苦。功能生干生热,清除异常黏液质,祛寒通便,燥湿止泻,消炎退肿,止咳平喘,除脓愈疡,开通肝阻、脾阻、肠阻,通经、通尿、除黄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寒性便秘,湿性腹泻,各种炎肿,各种水肿,咳嗽哮喘,肺部结核,肠道脓疡,肝脾肿大,腹胀,闭经,闭尿,黄疸等。 ❶此品研末配榅桲子黏液制丸剂含于舌下饮水,可治寒咳和哮喘,亦治口腔寒性疮。 ❷配喀布尔诃子、芦荟、阿里红制丸剂服用可清脑,治寒性头痛、瘫痪、头晕、落枕、孤僻、寒性感冒、耳鸣、眼疾。 ❸配土木香服用,对胸和肺部病证有疗效。 ❹调紫苏汁或配苹果汁服用止嗝、松弛筋膜与肌腱。 ❺此品4—6g配甜瓜籽汁、刺蒺藜汁服用利尿。按常规配香附、格蓬脂、煎马奶子葡萄干水、水龙骨服用治各种肠绞痛。 ❻配铁线草汁、矢车菊服用治胯痛、寒热来往病、关节无力与疼痛。 ❼配小檗实、檀香服用消内脏炎肿。 ❽将其块含于口中饮水可除胸血、除阻塞、消炎肿、止哮喘。研末调水滴鼻可治脑部病证。 ❾配醋调糊剂敷用除黑斑、皮肤癣、除伤痕。 ❿配大麦粉、冬葵或蜀葵籽和其他收敛药物敷用,可正错位骨并固之。(11)大黄研粉撒于脓湿疮处可收敛并加快愈合。 内服3—6g,外用适量。本品对下身器官及体弱者有害,矫正药为西黄耆胶、榅桲子黏液。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玫瑰花、甘松。本品可入小丸剂、汤剂、散剂、软膏剂等制剂。 实验研究;含蒽苷类及蒽醌类衍生物2%—5%。游离蒽醌衍生物含量较少,一般占总量的1/10—1/5,所含蒽醌衍生物有大黄酸(rhein)、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及大黄素甲醚(physcion)。此外尚含鞣质约5%,为没食子酰葡萄糖(gluvogallin)、没食子酸及d-n茶素(d-gatechin),并有树脂、黏液、淀粉、糖类等。 本品具有: ❶泻下作用: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有缓下作用,一般认为产生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乃蒽醌苷,如果此种苷水解而失去糖的部分,成为游离的蒽醌类(如大黄素),效力即减弱,至于蒽醌本身则几无泻下作用。本类泻药仅作用于大肠,而对小肠无明显影响。大黄口服后需经6—8小时才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大部分药物的有效成分需在小肠中释出,而后被吸收入血,再经大肠排出时,才发挥作用的缘故,而注射其有效成分则作用迅速。最近文献报道,大黄中引起的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番泻苷甲(sennosideA),它在大肠中,由细菌进一步分解为sennidine,刺激大肠,使其排空运动增加,导致排便。大黄中含有相当量的鞣质,使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应用大剂量时(1—5g)时出现泻下,而小剂量时(0.05—0.3g)则主要出现便秘,这是由于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所致。此外,此种鞣质,特别是D-儿茶精(D-catechin)还能抑制大肠内细菌的胺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亦导致便秘。大黄内所含蒽醌类物质被吸收后由肾排出大黄酚,它能使酸性尿变成棕黄色,使碱性尿变成紫红色,泻下成分还能排泄于乳汁中,故乳妇服用后也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 ❷抗菌作用: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对多数革兰阳性细菌及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在试管中均有抗菌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三者抑菌效力之比大致为4:2:1,抑菌的有效浓度为1.5—25μg/ml。它们的作用均为抑菌,而非杀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培养基中的呼吸、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黄不易产生抗药性。对链球菌亦很敏感,其次对白喉、枯草、炭疽杆菌以及对伤寒(仅对大黄酸敏感)、副伤寒和痢疾杆菌亦有效。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以及其他成分抑菌作用均不强。在抗菌作用方面,大黄酸和大黄素的结晶较为稳定,其溶液也能耐热,但对光很敏感,溶液在放置过程中也易遭破坏。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中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波叶大黄在体外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及人滴虫也有作用。 ❸抗肿瘤作用:药用大黄的粗提取物皮下注射,对小鼠的肉瘤-37有伤害能力,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的黑色素瘤、乳腺瘤及艾氏癌腹水型(皮下型无效)均有抑制作用,这是对瘤细胞的直接破坏所致。Rheum tataricum及R.maximaviczii也能抑制动物肿瘤的生长。 ❹其他作用:药用大黄及掌叶大黄浸剂、酊剂给麻醉兔静脉注射,可使血压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小剂量有加强作用,大剂量则抑制;酊剂可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大黄中所含之D-儿茶精则可使离体兔耳血管收缩、血压轻度上升、肠管张力短暂增强,抵制离体蟾蜍心脏还有某些增强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削弱组胺的作用,大黄酚予小鼠口服或皮下注射,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有止血作用,对胆汁及胰消化液的分泌有轻度的促进作用,并有轻度的利尿作用。对有高胆甾醇血症的家兔,口服大黄浸液有降低血清胆甾醇C/P值的作用,对正常动物则无效,或改变不显著,如给大鼠饲喂大黄根提取物3—9个月,可引起甲状腺的瘤性改变、肝细胞的退行性变、肝静脉郁血、胃贲门上皮细胞肥大增生。国外曾报告两小孩在食入波叶大黄后发生中毒,大量呕吐、腹泻、轻度黄疸,并认为这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之草酸所引起,而主要应归之于其中所含之蒽醌苷(还原型)。食用大黄苷有某些雌激素样作用,但大黄水提取物则无。口服大黄中的蒽醌类后,在肠内易于吸收,2—3小时后血中即达最高浓度,以后慢慢下降;其排泄也快,尿及胆汁中在服药后4—8小时达最高峰,由尿排出可持续2天,在体内的分布以肝、肾为最多。 ☚ 阿里红 盒果藤根皮 ☛ 大黄rhubarb (root) 大黄中药名。又称黄良、将军、火参、肤如。出产于四川、陕西、江淮及甘、青一带。有锦纹大黄、土番大黄、土大黄之分。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其根,去黑皮,横切作片,火干,即可供用。川大黄因片如牛舌形,故又称牛舌大黄。其味苦寒,无毒。有下瘀血、清积滞宿食、安和五脏、理胸腹胀满、调血脉、利关节、除湿热等功效,向为西北及中亚各民族人民生活必需品,也为俄国和欧洲各国所珍重。早在元代,肃州产大黄,就已行销世界各地。准噶尔统治西北地区时,商队至肃州等地贸易,大黄即其易换的重要商品之一。清雍正年间(1723—1735),恰克图开放贸易后,西宁回民常将甘、青所产贩运其地,由俄国转贩于欧洲。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俄属布里亚特人劫夺中国商人货物,清朝政府曾下令停止恰克图互市,禁大黄出口。 大黄❶弓名。色黄而体大的弓。
❷草药名。多年生、草本。根茎入药,性能攻积导滞,泻火解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