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麻哈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麻哈鱼salmon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长约60 cm。体延长,稍侧扁。头中大,锥形。眼小。吻长,钝尖。口大,牙尖锐。体被小圆鳞。背鳍和脂鳍各1个,尾鳍凹入。体银灰色,常具绯色宽斑。冷水性溯河洄游鱼类。性凶猛,捕食小鱼。生殖季节从海进入河流,雄鱼体色变为暗红或暗黑色,两颌相对弯曲如钩。雌鱼在砂质江底掘穴产卵,4龄成熟。产卵后亲鱼死亡。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及北极海。世界重要经济鱼类,年产量20万~30万t。中国产于黑龙江流域,平均年产800t。供鲜食或盐渍、熏制;卵的营养价值高,可制名贵食品“鱼籽酱”。精巢可制鱼精蛋白。近缘种驼背大麻哈鱼(O.gorbuscha),分布于北太平洋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沿岸。中国见于图们江及绥芬河。世界年产量22万~30万t,居各种大麻哈鱼类产量的首位。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又称大马哈鱼。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鲑科,大麻哈鱼属鱼类的统称。冷温溯河洄游性鱼类。体延长侧扁,长34~81 cm。背鳍和腹鳍各1个,侧线鳞132~148。每年以4龄鱼为主的生殖鱼群进入江海繁殖,适宜的产卵场所水温5~10℃,pH7.2~7.4,水深1~3 m。入江洄游的鱼一般体长45~80 cm,体重1.5~6 kg。分布于太平洋北部33°~73°N,120°E~123°W海域。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朝鲜半岛沿岸均有分布。该属共有6种:细鳞大麻哈鱼、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王大麻哈鱼和马苏大麻哈鱼。中国有3种:细鳞大麻哈鱼、大麻哈鱼和马苏大麻哈鱼。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和图们江流域。整个生命周期分两个阶段,即淡水生活阶段和海洋生活阶段。幼鱼在淡水生活一段时间,降海育肥,在海洋生活1~4年达性成熟后,从海洋游入江河产卵。怀卵量1000~14000粒。性凶猛,幼鱼期主食瑶蚊幼虫、寡毛类和昆虫;成鱼期摄食磷虾、头足类和小型鱼类。世界年产量20万~30万t,中国年产约800 t。 大麻哈鱼 058 大麻哈鱼鲑科。身体延长,略侧扁,长约0.6米。银灰色,常具绯色宽斑。口大,牙尖锐。体被小圆鳞。尾鳍凹入。习性凶猛。捕食小鱼。每年深秋为生殖季节,从鄂霍次克海进入黑龙江,此时雄鱼体色变为暗红或暗黑色;两颌相对弯曲如钩。雌鱼游至洁净砂砾质江底掘一椭圆形巢产卵,卵呈球形色黄,如玉米粒大小。同时雄鱼排精。产卵后亲鱼死亡。经3—4个月,早春孵出的幼鱼结队顺流而下,经鄂霍次克海到白令海。在太平洋中生活直到性成熟,再回游至生育自己的“故乡”进行生殖。为名贵的冷水性经济鱼类之一。肉质鲜嫩,肉味极佳。供鲜食或盐渍、熏制;卵营养价值甚高;精巢可制鱼精蛋白。 ☚ 鲨 鳙鱼 ☛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damahayuOncorhynchus keta脊椎动物,鱼纲,鲑科。体长稍侧扁,银灰色,常具有红色宽斑。头的后部隆起,眼小,口大,牙尖锐。体被小圆鳞。背鳍和脂鳍各1个,分别与腹鳍、臀鳍相对生,尾鳍凹入。性凶猛,捕食小鱼和虾、水母为食。在生殖季节集群从海进入江河,洄游距离约1 500公里,雄鱼体色变为暗红色或暗黑色,两颌相对弯曲如钩,雌鱼在砂砾质的江底掘穴产卵,雄鱼放精后,用尾鳍将砂石盖在卵上。卵呈球形,直径5~7毫米。4龄成熟。产卵后亲鱼大部死亡。幼鱼在河内过冬,来年春季入海。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流域。为名贵的大型鲜美的经济鱼类之一,可供鲜食或盐渍、熏制;卵的营养价值高,为名贵的食品;精巢可制鱼精蛋白,肝脏可制鱼肝油。 图257 大麻哈鱼 ☚ 鳓 青鱼 ☛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脊椎动物,鱼纲,鲑科。稍侧扁,在海洋生活时体呈银灰色,常具有10余条红色宽斑。头大而侧扁,后部隆起,眼小,口大,吻长而突出,牙齿尖锐,位于微弯的上下颌上面。体被小圆鳞。背鳍和小脂鳍各1个,分别与腹鳍、臀鳍相对生,尾鳍凹入。肉食性,性凶猛,捕食小鱼和以虾、水母为食。典型溯河性洄游鱼类,原栖息
☚ 罗非鱼 河豚 ☛ 大麻哈鱼dog(/chum/Pacific)salm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