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坚黑穗病barley covered smut由大麦坚黑粉菌引起为害大麦穗部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真菌病害。俗名灰穗和鬼麦。 分布和为害 大麦坚黑穗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麦产区,中国长江流域为害严重。大麦受害后,病株生长较健株略矮,抽穗稍迟。部分小穗被剑叶鞘包住,不能抽出或部分抽出。病株的籽粒、种皮及内、外颖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病菌的冬孢子),外面有一层青灰色薄膜包住,后转灰白色,冬孢子间有油脂类物质粘附,黑粉不易散开,包膜也不易破碎,有芒品种的麦芒残存,呈黄色,黑粉孢子堆有时也可在叶片上发育,呈长条状,或在茎节组织中。 病因 病原物为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 hordei(Pers.) Lagerh.),属担子菌,黑粉菌目。冬孢子圆形至椭圆形,直径5~9微米。褐色,半边色较淡,表面光滑无刺。萌发最适温度为20℃,最低为5~6℃,最高为35℃,抵抗干热能力很强,但对湿热抵抗力弱,孢子在干燥空气中,60℃下维持15分钟,仍可有50%发芽,而在52℃温水中经5分钟只有2.5%的孢子发芽,15分钟后全部丧失活力。冬孢子在干燥条件下经5年之久仍保持其发芽力,而在土壤中,特别在湿土中仅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从病穗上采集的成熟或未成熟孢子在水中经24或48小时即可萌发。散落在大麦颖壳间的孢子也能迅速发芽。另从采自江苏各县280个病菌标样接种于3个鉴别寄主上,测定出至少含C-1、C-2、C-3、C-4和C-5等五个生理小种,其中C-1和C-2分布最广。1945年魏景超等用5个大麦品种为鉴别寄主将来自苏、川、豫、陕4省的菌株区分为10个生理小种。1941~1943年俞大绂等在昆明将中国各地菌株84个,接种在南京373、南京386、Himalaya和Excelsior 4个品种上可区分为9个生理小种。美国塔普克(Victor Fredinand Tapke)用8个大麦品种鉴别出13个生理小种。 本病原菌只为害大麦和裸大麦(元麦、青稞)。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大麦坚黑穗病为幼苗侵染型病害,病菌每年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传播病害的主要途径。当大麦收获脱粒时,黑粉病穗包膜破裂后,孢子散落,粘附在健粒表面。大麦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圆柱形,分成四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近隔膜处产生一个担孢子,由担孢子萌发出的次生小孢子萌发成菌丝,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形成双核侵染菌丝。侵染菌丝由大麦幼芽鞘侵入,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发育而向上扩展。植株抽穗前,病菌破坏种子或花器,产生大量冬孢子,形成具薄膜包着的黑粉病穗。此外,当湿度适宜时,部分孢子在当季萌发,以先菌丝伸入颖壳甚至种皮内潜伏越夏或越冬;大麦收获前还由于病穗与健穗在田间相互碰撞和摩擦,一部分孢子可沾染在健穗上,并萌发成先菌丝,伸入颖壳或种皮内潜伏休眠越夏,大麦种子萌芽后,病菌恢复活动而引起病害。 病害控制 由于坚黑粉菌主要潜伏于种子表层,可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中国现采用石灰水浸种或“402”抗菌剂浸种。其它较好的浸种剂有三唑酮和福美双。 大麦坚黑穗病barley covered smut大麦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大麦坚黑粉菌〔Ustilagohordei(Pers.)Lagerh.〕。主要危害穗部。病株稍矮,抽穗略迟,穗上种粒、种皮以及内外稃(最外一层组织除外)全部为病菌的黑色冬孢子所取代,外被一青灰色至银灰色包膜。包膜较坚韧,膜内冬孢子相互黏结较紧,不易散开。收获时,病菌冬孢子黏附于种子表面越冬,种子萌发时侵入幼苗生长点,之后病菌在植株体内蔓延,直到抽穗后显症。深播、播后土壤温度20℃左右,较高的土壤湿度有利侵染发病。采取种子处理、适时播种、适当浅播可控制病害的发生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