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鸿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鸿胪 大鸿胪官名。秦时称典客,汉武帝更名大鸿胪,掌接待宾客等事。 ☚ 太常卿 宣平门 ☛ 大鸿胪 大鸿胪官名。秦汉时主掌礼宾事物的官。原名典客,汉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武帝改名大鸿胪,为九卿之一,负责接待少数民族、外国君主使臣、各地诸侯王及处理有关事务。新莽改大鸿胪名典乐,东汉以后,复称大鸿胪。东晋至南朝宋齐,有事权置,无事则省。梁改称鸿胪卿,北齐及隋改称鸿胪寺卿,并置少卿及丞等官。 ☚ 典客 典属国 ☛ 大鸿胪 中国古代朝廷掌管礼宾事务的官。秦时称典客,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称大鸿胪。秦汉时,大鸿胪的职责范围包括:诸侯王、列侯受封,或因其有罪而被削夺封地和爵位;诸侯进京朝见皇帝的礼仪安排;为各少数民族首领接受朝廷封号或朝见皇帝以及外国使臣来朝贡举行仪式等。大鸿胪的属官有行人、翻译官、别火三令和丞,专门管理各项具体的礼仪事务。魏晋以来,大鸿胪职掌虽然屡有变化,但基本上是负责掌管朝廷礼仪。金、元两代不设此官。明、清两代基本上专掌一般殿廷礼仪,清代的宾客事务则转归理藩院管理。 大鸿胪官名,秦设“典客”,掌管接待少数民族与外国人的事务。汉初改为“大鸿胪’,景帝时改称“大行令”,武帝时复称“大鸿胪”,为九卿之一。其职掌除同奉外,还兼主赞襄礼仪之事,后演变成王朝中专管礼仪事务的长官。王莽时改称“典乐”,东汉称“大鸿胪卿”。此齐称为“鸿胪寺卿”,隋、唐以后均沿用此齐之制,虽曾多次更改其名,但不久皆复旧称。 大鸿胪 120 大鸿胪汉将秦之典客改为大鸿胪,掌外交及国内少数民族事务。 ☚ 典客 西域都护 ☛ 大鸿胪 大鸿胪官名。汉代置。掌礼仪。先掌蛮夷降者,后改。《汉书·百官公卿表》: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 (公元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 胡三省注: “太初年,改典客为大鸿胪。鸿胪者,凡朝会,使之鸿声胪传,以赞导九宾。” 《历代官制概略》: “大鸿胪秩中二千石。” ☚ 大司马 大前疑 ☛ 大鸿胪官署名。汉代初称大行,由秦代典客改置。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此名。置大鸿胪卿一人主事,以大行令为属官。职司诸侯封谥、奏谏、皇子拜王、诸王入朝,及边疆各族来使宴赉、封赐等事。魏、晋初因其旧。至东晋及宋、齐,遂权置兼官,事毕则省。北齐改称鸿胪寺,置卿及少卿各一人,仍掌四方朝请及吉凶吊祭。 大鸿胪dà hóng lú官署名。秦朝和西汉初称典客,掌管归降的少数民族。汉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和郡邸长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改称典乐(见《汉书·王莽传》)。东汉又复称大鸿胪,设卿一人,俸禄中二千石。掌诸侯和四方归降的少数民族。另外,郊庙祭祀行礼时掌赞导,请求行事;诸王入朝郊迎时掌礼仪;皇子封王,掌赞授印绶;诸侯之子继位和四方少数民族头领受封,掌召拜。王死,负责吊祭及拜王嗣。属官有丞、大行令及诸郎官(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窦融传》:"征固代魏应为大鸿胪。"魏晋有时置,有时废;梁、陈称鸿胪卿,北魏仍称大鸿胪,北齐称鸿胪寺,置卿、少卿各一人,掌蕃客朝见、吊祭等。隋初并入太常,后复置。唐曾改称同文、司宾,后复旧,掌蕃客凶仪及册封诸蕃。宋代掌四夷朝贡宴劳赏赐,迎送宾客等。南宋并入礼部。明清复置,清置鸿胪寺卿,满汉各一人。 大鸿胪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大行令置,为九卿之一,掌接待诸侯王及周边少数民族首领,负责朝会司仪及封授典制,兼管各郡国在京城的邸舍。秩中二千石。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典属国,其职掌归入大鸿胪属下。新莽时改称典乐,东汉复置,仍为九卿,秩中二千石。魏、晋、南朝宋、齐及北魏沿置,皆三品,但东晋及南朝仅掌朝会司仪,且不常置。南朝梁及北齐改称鸿胪卿。 大鸿胪官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典客为大鸿胪,掌接待少数民族事务,九卿之一。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官,王莽时改称典乐,东汉复旧。 大鸿胪官名,也是机构名。春秋时代各国多有行人之官,战国时齐国五官中有大行一官。秦称典客,汉初沿称,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大鸿胪。《太平御览》卷二三二引韦昭《辨释名》说:“鸿,大也,胪,陈序也,欲以大礼陈序宾客也。”王莽改大鸿胪为典乐,东汉复旧。大鸿胪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来朝等事。诸侯王及少数民族首领入朝,迎送、接待、朝会、封授、吊庆等礼仪都由大鸿胪掌管;四方郡国上计之吏,也由大鸿胪管理并安排他们“观国之光”,参加朝会大礼。有丞一人,秩比千石,属官西汉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又有使主客、鸿胪文学、大行治礼丞、大行卒史;东汉省译官,别火二令丞及郡邸长丞,惟置大行令丞,所属有治礼郎四十七人。三国魏蜀吴均置大鸿胪,掌与汉同。晋初大鸿胪统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自东晋至南朝宋、齐,有事则设,无事即省。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置十二卿,改大鸿胪为鸿胪卿,北魏称大鸿胪卿。北齐加寺字称鸿胪寺,长官称鸿胪寺卿。见“鸿胪寺”与“鸿胪寺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