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食Arabes中国唐、宋时期对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建立的阿拉伯帝国依照波斯语译为大食,又译作多氏。参见“阿拉伯帝国”。 大食Dàshí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引《元和姓纂》云: “大食国之后。”又,据《唐书·西域传》载: “唐永徽中,大食王遣使朝贡,自言王姓大食氏。”唐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阿拉伯人留居中国者,或以国为姓,遂称大食氏。 大食Dàsì《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或音dàshí,详见“大食” (dàshí) 条。 大食 在中国的《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古籍中都有《大食传》。大食就指的是在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首领建立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661年~1258年)。到了8世纪中期,领土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形成盛极一时的大帝国。但是,不久帝国就分裂了。750年,人民起义推翻了帝国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可是,政权落在阿布·阿拔斯的手中,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国都在巴格达。因为他们以黑色为贵,故中国称之为“黑衣大食”。又因在帝国的东半部,也称“东大食”。756年,倭马亚王朝的后人阿卜杜·拉曼一世在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建立政权,他们以白色为贵,故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又因在帝国的西半部,也称“西大食”。909年,一个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提玛后人,名叫阿布·阿卜杜勒的人,因为受阿拔斯王朝的歧视,他带领一部分人离开巴格达,在北非突尼斯建立了法提玛王朝,后建都开罗。因为他们以绿色为贵,故中国称之为“绿衣大食”,又因在帝国的南半部,也称“南大食”。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绿衣大食”占有西北非、西亚一带,成为阿拉伯帝国分裂后,三个伊斯兰教建立的政教合一政权中最强大的一个。 ![]() ![]() ![]() ![]() ![]() ![]() ![]() 大食朔月、月半以樂宥食。《周禮·春官·大司樂》: “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鄭玄注: “大食,朔月、月半以樂宥食也。” 大食 大食西域国名。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见《经行纪》、《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和《辽史》等。指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形成于阿拉伯半岛,为伊斯兰教国家。经过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即成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中亚、西亚为其垄断。8至9世纪,为其最盛时代。科学文化高度繁荣,并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10世纪以后陷于分裂。由于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各教派间的斗争,国势日衰。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剥夺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1258年,蒙古人灭阿拔斯王朝。至此,阿拉伯帝国灭亡。 ☚ 呼罗珊 白衣大食 ☛ 大食 大食波斯文Tazi或Tazlks的音译。即伊斯兰教的创立者穆罕默德所建立的阿拉伯帝国,后又分为以报达为都城的黑衣大食和以西班牙哥都华为首都的白衣大食。原系一部族的名称,唐以来才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辽史》等均作大食。唐初和大食开始往来,651年大食遣使到唐,两国正式建立国家交往,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民间也长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大食商人活跃在唐各地。我国造纸术和炼丹术曾由大食传至西方,大食的工艺品如玻璃等也流传到我国。 ☚ 条支 安息 ☛ 大食Tazi或Tajiks新旧《唐书》作“大食”,《往五天竺传》作“大寔”、《册府元龟》卷907页作“大石”。唐代以来对阿拉伯帝国的称谓。7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国家。至8世纪中期,建立起版图包括今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伊朗、中亚、亚美尼亚、埃及、北非和西班牙等地的大帝国。9世纪中叶以后,国势日渐衰弱。1258年蒙古人入侵,帝国灭亡。 大食隋唐以降中国人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系波斯文Taziks或Tazi的音译。首都巴格达,统治着西亚、北非广阔的伊斯兰世界。 大食唐时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是波斯文Tazi和Taziks的音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