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面 大面又作“代面”。唐代的一种戴面具表演的歌舞。参见“兰陵王入阵曲”。 ☚ 兰陵王入阵曲 代面 ☛ 大面 大面或作“代面”。南北朝和隋唐时歌舞戏剧目。《旧唐书·音乐志二》:“歌舞戏有大面。……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亦云“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或以为以上文字中之“出于”“始自”云云,“乃溯以面具为大面之源如此,并非谓大面类中,仅有《兰陵王》一剧而已”;“‘大面’者,指用面具,状真面或涂面所不能状之面容也”;“乃类名,非剧名也”(任半塘《唐戏弄·辨体》)。参见“兰陵王”。 ☚ 老胡文康 代面 ☛ 大面 大面戏曲脚色行当。也叫“正净”,俗称“大花面”。来源于杂剧中的净。所扮多为净脚中地位较高、性格勇武、暴烈、面部形像特殊的一类人物。要求声音洪亮,并有叫跳之技。如《千金记》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霄光剑》的铁勒奴、《单刀会》的关羽、《嫁妹》的钟馗等。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大面范松年为周德敷之徒,尽得其叫跳之技,……复得啸技。其啸必先敛之,然后发之;敛之气沉,发乃气足。始作惊人之音,绕于屋梁,经久不散;散而为一溪秋水、层波如梯;如是又久之,长韵嘹亮不可遏,而为一声长啸至其终也。” ☚ 雄尾生 二面 ☛ ![]() ![]() ![]() ![]() ![]() ![]() ![]() ![]() ![]() ![]() ![]() ![]() ![]()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戲舞具 > 假面 > 大面 大面 dàmiàn 即假面。 大面 大面古代歌舞戏。唐杜佑《通典·乐六》:“《大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崔令钦《教坊记》说兰陵王“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作“代面”,并说“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 参军戏 代面 ☛ 大面 大面古代歌舞戏。唐杜佑《通典·乐六》:“《大面》出于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貌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崔令钦《教坊记》说兰陵王“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作“代面”,并说“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 参军戏 代面 ☛ 大面 大面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一种面具舞,又称“代面”。初源于北齐。内容为 “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勇武而貌美,自以为不能使敌人畏俱,常戴面具出战。齐人壮之,因作兰陵王入阵曲,摹拟他上阵指挥、击刺的姿态”。兰陵王扮演者“衣紫、腰金、执鞭、戴面具”,由于是表演“行军击刺之容”具有武术性质,故假面形象凶狠狰狞,借以慑敌。 ☚ 相朴图 水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