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非川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非川之战❶唐高宗时吐蕃军败唐军之役。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正月,吐蕃遣使于唐,请割吐谷浑赤水地(今青海东南)供其畜牧,唐拒之。于是吐蕃乘唐对高丽征战无力西顾之机,大举北进,联合西突厥以夺取唐之西域四镇。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已攻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今新疆和阗)袭龟兹,唐朝被迫弃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唐之西北疆界,已由葱岭退至高昌。因此,唐朝乃自平壤召回安东都护薛仁贵,以击吐蕃。任仁贵为逻娑道行军总管(逻娑,吐蕃赞普牙帐所在地,在今西藏拉萨),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并援送吐谷浑还于故地。八月,军至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将向乌海(即青海湖)。仁贵使郭待封负责辎重,谓曰:“乌海险远,军行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宜留二万人,为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栅内,吾属率轻锐,倍道兼行,掩其未备,破之必矣。”仁贵率所部先进,击吐蕃于河口(在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大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马万余头。进至乌海,以待后军。待封先与仁贵并列,耻居其下,遂不从仁贵之命,将辎重继进。将近乌海,吐蕃兵二十余万来击,待封悉弃辎重败退,军粮及辎重并为吐蕃所掠。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击之。唐军大败,死伤略尽。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仅以身免。与钦陵和约而还。高宗命大司宪乐彦玮于军中按其败状,械送仁贵等三人至长安,皆处以负死除名。 大非川之战唐为阻止吐蕃攻灭吐谷浑而进行的一次战役。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间吐蕃屡攻吐谷浑, 夺得青海湖南北的大片草城。吐谷浑王诺曷钵率部众数千帐(户)逃往凉州(今甘肃武威), 向唐告急。咸亨元年(670),唐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 领兵十万击吐蕃, 并护送吐谷浑王返故地。吐蕃大将钦陵将兵四十万屯驻青海湖附近,以逸待劳,伺机迎战。秋7月,唐军至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草原),由于副将郭待封违反节度,贻误军机,为吐蕃军战败,军资尽失,被迫撤退、议和。从此, 吐谷浑故地尽被吐蕃控制。族众除随诺曷钵逃往凉州的数千户外, 其余尽隶属于吐蕃政权。 大非川之战 大非川之战唐朝与吐蕃之间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奔凉州求援。咸享元年(670年),吐蕃又蹂躏唐西域羁縻十八州,唐被迫罢安西四镇。为了反击吐蕃对唐西域等地的侵占,并护送吐谷浑还国,唐高宗以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领兵五万从鄯州(治今青海乐都)往乌海(今托索湖),寻找吐蕃军决战,结果在大非川(今青海惠渠南切吉旷原)与吐蕃将钦陵统率的40万大军相遇,唐兵大败,死伤略尽。后仁贵与钦陵约和,才得生还。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复国的希望破灭,其故地、部落皆入于吐蕃,吐谷浑王室及其少数部众辗转内徙,散居在今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唐与吐蕃在青海方面转入直接对峙。 ☚ 唐平阿史那贺鲁之役 拔汗那之战 ☛ 大非川之战❶唐高宗时吐蕃军败唐军之役。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正月吐蕃乘唐对高丽征战无力西顾之机,于咸亨元年(670年)大举北进,联合西突厥以夺取唐之西域4镇。唐自平壤召回安东都护薛仁贵,以击吐蕃。任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逻娑,吐蕃赞普牙帐所在地,在今西藏拉萨),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八月,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平原),将向乌海(即青海湖)。仁贵率所部先进,击吐蕃于河口(在今青海共和境内),大破之。进至乌海,以待后军。待封先与仁贵并列,耻居其下,遂不从仁贵之命,将辎重继进。将近乌海,吐蕃兵20余万来击,待封悉弃辎重败退,军粮及辎重并为吐蕃所掠。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40余万击之,唐军大败,死伤略尽。仁贵等3人至长安, 皆处以免死除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