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青龙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青龙汤

《伤寒论》方。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炙甘草各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鸡子大)一枚。先煮麻黄,去上沫,再入余药同煎,去渣,分三次服,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治风寒表实,兼有里热,症见发热恶寒,身重或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溢饮,四肢头面肿,无汗烦躁,肢体疼痛者。本方为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方中麻黄汤发汗解表,重用麻黄在于加强发汗解表之力;石膏清热除烦;倍甘草,加生姜、大枣和中气,调营卫。诸药合用,外可解风寒郁闭,内可清热除烦。

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 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制剂用法】 上药7味,用水900毫升,先煎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主要功效】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临床验证】 本方用于呼吸道消化道急性发热患者,效果较好。临床验证54例病人,辨证属风寒外来者。其解热效果约为每4小时内降温0.8~1.06℃(《中国医药学报》1987,6:17)。
【方义分析】 此为解表清热重剂。本方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实验研究】 实验表明,本方能使发热兔肛温2小时后平均降低0.96℃,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研究还证明本方药液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大青龙汤dàqīnɡlónɡtānɡ

《伤寒论》方。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各二两, 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发汗解表, 清热除烦。治风寒表实证并里热者, 症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为两解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方由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组成。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功能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口不渴,舌质淡苔薄白或微黄,脉浮紧或浮数者; 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咳喘面浮者。
本方所治证属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以麻黄为君,宣肺发表; 臣以桂枝解肌,石膏清热,前者合君药辛散风寒以发汗,后者清泄肺热而除烦躁; 佐以杏仁,降气肃肺,止咳平喘; 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故本方有发汗宣肺,解表散寒,泄热除烦的作用。若溢饮者,用本方发汗解表,则饮随汗解,而喘平肿退。由于本方具有外解风寒,内除烦热之功,使一汗表证解而烦躁除,是为桂枝汤,麻黄汤所不及。现临床上亦治感冒、流行性感冒及支气管哮喘等证因如上所述者。本方的发汗作用较强,若服后汗出而病不除者停后服。对外感风寒有汗恶风者,及气血虚者禁用。若误用过汗,则引起伤津耗气,甚至有亡阳脱液的危险,故原方后载:“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又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上》)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石膏(碎,绵裹)二十四铢。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功能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属外感风寒,内兼郁热之轻证。

☚ 三拗汤   小青龙汤 ☛
000037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