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铁椎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铁椎传清代散文。魏禧作。见《魏叔子文钞》。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所记之人作者没有见过,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就用其人所用兵器“大铁椎”来代称。全文主要是记述陈子灿的见闻。文中首先交待了作者与陈子灿的关系和写作本传的缘起,接着叙述了陈子灿在宋将军处见到大铁椎的过程,介绍了大铁椎的相貌性格特征,描写了他行动的奇异。然后说明了大铁椎辞别宋将军的原因,刻划了他离去之前与响马贼的一次激烈战斗。最后抒发了作者因大铁椎其人其事而生的感慨。本文塑造了一个勇武超群的豪侠形象,文中主要通过大铁椎的种种奇异绝人言谈行动来表现他的为人,例如写他“健啖”;写他“右肋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写他“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写他夜半时,说一声“吾去矣”随即不见;特别是写他独身与百余名响马贼作战,“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这些描写,都非常生动地突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文笔精炼有力,充溢着一股凌厉雄杰之气,很能代表魏禧的文风。 《大铁椎传》
魏禧 庚戌十一月(1),予自广陵归(2),与陈子灿同舟(3)。子灿年二十八,好武事,予授以左氏兵谋兵法(4),因问“数游南北(5),逢异人乎?”子灿为述大铁椎,作《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6)。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7),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8),工技击(9),七省好事者皆来学(10),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11),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12)。 时座上有健啖客(13),貌甚寝(14),右胁夹大铁椎(15),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16)。柄铁折叠环复(17),如锁上练(18),引之长丈许(19)。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20)。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 ”言讫不见(21)。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22)。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23),客则鼾睡炕上矣24)。 一日,辞宋将军曰: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25),然皆不足用。吾去矣! ”将军强留之(26),乃曰: “吾数击杀响马贼(27),夺其物,故仇我(28)。久居,祸且及汝(29)。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30)。”宋将军欣然曰: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 贼能且众(31),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32),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33)。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34),慎弗声(35),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36)。客驰下,吹觱篥数声(37)。顷之(38),贼二十余骑四面集(39),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40),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41),股栗欲堕(42)。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 子房得力士(43),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44),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45)? 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46)?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47),视其貌当年三十(48),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49),甚工楷书也(50)。 〔注释〕(1)庚戌:康熙九年(1670)。(2)广陵:今江苏扬州。(3)陈子灿:生平不详。(4)左氏: 《左传》。(5)因:随着,从而。数:屡次。(6)何许:何处。(7)北平:今北京市。省:看望。(8)怀庆: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9)技击:搏击的武术。(10)七省:河南和邻近的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省。好事者:指喜好技击的人。(11)长(zhang)子灿七岁: 比陈子灿大七岁。(12)过:访问。(13)健: 长于。啖(dan):吃。(14)貌甚寝: 容貌很丑陋。(15)右胁: 右腋下。(16)拱揖: 拱手行礼。暂去: 短时间离开。(17)柄铁折叠环复:柄上的铁链折叠围绕着。(18)锁上练: 锁上的链子。(19)引:拉开。丈许:一丈左右。(20)类楚声: 象湖北一带的口音。(21)言讫: 说完。(22)腰多白金: 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23)寐: 睡着。(24)鼾: 打呼噜。炕:北方用砖或土坯砌的床。(25)豪: 英雄。(26)强(qiang)留: 极力挽留。(27)数: 屡次。击杀: 打死。响马: 拦路抢劫的强盗。(28)仇我:以我为仇。(29)且: 将。(30)期: 约会。(31)能: 本领大。(32)故自负: 素来自以为很有本领。(33)力请: 恳切请求允许。(34)但: 只。(35)慎弗声:千万不要发出声音。(36)步: 两足各走一次的长度。(37)觱篥(bi li):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38)顷之: 一 会儿。(39)骑(ji): 名词,一人一马。(40)环而进: 包围前来。(41)屏息: 由于恐惧而不敢大出气。屏: 抑制。(42)股: 两腿。栗: 哆嗦。(43)子房: 汉初张良,字子房。他原为韩人,秦灭韩,良欲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始皇东游,良与力士狙击之于博浪沙。(44)陈同甫: 南宋陈亮,字同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中兴遗传》: 书名,二十卷。凡南渡前后忠臣名将,下及游侠、剧盗等皆为之立传。分大臣、大将、死节、死事、能臣、能将、直士、侠士、辩士、义勇、群盗、贼臣十二门。(45)泯泯然: 衰微湮灭的样子。(46)抑:或者。(47)壬寅岁: 康熙元年(1662)。(48)当年三十: 应该是三十岁。(49)市物帖子: 买东西的单子。(50)工: 整齐美好。 〔鉴赏〕这篇文章的第一句是从远处淡淡写来,“庚戌十一月,予自广陵归,与陈子灿同舟。”属于作传前的引言,交代了写这篇传记的缘由和起因,文字朴实简洁,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情的起由,一一交代得清楚明白。接着,作者写道: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作者先写了宋将军这个人,又写了另一个人:“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从而出现了三个人物: 陈子灿,高信之,宋将军,而三个人物之间又构成了一定的关系。陈子灿和高信之是同学,而高信之又是宋将军的弟子,这样才有可能在宋将军那里见到大铁椎。这就突出了陈子灿对大铁椎其人其事是亲眼见到;而陈子灿又是亲口向作者介绍,因而,对于作者来说就是亲耳听到。作者在正式描述大铁椎以前,花这些笔墨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是可有可无。因为大铁椎是个“异人”,如果不交代清楚,那么人们会认为这是传说中的人物,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作者这样写就增强了人物和事迹的可信程度。至于这一小节里着力突出宋将军“工技击”、高信之“多力善射”,又有什么目的呢? 我们在后面将要谈到。 接着,文章就开始正面描写大铁椎了。“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这里是从外形特征上描写大铁椎的,初步点染了他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扣住他的武器来描写,这样他也就因武器而得名。他连饮食、行礼这样短暂的时间内也不肯放下铁椎,可见他的警惕性很高。作者接着写道: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大铁椎“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描述了大铁椎的外貌,描写了他特有的武器,初步勾勒了他的性格特征。接着一段文字描写了大铁椎行动的奇异,神出鬼没,来去没有踪影。那么,他的行踪这样诡秘,是什么原因呢? 他腰带里的许多银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下面的文字会作出回答。“一日,辞宋将军曰: ‘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把前文设下的悬念解开了,原来他神出鬼没是去击杀强盗的,他腰间的白银是从强盗那里夺来的。文章接着写了两人之间的对话,交代了大铁椎突然离去的原因,说出了他不平凡的战斗经历,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这一段是决斗之前的描写,下面就正式描写决斗的场面和情景了。“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这一句交代了决斗的时间、地点、环境。作者接着叙述道: 大铁椎奔驰而来,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强盗骑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后面跟着一百多名背弓箭的步兵强盗。这里从人数和武器配备上突出了众寡悬殊,也就突出了大铁椎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高强的武艺。文章紧接着又写:“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作者生动地描述出了手挥大铁椎的客人与“提刀”乘马的贼搏击的场面。这里将大铁椎作战的勇猛写得活灵活现。接着,“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这就把激战的场面描写推向了高潮,铁椎飞舞,象流星赶月;左冲右杀,如蛟龙入海,这是何等激烈的场面,又是多么英勇的战斗! 写到这里,作者收起一笔,转入对那个躲在空堡里的宋将军的描写: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这就通过宋将军的紧张情态,反衬了战斗的激烈和大铁椎的英勇。接着作者转过笔触写大铁椎。“忽闻客大呼曰: ‘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决斗的场面描写到此结束,下面转入作者的议论: 魏禧论曰: 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 魏禧在这里化用典故,感叹大铁椎却遇不到张良这样的人,只能独往独来,无法建立轰轰烈烈的功名。这段话又说明了,陈亮的《中兴遗传》所记那些英雄豪杰,不能在世上建立功名而消失了的真是太多了。难道这些人材不能被人使用,或者说使用他们还需要时势吗?这是作者的感慨,感慨大铁椎生不逢时,感慨无人赏识他的才干。这段议论点明了主题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两句再次转入对大铁椎的描述: “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这最后一句的补充,虽然是轻轻一笔,但出奇制胜,说明大铁椎不仅能武,而且能文,这就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这是一篇传记散文,顾名思义是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物不象小说,它有自己的写法,这就是抓住人物形象和性格上最有表现力的特征,用寥寥几笔加以勾画,使之形神毕肖。全文扣紧了一开始所说的“异人”二字来描写,自始至终表现大铁椎的奇特。他相貌丑陋、食量很大、沉默寡言、随身的武器须臾不肯离开。这是从外部形态上刻画。接着便从行动上加以描绘。“言讫不见” “窗户皆闭”,生动地表明他动作迅敏:“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真是来去无踪,神出鬼没,传神地表现了他行动轻捷。他要离去时,对宋将军说的一番话,豪情胜慨,洋溢在字里行间。他解释和说明了自己的神奇的行动。他虽然轻视宋将军的无能,却又不肯连累宋将军,表现了豪侠之士的江湖义气。在决斗前夕,对宋将军的安置和嘱咐,又表现了他的细心。在正式决战时,对大铁椎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这段描写中“驰”、“吹”、“呼”、“挥”、“击”几个动词连续运用,形成了连贯性的战斗行动,表现了人物的气势、力量,威武和神勇。这段场面有概括性的战斗描写,有特写式的杀敌行动,“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短短一句,写得传神逼真。“突”字表明强盗是突然袭击,但是大铁椎早有警惕,他猛然间大喝一声,威震贼胆,从气势上压倒强盗。他立即挥起铁椎打过去。“贼应声落马”的“应声”用得极好。这就是说呼声、挥椎都是在眨眼之间发生的,而强盗也是在呼声中眨眼之间被打死的。这就写出了速度、威力、勇敢,使得大铁椎的形象光彩照人。战斗结束后,大铁椎在呼叫声中,在尘土滚滚中奔驰而去,又是何等矫健神奇。文章最后一句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表明大铁椎能文善武,进一步突出了大铁椎是不可多得的“异人”。总的说来,作者是在“异”字上做文章,表现他外形奇异,动作奇异,战斗奇异,性格奇异,才能奇异。作者先是淡淡的几句话,到写决斗场面的时候,就不吝用墨。这样,笔墨由淡入浓,人物形象遂由远及近,最后巍然屹立起一位威武神奇的人物形象。作者抓住一场决斗的前因和过程来描写,突出重点,其余的笔墨用得很少,作者在处理疏密关系时很有艺术匠心。为了更好地刻画大铁椎,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描写手法。众寡悬殊,大铁椎一人,对付一百多名步马强盗,这就更突出了大铁椎的英勇和所向无敌的气概。而擅长技击、名扬七省的宋将军竟然在观战时,紧张得两腿发抖,就进一步显示了决斗场面的激烈和大铁椎的威猛,达到了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异人”却不能为世所用,建功立名,作者感慨系之的议论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字数:4815 裘取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70-1475页. 大铁椎传〔清〕魏禧 大铁椎①,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②,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③,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④,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摺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尝夺取诸响马物,不顺者则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久居此,祸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 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 星光照旷野, 百步见人。 客驰下, 吹篥数声⑥。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余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人马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坠,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但见地尘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 子房得沧海君力士⑦,椎秦皇帝博浪沙中⑧,大铁椎其人与? 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 《中兴遗传》⑨,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 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⑩,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11),甚工楷书也。 【注释】 ①铁椎,椎通锤,即铁锤,状如瓜。②北平:北平府,今北京。省(xing醒):探望。③ 怀庆: 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一带。④ 寝:丑陋。⑤长其群: 作群寇的首领。⑥ 觱篥(bili毕栗): 古代的一种古乐器。⑦子房:汉初功臣张良,字子房。⑧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有博浪城,传说是张良遣力士椎击秦始皇处。⑨ 陈同甫: 陈亮,字同甫,南宋爱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一生坚持主张抗金,统一祖国。《中兴遗传》:是记载南宋初期一些爱国抗敌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李纲、岳飞)的活动的传记体史书。(10)壬寅: 康熙元年(1662年)。(11)市物帖子: 出卖东西的广告。 【赏析】 本文节选自《魏叔子文钞》。 魏禧(1624—1680),字冰叔,号裕斋,又号勺庭,江西宁都人。魏禧很有民族气节,明亡后,隐居翠微峰; 与兄祥、弟礼,俱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尤著名。他的散文凌厉雄杰。著有《魏叔子文集》等。 歌德曾经说过:“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歌德谈话录》第10页)。《大铁椎传》所描写的人和事之所以生动感人,正是写了“个别特殊”,并且生动地表现在人物刻画上。 大铁椎是明清文言短篇小说中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具有善武能文、思欲用世的魁奇之士。然而生不逢辰、知音难遇。文中紧扣传前小序中所提到的“异人”二字,集中笔力,突出大铁椎的奇异。 写外形奇异。大铁椎初来时,“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可见他不修边幅,生活简朴,长于武艺。写“健啖”,写椎重,说明他气力过人。写铁链很长,显示他武艺超人。写夹带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表明他时刻戒备,警惕性很高。 写行动奇异。某日夜半,大铁椎说:“吾去矣!” “言讫不见”,而“窗户皆闭”,待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去时无踪,来时无声,行动飘忽,不类常人。这就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他的动作的迅速轻捷。人们对他这样诡异的行动,“俱不敢问”,联系他“腰多白金”,更觉惊异。这就给大铁椎这个人物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写语言奇异。大铁椎认为宋将军空有其名,不足为用,决意离去。一日,辞宋将军,直言不讳地说:“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可以看出,他先前投奔宋将军以及现在要离开宋将军,都是有所为的。然则,他究竟为了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宋将军极力挽留他,他说:“吾尝夺取诸响马物,不顺者则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久居此,祸必及汝。”这番话解释了他以往诡异的行动,说出了他不平凡的战斗经历。他虽然觉得不堪为宋将军用,但也不愿牵累宋将军,表现了豪侠之士的英雄气概。 写才能奇异。一日夜半,大铁椎与响马贼约定在某所决斗。当时,大铁椎孤身迎战,“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众寡悬殊,形势严峻。战斗开始了,先是“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人马尽裂。”在一贼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他从容应战,威武过人,迅速地击毙了敌人,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接着是“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许人。”在敌人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大铁椎英勇迎敌,奋力挥椎,左冲右击,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就连登在空堡上屏息观战的宋将军也 “股栗欲坠”。从这场决斗中足以见出大铁椎沉着、威武神勇和技艺超人。大铁椎不仅武艺异常,而且“甚工楷书”,可谓善武能文。 写秉性奇异。大铁椎“与人罕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性格内向,内心深沉,与人落落寡合。 总之,作者从各方面表现大铁椎是个“异人”,将大铁椎这个“异人”形象刻画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显示出他的人格美和精神美。 作者在议论部分,盛赞大铁椎类似“椎秦皇帝博浪沙中”的力士,慨叹大铁椎是“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的“豪、俊、侠、烈、魁奇之士”。可见作者对大铁椎善武能文、思欲用世、然而生不逢辰、知音难遇是寄以无限景仰和惋惜之情的。作者一生中时有光复国土之念,坚决不肯为清廷效力,应该说,作者在大铁椎形象的塑造中是有所寄托的。 大铁椎传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尝夺取诸响马物,不顺者辄击杀之;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仇我。久居此,祸必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勿声,令贼知汝也!”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纵马奔客,曰:“奈何杀吾兄!”言未毕,客呼曰:“椎!”贼应声落马,人马尽裂。众贼环而进,客从容挥椎,人马四面仆地下,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粟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但见地尘起,黑烟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沧海君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 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魏禧的《大铁椎传》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辑)卷一。素以文辞简洁、刚劲著称的勺庭先生,以其如椽巨笔,缜细入微地刻画了一位有胆识,重气节、奇勇无比的侠义怪杰“大铁椎”的鲜明形象。故事取材于当时流传很广的一则传闻,写大铁椎如何从仰慕某君盛名而来,到怎样毅然弃绝归去的经过。作者系感慨于“天生异人”的无用武之地,以浓淡有致、起落相间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明末清初百姓伤乱、志士抱恨、人心哀悲的社会画面。行文情感真挚,憎爱分明。愤懑疾呼遍布,民族激情浓烈,时时唤起明末遗民深切的亡国之痛,吐振聩发蒙之声。文字质朴、冷峻,流畅自如。结构事端精巧有序,阐发议论纵横热切,殷殷如诉。全篇一气呵成,使作者一生结纳贤豪,抗清复明的夙愿,点点滴滴凝聚于纸笔,清澈可见。 全篇叙事、写人、议论、条分缕析,主旨明确。主人公大铁椎形象的刻画颇具特色,以传闻故事的始末进展,分三节叙述联缀;且巧为铺排,逐次演进。先写大铁椎“始闻名”而来。推出人物,顺理成章;继以其认定“宋将军”的“皆不足用”,慷慨陈词欲辞归;末以一场近似表演的挥椎搏杀,在远去的腾马飞尘中,留下了大铁椎的豪胆与英气。篇尾单题“魏禧论曰”。上下勾联,直抒胸臆,点明主题。作者笔驰经纬,辞浅清深,趣旨所在,令人难忘。 小说中的人物形貌描摹,处处皆以白描速写,别具一格。但见作者笔下的大铁椎:“貌甚寝”、“语楚声”、“不冠不袜”,白布缠足,蓝巾裹头;行则“罕言语”,食则“健啖”。虽寥寥几笔,已将大铁椎的体貌、语声、行止、衣着甚至吃相,凡与众不同之处,从头到脚均一一细笔列出。主人公给人的头一个印象,唯有“怪奇”二字。然而作者意犹来竟,又推波助澜,在笔锋回转处,专力描刻起那指代姓名的器物“大铁椎”来。那椎“重四五十斤”、夹于“右肋”下,“饮食拱揖不暂去”,更“柄铁摺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大许”。对器物的又一番详写,使这件须臾不离身的独特兵刃,同人物紧紧地合为统一体。在作者的眼里,人已“怪奇”,椎亦“怪奇”,如同孙猴的金棒,李逵的板斧,已是椎如人,人即椎。人的性格特征也赋予了“物”,以大铁椎为其名号,真是极生动极妥帖的。有趣的是作者又着意地添上了令人惊诧的一笔:除椎之外,“一物无以持”,唯“腰多白金”。这既暗示了大铁椎的身份来历,又设下悬念,令“宋将军”一类“俱不敢问”。不过,作者却心明眼亮,喜出望外;这位“貌寝”、“楚声”、“少语”、“健啖”铁椎夹肋,白金缠腰,一身豪胆英气的人物,正是魏禧所朝思暮想的俊贤侠士。 文章的字里行间,盈溢着作者对大铁椎的仰慕之情,原是不足怪的。据《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记载,魏禧常“思广接天下人物……闻有隐逸道德之士,则崎岖山水造访请益”,可见其思贤若渴,对身怀绝技的奇勇之士当是竭尽心力以求之。对大铁椎这样的人物或许更是心仪神交已久了。 文中大铁椎三称“吾去矣”是作者的神妙之笔。它记述人物的言行,揭示其性格与思想,既有承转联缀的功用,更是全篇画龙点晴之处。 首称“吾去矣”,是在“夜半同寝”时。但闻“言讫”,人亦“不见”,唯有“窗户皆闭”。至天明“寝而醒 ,客则鼾睡炕上”。大铁椎来无踪去无影、身手不凡,确实令人惊叹。然而,穿堂入室仅仅是小试锋芒。作者此处记叙,意在表明单以“怪奇”二字评定,实不足论。 二称“吾去矣”,已是大铁椎决意辞别之后。这一段文字以人物语言为主,与前文的形貌刻画成强烈的对照。“始闻汝名,以为豪”,说明投奔的原因,但并不轻信;先前的一向“与人罕言语”原来是冷眼相观,暗中审度;当初“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亦是不肯贸然表明自己的真实身分。如今一旦认定了“宋将军”的名实不符,便立刻严正地申明:“吾去矣”。作者对大铁椎无用武之地的遭遇,怀满腹同情与惋惜。笔下倾注了对主人公机警、沉稳、智勇双全、胸怀大志的钦慕与赞赏。同时,借“宋将军”之口表示出“强留”的挽意,无疑是魏禧寻觅知音所发出的肺腑心声。然而大铁椎却以与“响马”“仇我”结怨为由,况且“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表明了虽恶战在即,却并无所惧,只恐“久居此,祸必及汝”的侠士义节。魏禧久存“一腔热血,亦欲一用”的宏大报负。所谓“非用于君,则用于友”,无奈苦于“悠悠泛泛,无所用之。又安能禁宝剑沉埋之恨?”(见魏禧《复六松书》)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写“宋将军”的执意“强留”、欣然“助战”,“力请”随行,句句显其“自负”的性格特征,以反衬出大铁锤的豪爽与智勇。写主人公的慷慨陈词,光明磊落、铿锵有力,寄托了作者羞于与不思图复的亡国者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三称“吾去矣”,选在“鸡鸣月落”,星光稀照,“百步见人”的旷野之中。作者将透视点定在宋将军观战藏身的“空堡”上,有意让宋将军亲眼目睹了大铁椎面对“二十余骑”和百余“弓矢者”的围攻。“从容挥锥”,“杀三十许人”的一场真正的恶战。在“宋将军”眼里,大铁椎驰骋击杀,果然是人怪椎奇,形同一体;声到椎到,奇勇非常。只见“贼应声落马”,“四面仆地”“人马尽裂”。再看所谓的“宋将军”,早已吓得“屏息观之,股栗欲坠”了。一褒一贬,人物性格互成映衬,对比强烈。 魏禧通古博今,史称“论史斩斩见识议”(《清史稿》卷484)。行文长于议论,善在文章结尾处引经据典,以“魏禧论曰”秉笔直书,畅达心意。本文中他将大铁椎比做秦汉之际的沧海君,唤人忆起博浪沙椎杀秦始皇的壮举;又指评《中兴遗传》里南宋爱国抗敌功臣,言辞激越撼人,仿佛吟出洗却“靖康之耻”“还我河山”的悲歌。他大胆提出:“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的疑问,实际上仍然是对身处朝代更迭,亲眼所见明末遗民的日益分化而发出的痛心疾呼。文中设问,自然巧妙,饱含激情。全篇文辞遒劲而热切,袒露心扉,揭示全文主旨,一语中的。 古代小说中“尊侠尚义”的传统在魏禧的笔下得到极好的运用与阐发。《大铁椎》一文着重刻划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或述其言行,恰似身临其境;或记人传语,亦如目睹耳闻。更兼以作者感慨与胸臆的融汇其中,使人物形神兼备,英气逼人,颇得左丘、苏洵遗风。与《留溪外传》(明·陈鼎撰)里同一内容的短篇相比较,勺庭先生仍将以其文质俱佳而居首位。 大铁椎传 《大铁椎传》清魏禧撰。写于康熙九年(1670)。这是一篇记奇人异行的文章,为清初传奇体散文的名篇。文章描绘了一位以大铁椎为兵器的壮士形象。他为人粗豪,来去无踪,而又勇力过人,有百人难敌之概。作者记大铁椎的语言行事非常传神,使人物活脱如在目前。叙事若明若暗,疑城八面,如神龙见首不见尾。因为作者以奇笔奇文记奇人奇事,文章的传奇色彩十分突出。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把这位江湖异人比作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力士,发出了天生异人应有所用的感慨,又反映了作者念念不忘恢复故国,并寄希望于江湖豪侠之士的写作深心。 ☚ 就亭记 吾庐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