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大蒜 大蒜 dàsuàn 亦稱“葫”、“胡蒜”。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類球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被,内有蒜瓣數枚,味辛辣。主治飲食積滯,脘腹冷痛,泄瀉,癰疽腫毒。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下品·葫》:“主散癰腫、𧏾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蒜》:“《古今注》云:胡國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謂之大蒜是矣。蒜乃五葷之一,故許氏《説文》謂之葷菜。” 荤菜 荤菜荤 焄 有辛辣气味的蔬菜:辛(荤辛) 葱:葱(~白;~花;大~) 芤 菜伯鹿胎 和事草 蒜:蒜(~苗;青~;大蒜) 葫(葫蒜)麝香草 姜:姜(~皮;干~;老~) 芫荽:香菜 胡荽 韭菜:韭(青~;黄~) 丰本 起阳草草钟乳 草中乳 懒人菜 韭菜茎:韭白 捣碎的姜蒜或韭菜:齑 古书上指一种香菜:蓠(江~) (有气味的蔬菜:荤菜) ☚ 根茎类蔬菜 瓜 ☛ 大蒜garlic百合科 (Liliaceae) 葱属中以鳞芽构成鳞茎的栽培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l-lium sativum L.,别名蒜、胡蒜,古名葫。染色体数2n=2x=16。嫩苗、花茎和鳞茎均可供食。每100克鲜鳞茎含水分69.8克左右,蛋白质约4.4克,碳水化合物23.6克,磷195毫克,铁2.1毫克,镁28毫克。鳞茎中含维生素C较少,而嫩苗中含量很高,每100克含77毫克。大蒜中还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蒜氨酸经蒜氨酸酶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挥发性硫化物,有特殊辛辣味,可以增进食欲,并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起源与传播 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当时仅作药用。9世纪初传入日本。16世纪前叶扩展到非洲和南美洲,18世纪后叶北美洲开始栽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中国栽培大蒜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是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植物学性状 弦状根,主要分布在5~25厘米耕层内,横向扩展直径30厘米左右。根毛极少,吸收力弱。茎短缩,盘状。叶由叶片及叶鞘组成。叶片披针形,扁平;叶鞘圆筒状,多层叶鞘套合着生于短缩茎盘上,形成“假茎”,叶部的分生组织在叶鞘基部,为“居间生长”。花茎(即蒜薹),圆柱形,长60~70厘米,花茎顶部有总苞,伞形花序,花与气生鳞茎混生其中,因小鳞茎的生长,抑制花的发育,使花中途凋萎。大蒜的鳞茎,由5~6个至数十个鳞芽(蒜瓣)组成。每一蒜瓣由两层鳞片和一个幼芽构成。外层为保护鳞片,内层为贮藏鳞片。保护鳞片随鳞茎膨大,养分转移,干缩呈膜状。贮藏鳞片内有几片幼叶。 生长发育和鳞茎形成 播种到鳞茎形成经历萌芽期,幼苗期、花芽和鳞芽分化期、花茎伸长期、鳞茎膨大期、休眠期。萌芽期蒜种(蒜瓣)在土壤湿润和气候冷凉条件下7~10天出苗,进入幼苗期。幼苗在2~5℃低温通过春化阶段后随气温升高、日照加长,进入花芽和鳞芽分化时期。花芽于茎顶形成,继而伸长形成花茎。与此同时在花茎基部周围叶腋形成鳞芽。鳞芽膨大形成鳞茎(蒜头)后,短缩茎组织逐渐老化干枯。

大蒜植株 类型及品种 按蒜瓣大小分为大瓣蒜和小瓣蒜;按皮色分为紫皮蒜和白皮蒜; 按叶形及质地分为宽叶蒜、狭叶蒜和硬叶蒜。 栽培技术 大蒜用蒜瓣繁殖; 也可用气生磷茎繁殖,第一年形成独瓣蒜,只可作种用。栽种时须选肥大无病虫害的蒜瓣作“种”。中国长江流域多秋播,幼苗露地越冬; 华北地区可秋播或春播。东北各省气候寒冷,苗期不能越冬,须春播。收获蒜头者,平畦点播或条播,每亩栽植3.8~4万株为宜,过密则蒜头小,影响商品质量。收获青蒜(蒜苗)者,低畦密集栽植,生长期间不断撒土,促使叶鞘(蒜白)伸长生长。 大蒜喜富含腐殖质的疏松肥沃土壤,pH值以5.5~6适宜。栽植时应增施腐熟厩肥; 生长期间追肥。幼苗期追施氮肥,促叶生长; 北方越冬蒜须在越冬后返青前施肥催苗。鳞茎开始膨大时,适量施肥,维持叶片不衰,促使蒜头迅速膨大。整个生育期每亩施肥量:氮8.6公斤、磷7.4公斤、钾8.6公斤。 收获期: 蒜薹在其顶部开始弯曲,总苞下部变白时为采收适期。采薹后12天收获加工用蒜头; 采薹后18天收获贮藏用蒜头,这时采收易发生“散瓣”,失去商品价值。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于11月至12月直到翌春均可收“青蒜”。贮藏用蒜头在采收后经晾晒,挂藏于阴凉处,可存到翌年3月份。为了抑制贮藏期间蒜瓣萌芽,可用生长抑制剂“青鲜素”(MH)于采收前喷洒,也可用钴60辐射处理。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见大葱)、紫斑病 (见韭、大葱)。虫害主要有葱蝇和葱蓟马等(见韭)。大蒜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辛,温。入脾、胃、肺经。解毒,健胃,杀虫。 ❶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❷治肺炎,肺结核,百日咳,急慢性鼻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蛲虫及钩虫病。内服: 6~15g,生食或煨食。 ❸捣烂敷足心,止鼻衄。近用于高脂血症。本品含挥发油、蒜氨酸(Alliin)、大蒜素(即二烯丙基硫代磺酸酯)、环蒜氨酸 (Cycloalliin)、脂类和多种低聚肽类等。蒜氨酸被蒜中存有的蒜酶分解后可产生不稳定的蒜辣素 (Allicin),放置后即产生大蒜素。蒜辣素是植物杀菌素的一种,对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抗菌或杀菌作用,大蒜的挥发性物质、大蒜汁或大蒜浸出液同样有效。在体外对常见致病真菌(如白色念珠菌)、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也有抑制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大蒜素现已人工合成,主用于痢疾、滴虫性阴道炎及深部霉菌感染。大蒜脂溶性挥发油对小鼠网织细胞肉瘤、肉瘤-180等有抗癌作用; 大蒜还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并有抗炎作用。大蒜精油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油中所含硫化物可阻止血栓烷的合成,抗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治冠心病。大蒜提取物可降压。大蒜能激活免疫功能。大蒜乙醇提取物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大蒜garlicAllium sativum L.,又称蒜、胡蒜、蒜头。百合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2n=2x=16。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地区。中国是世界大蒜主产国之一。按蒜瓣大小分为大瓣蒜和小瓣蒜;按皮色可分为紫皮蒜和白皮蒜;按叶形和质地又可分为宽叶蒜、狭叶蒜和硬叶蒜。弦状根系。茎短缩。叶片披针形,多层叶鞘套合着生于短缩茎盘,形成假茎。花茎(即蒜薹)圆柱形,顶部有总苞,伞形花序,一般不开花,形成气生鳞茎。鳞茎由5~6个乃至数十个鳞芽(蒜瓣)组成。每一蒜瓣由保护鳞片(外层)和贮藏鳞片(内层)及幼芽构成。保护鳞片随鳞茎膨大转移养分,并干缩呈膜状。用蒜瓣和气生鳞茎繁殖。与其他葱蒜类蔬菜连作易发生紫斑病。耐寒,能露地越冬。中国长江流域多秋播,华北地区以春播为主。增施磷、钾肥,可促使分瓣、抽薹。鳞茎开始膨大时,适量追肥,及时灌水。为抑制贮藏期间蒜瓣发芽,可在采收前喷洒生长抑制剂青鲜素。嫩苗、花茎和鳞茎均可供食,是重要的调味品和酱渍加工原料。还含有大蒜素,可增进食欲,并有杀菌作用。代表品种有紫皮大蒜、嘉定大蒜等。 大蒜百合科、葱属植物,四川重要的蔬菜品种。基地栽培以收蒜苗为主,粮区栽培以采蒜薹、蒜头居多。主要分布在成都市郊县。品种有二季早、温江二水早等。9月播种,次年3月~4月收蒜薹,5月收蒜头。若以收蒜苗为目的,则7月~11月均可播种,陆续采收。1994年全省大蒜面积约45万亩、蒜苗18万亩,产量57万吨。蒜薹为创汇品种之一。 大蒜别名蒜头、葫。一年生栽培植物。鳞茎球状至扁球状,茎高30—50厘米。叶宽条形条状披针形。花常为淡红色。花期5月。全疆普遍栽培,全株皆可食用,药用鳞茎。具有解毒、杀虫、止痢的功能。主治肠炎、痢疾、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杀虫植物,对害虫均有杀死作用。 大蒜 ☚ 葫 胡荽 ☛ 大蒜 大蒜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多年生的草本蔬菜植物,常作为一年生或二年生栽培。叶淡绿色,窄长而扁,表面有层蜡粉。地下的“蒜头”,又叫鳞茎,成熟时,由灰白色的数层干燥外皮裹,里面有数个“蒜瓣”(又叫小鳞茎)。蒜头外皮的颜色不同,可分为紫皮蒜和白皮蒜两类。按蒜瓣的大小不同,又可分为大瓣蒜和小瓣蒜两类。大蒜既可作为蔬菜用,也可作为药用,有消炎、杀菌、驱虫的功效。近年,国内外一致公认大蒜具有防止癌症的特效。老年人常适量食用大蒜能达到防癌健脑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的作用。由于对胃有刺激性作用,凡患有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老年人应少食,不可过量。 ☚ 姜 胡椒 ☛
大蒜 大蒜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蒜的鳞茎。具有抗痨、止痢、降血压的作用,现代研究:本品含有一种植物杀菌素—“大蒜素”,有较强烈的杀菌能力,为一种主要的植物抗菌素。以大蒜、生姜各15克煎水加红糖服治感冒;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可用大蒜泥白糖水冲服治疗,也可用生大蒜头嚼食,每次3~5瓣,日服4次,腹泻止后须继续食2~3天。阿米巴痢可用紫皮大蒜一头,每日分三次生食,同时用大蒜浸出液100毫升,作保留灌肠,每日一次,六日为一疗程,治愈率达88%,并继续服大蒜1~2月,以巩固疗效(《中药大字典》)。治疗肺结核取紫皮蒜30克,去皮于沸水中煮一分钟捞出,再取粳米一两,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内,另用白芨粉3克和入粥内同食,每日二次,早晚餐后服用,3个月为一疗程,对渗出性为主之病灶和早期空洞疗效较好(《中草药通讯》1970.3)。药理研究报道:本品还有降压降脂的功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慎用。 ☚ 海带 香蕉 ☛ 大蒜dà suàn《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葫(110)。药名。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 【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性味】辛,温。 ❶《别录》:“味辛,温,有毒。” ❷《医林纂要》:“辛甘,热。” ❸《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❶《别录》:“散痈肿𧏾疮,除风邪,杀毒气。” ❷《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❸《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❹《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❺《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瘟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❻《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❼《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道,泄精,解水毒。” ❽《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成分】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其中大蒜辣素(Allicin)约为0.5%~2%,性质不稳定。还含有大蒜制霉素(Allistatin)和大蒜配糖体(Glucominol)、大蒜新素、甲基烯丙基化三硫(MATS)、水解酶、聚果糖苷酶、反果糖苷酶、转化酶、过氧化酶等。此外,还有各种低聚肽类,微量元素硒、锗、十七种氨基酸、蛋白质、糖类、苷类、脂肪、磷脂、无机盐、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C、B、A等。 【药理】 ❶抗微生物:大蒜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可杀灭流感病毒、疱疹单病毒,对巨细胞病毒亦有抑制作用。对恙虫热立克次氏体、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也有明显杀灭作用。 ❷阻断亚硝胺的合成:以大蒜匀浆灌胃能明显抑制从胃液中分离出的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和亚硝酸盐的产生。 ❸抗肿瘤:大蒜浸出液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效果,大蒜粗提物对大鼠腹水瘤的癌细胞具有抗有丝分裂作用。饲以新鲜大蒜的雌小鼠,可完全抑制乳腺癌之发生。腹腔或瘤体内注射,对动物多种实体瘤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大蒜匀浆和大蒜新素均有良好的抗胃癌细胞作用。大蒜油局部外涂对苯并芘及二甲基苯蒽诱发的小鼠皮肤癌有保护作用。 ❹抗血小板聚集:大蒜油中的二烯丙基一硫化物、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ATS)、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均有抗ADP诱导兔血浆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中MATS作用最强,DATS作用次之。 ❺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大蒜在降低高胆固醇饲料引起的大鼠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升高的同时,并降低肝脏及脂肪组织重量,肝总脂、肝总胆固醇和游离胆固醇含量也均有降低。 ❻其他:有抗肝毒,抗氧化,降血糖及提高巨嗜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❼毒性:大蒜毒性甚低,大蒜油小鼠静注的LD50为50~78 mg/kg,大蒜新素为70 mg/kg,口服为600 mg/kg。成人每日服大蒜汁50~60 ml,连服4天未见任何毒性。但本品局部刺激性较强,肾脏病人慎用。 大蒜dàsuàn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百合科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 的鳞茎。各地均产。辛, 温。入脾、胃、肺经。解毒, 健胃, 杀虫。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治肺结核、百日咳、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蛲虫及钩虫病。捣烂敷足心, 止鼻衄,咯血。内服: 6 ~ 15 克, 生食或煨食。本品含挥发油、蒜氨酸、大蒜新素、微量的碘等。大蒜新素对热稳定,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等真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不溶于血, 全身毒性较低,静脉滴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蒜氨酸被蒜中存有的蒜酶分解后可产生蒜素而呈现抗菌或杀菌作用。大蒜的挥发性物质、大蒜汁或大蒜浸出液同样有效。局部应用有刺激性。 
大蒜 大蒜 大蒜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所引进的作物之一,后在各地普遍栽培。晋张华《博物志》: “张骞使西域,得大蒜。” ☚ 胡桃 胡葱 ☛ 大蒜 大蒜大蒜,又名葫、胡蒜、独头蒜。始载于《本草经集注》。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产。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能解毒杀虫,行滞健胃,消肿。主治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病、百日咳、痢疾、泄泻、阑尾炎、痈疽肿毒、蛲虫、钩虫、脘腹冷痛,水气肿满等证。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本品生食或切片口含,既能治疗又有预防作用。用治肺结核病,生大蒜每日饭后嚼服三、二瓣; 百日咳,生蒜捣烂,凉开水浸12小时,取液加白糖调服;痢疾、泄泻,本品生食或用浸出液灌肠,均有一定疗效。治疗阑尾炎与深部脓肿,生大蒜合芒硝,捣成蒜泥摊于纱布上,贴敷疼痛局部约2小时去除,随以醋调大黄粉糊涂敷。有患鼻衄出血不止,用生蒜泥摊贴两足心后衄止,取其引热下行。痈疽肿毒,用生蒜瓣切片艾灸局部 (留头),有散肿消痈之妙。用于蛲虫、钩虫病,除与槟榔、鹤虱、苦楝皮等配用煎服外,治蛲虫还可捣成蒜泥外用,于临睡前,将蒜泥加少许菜油调涂患者肛门四周。于下田劳动前,将蒜泥涂抹四肢,有预防钩虫感染作用。本品醋浸常食,能健脾温胃而治脘腹冷痛和饮食不消。大蒜与黑鱼同煮食或以蒜泥敷脐,能使水湿下走而治水气肿满及臌胀。此外,大蒜又是日常食用的佳品、如《本草纲目》引王祯语“调鼎俎,代醯酱,携之旅途,则炎风瘴雨不能加,食腊毒不能害, 夏月食之解暑气, 北方食肉、 面、 尤不可无,乃《食经》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然而味辛走散,性温助火,诸凡阴虚火旺,体虚病后,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均不宜服。煎服,9~15g。入药以紫皮者良。 实验研究: 大蒜鳞茎含挥发油约0.25%,其中主成分为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和二烯丙基硫醚。还有二甲基三硫化物、二甲基二硫化物、二甲基硫醚等。 从新鲜鳞茎分离出蒜氨酸、甲基蒜氨酸、环蒜氨酸和其他砜类化合物,还有多种胡蒜素和多种酸性硫肽。 蒜氨酸无抗菌活性,但受蒜酶分解产生抗菌活性的大蒜辣素,大蒜辣素不稳定,放置后能产生大蒜新素及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 大蒜的挥发性物质、大蒜汁、浸出液及大蒜辣素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及白喉、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血清能显著减少其对结核菌的作用。在试管内,大蒜制剂对多种致病真菌包括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狗小芽孢菌、白色念珠菌和隐球菌也有抑菌作用。大蒜油的制菌力大致与二性霉素乙相当,但毒性远比二性霉素乙低。水浸液对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及流感病毒(PR8株)也能抑制。大蒜制剂的抗菌与抗真菌作用可能是由于使巯基失活而抑制了与微生物生长繁殖有关的含巯基的酶的缘故。大蒜制剂在体外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用于阿米巴痢疾患者也有显著疗效,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腹腔注射大蒜水浸液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效果。饲以新鲜大蒜之C3H/He雌小鼠,可完全抑制乳腺瘤之发生。粗提物对大鼠腹水肉瘤的癌细胞具有“抗有丝分裂”的作用。大蒜制剂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可使动物尿中17-酮类甾醇排出增加,这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相似。大蒜辣素可使高胆固醇血症病人血胆固醇降低。使正常人和心肌梗塞患者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提高。大蒜油中所含硫化物可阻止血栓烷的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因此,大蒜对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可能有一定价值。口服大蒜能刺激胃液分泌,并能促进肠蠕动,故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口服大蒜制剂可以改善慢性铅中毒的症状,其效果可能是由于其中含大量的硫化物。大蒜口服易吸收,体内不易蓄积。局部应用有刺激性。 ☚ 紫萁 外用药 ☛
大蒜 大蒜蒙古名莎日莫斯克、高格札、查干莎日莫斯克。为百合科植物蒜(Allium sativum L.)的干燥鳞茎。春、夏季采收,扎把,悬挂通风处,阴干。 本品味辛,性温、锐、腻、重。有抑赫依,平喘,杀虫,解毒,祛黄水,调胃火,开胃,破痞,祛痰之功效。用于 ❶赫依之融冻际和热症之余热被赫依煽动而表现热症假象、空虚热等:配制六味蒜炭散,或与苦参、甘草等配伍用骨汤送服。 ❷主脉赫依,心赫依病:配制二十味沉香散、大蒜油制剂、二十五味肉豆蔻散用。 ❸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与香附(制)、甘草、白葡萄干等配用。 ❹阴道滴虫、肛门虫、牙虫、皮肤寄生虫等虫病: 配制大蒜油制剂、八味信筒子散等用。 ❺赫依性痞,煮于牛乳中制成大蒜二味汤服用。 ❻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配制六味小茴香散用。 ☚ 降香 小茴香 ☛
大蒜 大蒜果合甲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干燥鳞茎。7—8月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味辛,性温。功能解毒,杀虫,开胃。主要用于隆病,食欲不振,虫病,中毒症,麻风,皮肤病。大蒜加牛奶煎汤服,主治隆病。大蒜炭与藏紫菀、马蔺子、亚大黄等配伍,制成六味大蒜炭丸,主治隆病引起的发烧,口干,耳鸣,神志紊乱。 ☚ 蚓果芥 蓝色韭 ☛
大蒜 大蒜大蒜,维吾尔药物名萨木萨克,别名索木、斯尔、来合三。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国内外各地均有栽培。 本品性三级干热,味辛。功能生干生热,防腐除脓,清创愈伤,散气除胀,双补肠胃,止泻止痢,消炎止咳,强筋止痛,燥湿壮阳,杀虫生发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皮肤脓疮,疮伤不愈,腹胀腹痛,肠胃虚弱,痢疾腹泻,肺炎,哮喘,短咳,肺结核,百日咳,瘫痪,面瘫,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腰痛,阳痿,各种虫病,毛发脱落等。 ❶除虱子及预防虱子再生,取适量大蒜与买提布合 福地乃 节白力汤同服。 ❷治皮肤白斑,除眼中斑点,脱发,皮肤癣症并使脓疮开口流脓,取适量大蒜研成糊敷于局部。 ❸清除多余胆液质,治坐骨神经痛,取适量大蒜研成糊状与一定液体调配灌肠。 ❹止牙痛,取大蒜适量,炒后食用或煎成汤剂内服,如配适量乳香同用疗效更佳。 ❺治腹水,取大蒜、橄榄油、胡萝卜适量,煎汤服用。 ❻利尿通经,取适量大蒜煎成洗剂,浸洗下身。 ❼化痰、软便、驱肠道之虫,取大蒜6.8g研成糊状,与适量蜂蜜食用。 ❽治黏液质(湿寒)性阳痿,取适量大蒜食用。 ❾解毒虫之毒,治疯狗咬伤,取适量大蒜与酒同服。 ❿治慢性咳嗽,寒性胸肺疾病,取大蒜适量食用。(11)清理咽喉,每日早饭取适量大蒜与适量蜂蜜同食。(12)治斑脱,取大蒜适量研成糊状,与蜂蜜或苦楝子油,调成软膏外用。(13)治无发热性肠绞痛、肠梗阻、坐骨神经痛,取适量大蒜食用。(14)乌发,取适量大蒜长期食用。(15)解毒,取适量大蒜与适量无花果、芸香和核桃仁同服。(16)固牙,取适量大蒜与孜然和松叶煎成汤剂内服。(17)治阳痿,取适量大蒜与适量羊奶煎煮,以牛油炒,研末,与适量蜂蜜调成甜食食用。(18)除虱子,取适量大蒜与适量山薄荷,煎成汤剂内服。(19)治寒性牙痛,大蒜汤剂加适量松木和乳香漱口。(20)治疮疔、牛皮癣、白斑、瘙痒等各种皮肤疾病,取适量大蒜研成糊状与蜂蜜调配外用。(21)治头癣,取适量大蒜油炒食用或研成糊状外敷或大蒜油外用。 内服2—4g,外用适量。本品多食可对干热性疾病有害,矫正药为酸味食物或芫荽、堇菜和诃子等。本品各地均有生产,一般不需代用,一旦缺货可代用山蒜。本品可入蜜膏、汤剂、油剂、糊剂等制剂。 ☚ 黄芥子 荨麻子 ☛ 大蒜garl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