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錢票”、“錢鈔”。清代紙幣。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一月頒錢鈔章程,十二月印發。行用之初即難於流通,清廷屢製補救辦法,最終於同治初年公私停用。以制錢爲單位,初印時面額有五百、一千、一千五百、二千文數等,後又印五千、十千、五十千、百千文大額鈔。以厚白皮紙,藍色墨印刷。較“順治鈔貫”略小,依其面額而有别。五十千文者長二百七十七毫米,寬一四五毫米。形制倣自“大明通行寳鈔”,頂端爲漢文“大清寳鈔”幣名,以下及左、右兩邊爲龍紋,下邊爲波浪紋。龍紋内并列“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八字。中間三分:正中印“準足制錢若干文”,右爲某字第某號,左爲咸豐某年製。錢數上鈐“大清寳鈔”滿漢文合璧印記。下端鐫小字九行,文曰:“此鈔即代制錢行,并準按成納地丁錢糧一切税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二千文换官銀票一兩。”各面值鈔幣均有傳世或發現,五百文者常見,五十千者珍罕。亦有銅鈔版存世。《清續文獻通考·錢幣考二》:“〔咸豐三年〕十二月壬申始鑄錢鈔……頒發中外,與現行銀票相輔而行。”參見本類“户部官票”,參閱《清史稿·食貨志五》。

大清寳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