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波 大波长篇小说。李劼人著。共三部。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作品主要写辛亥革命的“大波”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第一部从保路同志会的兴起,写到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数万民众赴总督衙门请愿时遭到血腥镇压。第二部写同盟会联络哥老会组织同志军、学生军,与清军展开武装斗争。这时武昌起义消息传来,衙门里一片慌乱,幕僚政客纷纷避难。第三部从督办大臣端方奉旨率领湖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写到同盟会发动新军倒戈,使端方遭到应有的惩罚。作品刻画了官绅黄澜生、投机分子吴凤梧、革命党人汪子宜以及总督赵尔丰等众多人物形象,广阔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重大政治事件,既具有历史的时代特点,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波》与《死水微澜》《暴风雨前》两部长篇相续,展现了我国近代史的画卷,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 烟苗季 第三代 ☛ 大波 大波上中下册长篇小说。李劼人著。上册写于1936年,1937年1月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0年11月3版;中册写于1936年,1937年4月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0年11月3版;下册写于1937年,1937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40年11月再版。 ☚ 小魏的江山 儿童节 ☛ 大波现代长篇小说。李劼人著。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作品承接《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集中笔墨描绘了1911年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四川保路风潮:这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拒不发还四川省民间筹集的筑路股银,激起上下各阶层人士的愤慨。立宪派成立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斗争口号,要求四川总督向清政府奏请还路于民,弹劾盛宣怀。赵尔丰拒绝群众的要求,悍然诱捕了保路同志会的9名领袖,制造了制台府门前的流血事件,进一步激起了四川人民广泛而强烈的反抗。各地相继罢市、罢课、抗粮、抗捐,成立保路同志会,组建同志军。保路斗争如轩然大波遍地掀起。清政府迫于压力,一方面革去盛宣怀邮传大臣职务,另一方面委派岑春煊接替赵尔丰任四川总督。就在这时,震撼全国的武昌起义爆发。岑春煊溜回上海。满清大员端方率领新军由重庆启程,去成都接替赵尔丰总督职务,在资州被哗变起义的新军杀死。 与此同时,成都城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政治较量一变而成为武装对抗。各地同志军开赴省城,建立都军府,并处死赵尔丰,使这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对这一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完整描绘,色彩鲜明地构成了一幅封建统治风雨飘摇面临崩溃的历史画卷,充分反映出中国历史转捩时期特有的社会复杂面貌。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波澜起伏,笔力强健,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相当成功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代的作品”。是一部“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1958年以后,作者对这部未完成的作品继续补写。全书分为4部34章,达94万2千字。到1962年,第4部写了12万字后,因作者病逝而中辍。 大波(1次) 大波涛。凌~而流风兮《章·悲》 大波dà bō大波涛。《悲回风》:“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王逸注:“意欲随水而自退也。”洪兴祖补注:“言乘风波而流行也。” 波涛 波涛涛(涛波;涛浪;洪涛;鹭涛;浪涛;雪涛) 澜(澜波;横澜;洪澜;波澜) 涝 大波 大浪 长浪 积浪 凌波 洪波 湟波 皇波 浩波 修波 隆波 云雷 ☚ 漩涡 汹涌的波涛 ☛ 大波 《大波》长篇历史小说。李劼人著。初作于20世纪30年代,曾由中华书局出版; 1956年作者开始重写。它以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保路运动为中心,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地方风习,多方向地反映了整个运动的发展面貌。全书共分四部:第一部反映保路同志会成立的动人情景和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对运动的血腥镇压;第二部描写各地同志军蓬勃展开的武装斗争和反动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阴谋手段;第三、四部表现反动政权迅速崩溃的必然性,大汉军政府和蜀军政府成立的复杂过程,以及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各种社会力量矛盾冲突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但第四部只写出四章五节,因作者不幸逝世,全书未完。作家出版社1958~1963年出版了重写本。 ☚ 野火春风斗古城 青春之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