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明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明宫

大明宫

唐代长安的一宫殿群。公元634年李世民始建,位于龙首原上(今陕西西安东北郊)。

☚ 武弁   昭阳宫 ☛

大明宫

宋词典故·大明宫

【出典】 《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关内道·京师》:“皇城在西北隅,谓之西内。……东内曰大明宫,在西内之东北,高宗龙朔二年置。正门曰丹凤,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后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弘文史二馆。高宗以后,天子常居东内,别殿、亭、观三十余所。”

【释义】 大明宫为唐都中枢机关所在之宫,高宗以后,皇帝常居于此。后世诗词常用以泛指朝廷。

【例句】 应怀得隽大明宫,无事老冯公。(晁补之《一丛花·再呈十二叔》567)这里以大明宫喻指朝廷。

大明宫

在唐代长安宫城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又称东内。本太极宫后苑东南面之射殿,地在龙首山上。自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开始营建,初名永安,九年改名大明宫。高宗即位后,恶太极宫潮湿,遂移大明宫居住。龙朔二年(662)更名为蓬莱宫。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又恢复了大明宫之称。由此,大明宫成了终唐一代的皇宫。唐代诗人杜甫《早朝大明宫》,即指此。

大明宫dà míng gōng

后宫的宫殿之一: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抬来。(十三·276)按,唐代长安有大明宫。杜甫诗《野人送樱桃》有“忆昔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句。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殿堂部 > 專殿 > 大明宫
大明宫  dàmínggōng

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東。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建永安宫,乃唐太宗爲其父李淵所建之夏宫,九年(公元635年)改稱今名。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增建,改名蓬萊。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復稱大明。正殿爲含元殿,其北爲宣政殿,左右爲中書、門下兩省及弘文、史兩館。另有别殿、亭、觀三十餘所。自高宗以後,皇帝常居於此,國家大典,皇帝朝見百官亦多在此舉行。唐末爲朱温所壞,又經韓建縮小長安城時拆毁,已成廢墟,今僅存其遺跡。唐·賈至《早朝大明宫呈兩省僚友》詩:“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參閲宋·王溥《唐會要·大明宫》、《舊唐書·地理志一》。

大明宫

中国古建筑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北龙首原上。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龙朔七年(662)扩建。大明宫地势较高,占地面积为3.3km2,为明清故宫的4.5倍。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墙长1674 m,北墙长1135 m,西墙长2256 m。城墙底宽约10 m,城基宽约13 m,深1 m。宫城北面设夹城,分别在东、西、北3面城墙之中。其中东、西两面夹城距宫城约55 m,北面夹城距宫城160 m。大明宫为典型的“前朝后寝”式布局。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大明宫前设5门,丹凤门为正门。外朝沿南北轴线设3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紫宸殿为常朝。含元殿高于地面约10 m,殿基东西向76 m,南北向42 m,殿宽13间,每间面阔5 m,进深4间,殿前设70余m的坡道(又名龙尾道),坡道共7折。坡道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上铺设莲花砖,两侧为青石勾阑。含元殿两侧阙楼,用曲尺形廊庑同殿身相连。此外,外朝部分还建有中书省、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建筑。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建蓬莱山,池周设曲廊,周围设殿宇、寝殿,是帝王王妃起居游憩区。内廷区亭台楼阁多达三四十处。其中麟德殿为赐宴、奉事、朝觐的重要场所,距宫城西墙约90 m,面积约5000 m2,面阔11间,进深17间。麟德殿分前、中、后3部分,殿周设回廊,殿两侧设楼亭廊庑,体形复杂,为典型的唐代大型建筑群,成为后世宫殿的典范。

大明宫

大明宫

唐京长安三大宫殿群中规模较大的一处。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中。在今西安火车站北1公里多的龙首原上。贞观八年(634)始建,名永安宫,系李世民为其父李渊所修夏宫。工程未完李渊死去,遂于贞观九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 )重建,翌年迁该宫听政,改名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又改名含元殿,神龙元年(705)复改为大明宫。南北2.5、东西1.5公里,辟33门。正门丹凤门,正殿含元殿,其北有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以及弘文、史二馆。太液池西高地上有高宗麟德年间所建麟德殿。此外还有别殿、亭、观30余所。此宫唐末朱温破坏,韩建缩建长安城时拆毁。1957—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范围、形制、城门位置及主要宫殿分布大都勘测清楚,出版《唐长安大明宫》一书。

☚ 两仪殿   含元殿 ☛
大明宫

大明宫

唐京长安三大宫殿群中规模较大的一处。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中。在今西安火车站北1公里多的龙首原上。贞观八年(634)始建,名永安宫,系李世民为其父李渊所修夏宫。工程未完李渊死去,遂于贞观九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662 )重建,翌年迁该宫听政,改名蓬莱宫。咸亨元年(670)又改名含元殿,神龙元年(705)复改为大明宫。南北2.5、东西1.5公里,辟33门。正门丹凤门,正殿含元殿,其北有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以及弘文、史二馆。太液池西高地上有高宗麟德年间所建麟德殿。此外还有别殿、亭、观30余所。此宫唐末朱温破坏,韩建缩建长安城时拆毁。1957—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范围、形制、城门位置及主要宫殿分布大都勘测清楚,出版《唐长安大明宫》一书。

☚ 两仪殿   含元殿 ☛
大明宫

大明宫

位于唐禁苑东南之龙首原高地上,又称“东内”,以其相对于长安宫城之“西内”(太极殿) 而言。唐太宗先在其地建永安宫,后改名大明宫。唐高宗时改名蓬莱宫,中宗时复名大明宫。宫的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苑林区。苑林区地势陡然下降,中央为大池太液池,池的遗址面积约一点六公顷,池中蓬莱山耸立,山顶建亭。山上遍种花木,尤以桃花最盛。沿太液池岸边建回廊共四百余间,池西为麟德殿,池北为三清殿、玄武殿。此外还有殿宇若干。见 《雍录》。

☚ 鱼藻宫   兴庆宫 ☛
大明宫

大明宫

唐朝长安城中的皇宫。大明宫因处太极宫之东,故又称“东内”。位于长安城东北部 (今陕西西安市以北约3里的龙首原上)。贞观八年(634),为太上皇李渊避暑而建,初名 “永安宫”。贞观九年改名 “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以助役” ( 《类编长安志》卷之2)。龙朔二年(662),又更名为 “蓬莱宫”。其名称大约缘起于“如山之寿,则曰蓬莱; 如日之升,则曰大明。”咸亨元年 (705) 称含元宫。长安元年 (701),武则天又恢复了大明宫的名称。龙朔二年,高宗李治患风痹病,深觉太极宫潮湿,决定将皇宫迁往大明宫。司稼少卿梁孝仁负责扩建工程,征收关中等地15州钱物,扣发上千京城官吏的薪俸,集资用于施工,龙朔三年工程竣工。同年,高宗把皇宫由太极宫迁往大明宫,至此大明宫成为终唐一代的皇宫。大明宫有11座城门,其中南门有5座,从东向西依次是延政门、望仙门、丹凤门、建福门和兴安门。丹凤门是大明宫正门,规模也最大。北面从东向西是银汉门、玄武门和青霄门。居中的玄武门是大明宫的一处军事重地,曾被称为 “神武制胜楼”。大明宫以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和玄武门等南北建筑群为中轴。轴线两侧还有各式宫殿、院馆、楼台等建筑30余处。含元殿是正殿,在此举行重大的朝会仪式。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其东侧有宏文馆和史馆。位于大明宫西部的麟德殿是座多功能建筑群体,它规模巨大、气魄宏伟、风格奢华。大明宫北部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分东、西两池,修建有蓬莱山、太液亭。唐穆宗曾让侍讲韦处厚等人在此讲授《毛诗》、《尚书》。唐朝诗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云: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德宗时,泾原军叛乱,拥戴朱泚在大明宫称帝。僖宗时,黄巢农民起义军也在大明宫内建国改元。此后,大明宫在历代的纷争战火中不断遭到毁坏。经考古调查,大明宫的形制南部为长方形,北部为不规则正方形,这种形制布局是由于地势所限。其南北长2256米,东西宽北端1135米,中部是1355米,南部是1674米,周长7628米。目前已发掘了四座宫门及含元麟德两处殿址。

☚ 掖庭宫   含元殿 ☛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