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政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政殿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初称“大衙门”。天聪十年(1635)定宫殿名时称笃恭殿,后改此名。此殿位于沈阳故宫东路建筑的最北端,建在约1.5米高的须弥座式台阶上。殿顶为八角重檐攒尖式,上铺黄琉璃瓦加饰缘瓦边。顶瓦上置相轮、火焰珠,八条垂脊上的鞑人,殿内降龙藻井、梵文天花等融合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而此殿的门、窗,均为隔扇式,并用 “高丽纸”糊在门、窗棂外,则为典型的东北地方特色。是殿为故宫大殿,清初凡皇帝登基、颁诏、命将出师等重大典礼俱在此举行。入关后清帝东巡盛京时亦至此举行庆典活动。 大政殿 大政殿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创建于后金天命十年 (1625),初称“大衙门”。天聪十年 (1635)定名为笃恭殿,后改称此名。位于东路建筑最北端,建在约1. 5米高的 “须弥座”上,殿顶为八角重檐攒尖式,满铺黄琉璃加绿剪边,顶瓦上的相轮、火焰珠、八条垂脊上的鞑人、殿内降龙藻井、梵文天花、殿出八角等则融合了汉蒙藏满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清初,凡皇帝登极、颁诏、命将出师等重大典礼俱在此举行。 大政殿 大政殿原名 “大殿”。位于沈阳故宫东路。为东路主体建筑,两翼辅以方亭十座,组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创建于努尔哈赤迁都于沈阳之初,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改今名。形制为一座八角重檐攒尖式大木架结构的亭式建筑殿宇。殿顶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十六道五彩琉璃脊,亭顶饰有宝瓶火焰珠,在八条彩脊上各镶有蒙古力士一人牵着铁链面朝殿顶,意为“八方归一”。殿身八面有红漆木隔门组成,为“斧头眼”式雕饰,周围绕以青石雕栏,下为须弥座式台基。正门前雕双金龙蟠柱,造型极为生动。殿内为砌上明造,有极精致的斗栱、藻井、天花。天花板上绘有喇嘛教的“梵文”和圆寿、喜字等,中间为降龙藻井。大殿前是一块南北长一百九十五米,东西宽八十米的空地,正中辟为甬道,东西排列十座方亭,通称“十王亭”。自北而南,东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靠近殿前的东西二亭是左翼王和右翼王议政之处,其余两边的八亭是当时八旗首领办事的地方。这种出自八旗制度的建筑布局,是沈阳故宫的特色,也是早期八旗兵制在宫殿建筑中惟一的历史古迹。清仁宗诗曰:“大政据当时,十亭两翼张,八旗皆世胄,一室汇宗潢”。正是极好的写照。 沈阳故宫大政殿 ☚ 沈阳故宫 凤凰楼 ☛ 大政殿 大政殿清盛京皇宫中的主要宫殿。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大约与汗宫同时建成。皇太极即位后续建皇宫,在已建成的大政殿等建筑以西继续扩建,遂形成将大政殿等撇于皇宫大内以外的格局。据《清实录》、《满文老档》等文献记载,大政殿也称笃恭殿、大衙门、大殿。这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式殿宇,建筑在1.5米高、雕刻精致束腰的须弥座台基上,绕以荷叶净瓶石栏杆。台基上立朱红圆柱,各间为“斧头眼”隔扇门,前面两柱有金龙盘绕。殿内正中置宝座、屏风,屋顶正中为降龙藻进,彩绘梵文和福、寿、垚字天花。大殿屋顶黄琉璃瓦镶绿剪边,中间为相轮宝珠和八个力士,并系有八条铁链,联络八条彩脊,象征着八方归一。大政殿前列置十五亭 (也称八旗亭),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为突出的两座亭子是左、右翼王亭,其后东侧依次是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 西侧依次是正黄旗亭、正红旗亭; 西侧依次是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的东路一组院落,体现了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的关系,也是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此殿是努尔哈赤时的重要宫殿,在这里举行皇帝继位、颁布重大政令、迎接凯旋将士、举行国宴等仪式。天聪元年 (1627) 元旦,皇太极新君即位受朝贺之仪就在此举行。顺治元年 (1644),六岁的福临入嗣大统,乘辇至大政殿登基即皇帝位。清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多次东巡盛京,并在大政殿举行隆重庆典。今殿内高悬之金漆巨匾“泰交景运”,就是乾隆帝东巡盛京时所题。 ☚ 盛京皇宫 大清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