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戴礼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戴礼记

 [原文] (节选)
 

主 言


 孔子曰:“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是故明主之守也,必折冲乎千里之外; 其征也,衽席之上还师。……”
 孔子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选天下之至良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拱而俟,然后可以征。明主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彼废道而不行,然后诛其君,致其征,吊其民而不夺其财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犹时雨也,至则民说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衽席之上乎还师。”

 

文王官人


 ……九曰取猛毅而度断者:此之谓九用也。……猛毅而度断者,使是治军事为边境。

 

用 兵


 公曰:“用兵者,其由不祥乎?”
 子曰:“胡为其不祥也。圣人之用兵也,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及后世贪者之用兵也,以刈百姓、危国家也。”
 公曰:“古之戎兵,何世安起?”
 子曰:“伤害之生久矣,与民皆生。”
 公曰:“蚩尤作兵与?”
 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惛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虿挟螯而生,见害而校,以卫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乱人兴之丧厥身。”

 

朝 事


 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也。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是故诸侯附于德、服于义则天下太平。古者,天子为诸侯不行礼义,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义,故使射人以射礼选其德行,职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国,选其能功。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尚有不附于德、不服于义者,则使掌交说之,故诸侯莫不附于德、服于义者。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政之法也。

 [鉴赏]
 《大戴礼记》,又称《大戴礼》、《大戴记》。相传是西汉戴德编纂。戴德,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任统都王(刘嚣)太傅。与侄儿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曾立为博士。因是《礼记》编者戴圣的叔父,所以后人尊称“大戴”。原书85篇,今本残缺,现存39篇,大抵是战国时代的著作,也有秦汉间人的补缀。性质和《礼记》相近,主要记录了先秦时代的古礼和儒家学者关于礼仪的论述。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的资料汇编。
 《大戴礼记》同其它经典著作一样,存在着许多儒家治军思想。本书选录了从《主言》、《文王官人》、《用兵》、《朝事》4篇中的用兵言论,可以清楚地看出《大戴礼记》所体现的军事思想。
 一、强调经国治军要“内修七教,外行三至”
 《主言》篇指出:“吾语女,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虽有国焉,不教不服,不可以取千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地治之,不可以霸主。是故昔者明主内修七教,外行三至。”这里说的“七教三至”也就是国君经国治军的七项内容和三项原则。即“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做到了这些,就可以守必固,战必胜。其它还有要求统治者具备至仁、至智、至明,认为这是进行征伐的基础。并从而指出明主的征伐,应该遵循“诛其君,吊其民,而不夺其财”的基本方针。这些,都是儒家关于征战的传统观点,但在论述中又有所充实和发展。
 二、提出了选用军事人才的标准
 军事指挥人才的重要,已为历次战争所证实。聪明的军事指挥员,可以依据战争这个大舞台,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气势宏大的活剧来。《文王官人》篇指出了选用军事人才的一条标准:“猛毅而度断者,使是治军事为边境。”刚猛果决,而又能依照法度办事的人,就派他去治理军事和整顿边防。这句话,显然是对春秋战国时代战争用人经验的高度概括总结,是完全可取的。
 三、论证了“用兵”的原由和性质
 《用兵》篇以鲁哀公和孔子问答的形式,回答了“用兵”的一些问题。首先阐明了兵本身没有“祥”或“不祥”的问题。圣人用兵来禁残止暴,是好事;恶人用兵来杀人危国,是坏事。所以,抽象地说兵是“不祥”之物,是不对的,其次说明“兵器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有了人类就有了兵器。兵器的使用,是人性决定的:人有喜有怒,怒则争,争则用兵(正如蜂虿的毒针与生俱来一样)。文章的作者把制兵和用兵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点是可取的。最后提倡从积极的方面用兵,同时又对滥用兵戎的现象提出警告:“圣人利用而弭之,乱人兴之丧厥身。”圣人利用兵械可以平息争斗,而乱人兴起兵争只会丧失生命。
 四、反映了力求用“礼”来制约“兵”的愿望
 儒家学者主张“礼”治的观念,在治军上也有体现。《朝事》篇说:“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也。”就是说天子用“敬让”来教育熏陶诸侯,诸侯用“教让”来约束端正自己,就可以上下不相陵,彼此不相侵。《朝事》篇还提出:“故使射人以射礼选其德行,职方氏、大行人以其治国,选其能功。诸侯之得失治乱定,然后明九命之赏以劝之,明九伐之法以震威之。”就是说,天子可以派射人通过射礼来考察诸侯德行高下,并用九种赏赐的办法来激励他们,用九种惩罚的办法来震慑他们。这些都是以“礼”的办法达到“兵不用而诸侯自为之”的目的。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經書 > 大戴禮記
大戴禮記  dàdàilǐjì

儒家必修教材之一。自西漢即同《小戴禮記》並行,至唐其地位始降。今有多種版本傳世。詳本類“小戴禮記”。

大戴礼记

文集。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儒家经翼之作。十三卷。西汉戴德编。德字延君,梁(今属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创始者。其书本为秦汉之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之有关资料,初无定本,戴德编辑成书。原书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所收资料皆产生于公元前,不少属于春秋战国时作品,为研究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之重要资料。其中《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 《诸侯衅庙》、 《投壶》、《公冠》之于古礼,有关孔子、曾子较多篇章之于儒学,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北周卢辨注较通行,有《四部丛刊》本(影印明袁褧翻宋韩元吉刊本),《汉魏丛书》本,《雅雨堂丛书》本, 民国二年(1913)《畿铺丛书》本。

大戴礼记

十三卷。汉戴德(生卒年不详)编。德字延君,西汉梁治 (今河南商丘) 人。曾任信郡王(刘嚣)太傅。与其兄戴圣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曾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 《礼》”,为当时今文礼学“大戴学”之开创者。是书原为秦汉以前儒家研治《礼》学所辑资料,始无定本,后在传习中经戴德之手编定一次,故附会为“大戴”之作,称为《大戴礼记》,或 《大戴记》、《大戴礼》。《隋书 ·经籍志》著录为十三卷;《崇文总目》记为十卷,三十五篇,又一本三十三篇;《中兴书目》记所存仅四十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指出其篇目自三十九篇始,无四十三篇,四十四篇,四十五篇,六十一篇,有两七十四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又说有两七十八篇。郑康成 《六艺论》曰:《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其四十七篇亡,存三十八篇,《夏小正》一篇多别行,可见当时篇目分合不尽统一。今存本仅为三十九篇,所收篇目皆为公元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是书正文与注释多有伪舛,几不可读,然于上古儒家研究所必资。有明袁絅翻刻韩本,日本有正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戴德编定,为与戴圣所编区分,故以大小别之。原85篇,现存39篇。简称《大戴礼》或《大戴记》。北周卢辩注。其采编范围同《小戴礼记》类似,基本内容相仿,是研究先秦至两汉典制礼仪、事物名称、生活礼俗之源流变迁的重要资料。

☚ 小戴礼记   周礼 ☛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

即“大戴记”。亦称“大戴礼”。

☚ 大戴记   大德不官 ☛

《大戴礼记》da dai li ji

Record of Ritual of Dai the Elder→Unknow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