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日的活动与禁忌
大年初一的习俗活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但安徽也有自己的特色。
开门 新年伊始,“开门”便为春节的第一件事,所以民间颇为讲究。首先开门要早。皖南的旌德,在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开门,燃放爆竹。皖中的巢湖市在初一早晨,家家都争先开大门,意思是谁家新年开门早,谁家就大吉大利,最先得到财气。铜陵、青阳、肥东称开门为“开财门”,巢湖称开门为“开财户”。其次,开门要放“开门炮”。涡阳人清晨起床后,燃放“二踢脚”,谓开炮。东至人自夜半子时起,用除夕保存的火种鸣放鞭炮,曰“开门炮”。
出行 “出行”之俗因地不同,意义亦不同。一为开门。皖南的石台县居民初一早晨选择时辰开门,燃放鞭炮,谓之“出行”。一为出门行动。皖南的休宁,初一早上先查看历书看看何方大吉,然后决定第一次出门的方向,俗称“出行”。一为迎神敬神。黟县,由男子零时开门鸣炮焚香,敬拜四方神明;祁门,家家户户子时开大门,由男子在大门口鸣炮、梦香、烧纸敬拜四方神明;青阳,选择凌晨吉时放炮开门,称“开财门”,家长在开门时散五色纸,焚香拜四方。敬拜天地神灵的有皖西南的怀宁,如石牌、腊树一带,大年初一的上午,人们聚集在祠堂大门外,烧香放鞭炮,由家族的长者领头,望空深深一揖,拜天地神灵。
与出行意义相近的,还有皖西金寨的“出方”和皖西南宿松的“出天方”。金寨出方是迎接财神。居民在初一凌晨开门放鞭炮,按旧历书所示的财神方向走几步,作揖行礼迎财神。宿松出天方是迎春接福。初一凌晨各家各户老少齐集祠堂,焚香敬祖并互贺新禧,随后开门朝喜神方向焚香放炮,迎春接福。
春节早餐 安徽因地理条件的差异,春节早餐形成了南北各异的特色。淮北比较简单,普遍吃饺子(俗称扁食),而且都为素食,意为素素净净过年。淮北大部分地区,如固镇、宿州、萧县、蒙城、涡阳、阜阳、灵璧等地,还在饺子里包有制钱,说是谁吃到了它谁在新的一年就有福气、发财。江淮之间及江南则比较复杂,有吃荤饺子的,如来安、六安等。有吃面条的,如六安、青阳,东至等。有吃糕点、五香蛋、甜米酒的,如石台、东至、青阳、铜陵等。吃糕、吃五香蛋(俗称吃元宝),取其步步高升、招财进宝之意。有吃元宵的,如来安、天长等。此外,也还有吃泡饭的、吃米饭的等等。进餐之前,一般还要迎神敬神。皖东南的全椒,一日三餐进餐前要净面、净手、烧香敬神、祭祖;皖北的固镇,饭前要洗手焚香,敬过天地、灶神、祖先之后,全家才可进餐。淮河流域数县,在煮饺子时,要先盛3碗放在主堂香案上,敬过天地、灶神、祖先之后,全家才可进食。
禁忌与特殊习俗 初一为新年之首,禁忌甚多,安徽各地大同小异。如不许小孩说“死”、“鬼”之类的字眼,不许说“家里没人”之类的话,也不许打碎茶杯碗碟,不许向外泼水扫地,不做新鲜饭菜,不拿刀剪、针线等。休宁忌下锅煎炒,因“炒”与“吵”谐音;屯溪忌服药,全椒忌说“鼠”之类的话;怀宁忌讳“年灯”(除夕每间房子都点年灯)熄灭,宿松忌成年女性于午饭前串门;太和忌向井内汲水,烧锅忌折柴;等等。
有些地方初一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在太和,人们在初一五更(早晚不等)吃包成元宝状的水饺,有的人家在扁食内下少许面条,称作“钱串子”。也有的吃点大葱大蒜,谓能使人聪明,有蒜(帅)气。倘有游子在外,吃五更饺子时,父母要为其虚设一碗,指定别人代吃。在蒙城,清早男人们向井沿、路坝、打谷场、畜圈焚香,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五河,当地农民套上牲口去犁几圈地,放挂鞭炮,象征新春开始。在巢湖,人们开了大门之后,要在门前挂上灯笼,表示给门第增光;在休宁,有讨“利市”的扛着摇钱树(天竺枝上挂铜钱串),挨店挨户唱吉利词句讨赏钱。在黟县的十二都奕村,早晨新娘要上祖坟祭拜;十都宏村,新娘子头一件事就是去张王庙祭拜“张王老爷”。人们还要从外面挑回一担水,表示祥瑞入门(方言水、瑞同音);用针线,寓意许成不许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