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将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将军

大将军

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掌统兵征战,东汉时多由贵戚担任,位在三公之上。

☚ 宦官   太傅 ☛
大将军

大将军

官名。(1) 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汉初韩信曾封此官。后多授外戚,职位甚高。又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如骠骑大将军。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执政权臣也多加大将军称号,但南朝也或以大将军为赠官。隋代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侯、左右武侯、左右领军、左右率府各置大将军,为禁军的高级称号。〔2〕汉武帝时以卫青征讨匈奴有功,冠之以大司马大将军称号,其后霍光、王凤等也均以此官掌权执政,为朝臣之首。〔3〕北周行府兵制,以柱国领兵,其下置大将军,后又增置上大将军。至隋则并以为武散官,不理职事。

☚ 柱国   将军 ☛

大将军

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唐代中央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及左右羽林、龙武、神策等六军各置大将军一人,为正二品或正三品,是统率南北禁军的最高级武官。此外,唐武散官中也有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等大将军的称号,此类则均非实职。

大将军0278屎売螂。江淮官话。江苏连云港〖 〗。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大將軍
大將軍  dàjiāngjūn

文昌六星之第一星。詳本類“文昌”。

大将军dà jiāng jūn

〖名词〗
官名。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1)。《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故大将军受命武帝。——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委托。

大将军

官名。战国始置,汉代沿之。为古代统帅军队作战的最高将领。《汉书·百言志》:“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即征战时方临时任命。此言多由贵戚担任,拥有很大的权力,职高位重。汉武帝曾以卫青数次征伐有功,封其为大将军。此后,发展成一种荣誉的象征。多授以地位显赫的权贵。东汉,三国至南北朝,许多权臣均兼有大将军的官号。汉武帝时还以大将军兼任大司马之职,以示其位比三人,可以预闻朝政。北周实行府兵制,以“柱国”领兵,“柱国”之下有大将军二人,每一大将军统帅两个“开府”。隋代左右武卫,左右开侯等军,多置“大将军”,作为统率禁军的高级将领。唐代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十六卫均置“大将军”,其职守与隋略同,但往往以宦官充任。唐至元代,定大将军为武散官的首阶,仅属空街,无统兵实权。明、清两代在战争时,由皇帝专门任命“大将军”来统兵,并在官号前加称号,如“抚远大将军、“靖远大将军”、“奉命大将军”等,但在战争结束后即撤销这一职务。

大将军

官名。❶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掌统兵作战,不常设。有时在大将军之上冠以他号,如汉武帝为尊崇有功之卫青、霍去病,置大司马,以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光武帝时,给予某些有功将帅以大将军之号。北周实行府兵制,每柱国下,置大将军二人。隋代禁军之左右武卫、左右武候等及唐中央之十六卫(其中十二卫统府兵),每卫均置大将军一人。明清两代往往于战争时设大将军,领兵作战,或在大将军之上再加他号,战后即罢。
❷汉武帝临终前以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佐昭帝,为文职宰辅之首。东汉中后期掌权之外戚也多称大将军,权势显赫,高于三公。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执政亦多兼大将军称号。
❸唐至元代,武散官有大将军,非实职。

大将军

药名。见《云南中草药》。为野烟之别名,详该条。

大将军

大将军

官名。武职,统兵官。也作武官的官阶、加衔。始置于战国。其后历代沿用,但也有用为实职的统兵官,或作为武职官的最高加衔历代不一,多有更异。《资治通鉴·秦纪·二世皇帝元年 (公元前209年)》: “八月,武信君自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军。” 胡三省注:“《班表》: ‘前、后、左、右将军,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汉大将军比三公。’”《晋书·职官志》: “大将军,古官也。汉武帝置,冠以大司马名,为崇重之职。及汉东京,大将军不常置,为之者皆擅朝权。至景帝为大将军,亦受非常之任。后以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及晋受命,优依其制,位次三司下,后复旧,在三司上。太康元年 (公元280年) 琅邪王伷迁大将军,复制在三司下,伷薨后如旧。” 《资治通鉴·宋纪·王与与文帝元嘉十六年 (公元439年)》: “春,正月,庚寅,司徒义康进位大将军,领司徒。”胡三省注: “自汉以来,大将军位三公上。司徒,丞相职也。” 《北周六典》: “大将军,正九命。” 《通典》: “大将军,战国时官也。楚怀王与秦战,秦败楚,虜其大将军屈匄是矣。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武帝又置,以卫青为大将军,后霍光、王凤等皆然。成帝绥和二年 (公元前7年),罢大将军官。后汉光武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和帝时,以窦宪为之。安帝以舅耿宝为大将军,顺帝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魏晋宋齐梁后魏北齐皆有之。” 胡三省注曰: “隋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11等。” 唐代各军卫均置大将军,正三品。《旧唐书·职官志》: “左右龙武军: 大将军1员,正三品; 将军2员,从三品。” 《清史稿·职官志》: “初铸大将军、将军诸印,品秩俱从原官。先是经略大臣、大将军、将军,简王、贝勒、贝子、公或都统、亲信大臣为之,大征伐则置,毕乃省。逮建八旗,驻防简将军、都统领之。将军始专为满官,西北边陲大臣及城守尉各官,亦概定满缺。自畿辅达各省,东则奉、吉、黑,西回、藏,北包内外蒙古,分列将军、都统及大臣镇抚之。”

☚ 大中译   大司马 ☛
大将军

大将军

官名。不同时期其性质与职掌各异。战国时韩、赵、魏等国所置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秦及汉初以之为将军的最高称号。但自汉武帝以后,大将军变为名号,往往以之加于外戚,成为“内朝官” 的首领,得以统领朝政,非原军事统帅性质或武官之最高职。东汉时大将军时置时废,地位也常有变化,或在公下,或在公上,全因人而异,但总的地位是尊崇的。东汉末年,大将军为上公,成为定制。魏晋以其为位在太尉之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握有兵权并往往成为执政权臣。北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设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隋唐沿置,以为军事单位卫的首长。唐禁军的统领亦冠以大将军称号,为高级武官。宋亦沿置十六卫大将军,但非实职而为虚衔。明清时唯有战事时,以为军事统帅,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之上再加称号,如靖远大将军、奉命大将军等,统兵作战,战后即罢。此外,自唐至元武散官中亦有大将军号,但非实职。

☚ 左右曹   录尚书事 ☛

大将军

见“军事”中的“大将军”。


大将军

官名。战国初设,汉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往往在大将军前加上称号,如骠骑大将军之类。西汉后期及东汉,外戚权臣多加大将军称号。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亦多兼大将军官号。北周实行府兵制,柱国下设大将军。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的高级武官。唐至元,为无实职的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或在其前加上称号,战后即废。

大将军

❶古代武官名。战国始置,汉代沿用,为将军的最高称号,掌统兵征战。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冠以大司马之号。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执政,亦多兼大将军官号,大将军与大司马并称“二大”,位居一品,与三师三公同秩。自隋朝起大将军秩品逐渐下降,隋、唐为三品,宋、金为四品;唐、宋、金时,大将军地位在上将军之下,五代规定三任大将军方能升任上将军。明、清两代于战时设大将军,或冠以抚远、靖远等名号,战后即废。
❷武散官号。自隋、唐至宋、元,武散官阶有大将军之号,非实职。
❸军衔称号。清末军衔上等第一级正都统,积有勋劳者赐以大将军或将军称号。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定大将军为上等第一级(上将)军衔之称号。

大将军dà jiāng jūn

1、东周战国时楚国设大将军,为将军的最高称号。凡将军皆主征伐。汉武帝封卫青为大将军,位比三公。光武中兴,以吴汉、景丹为大将军,位在公下。和帝封其舅窦宪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安帝封舅邓骘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又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住京都。顺帝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如三公。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见《后汉书·百官志》)王莽时"大将军二十五人","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见《汉书·王莽传》)。《后汉书·光武帝纪》:"壬午,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偏将军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偏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朱祐为建义大将军,中坚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参看"将军"条。 2、从三国到南北朝,执政大臣多兼大将军之衔。西魏、北周大将军为府兵统帅,十二人各领一军,分属六柱国大将军。隋唐沿用府兵制,隋十二卫、唐十六卫,大将军为卫府长官,领府兵,正三品,置府僚。唐德宗贞元二年以上将军为府兵长官,大将军遂降为副职。唐朝各禁卫军也置大将军,但无实权,加"知军事"才能掌兵。宋也置大将军,实为虚衔,正四品,无定员,无职掌,以宗室及闲散武官任之,也作为赠官用。辽沿用宋制。金、元两代常在"大将军"之前加以名号为武散官。明初置大将军,职位复重,不常置。 3、清朝用作军阶名。光绪三十年新陆军的官员分三等九级。宣统元年,在上等第一级正都统上,增大将军、将军一级,官阶正一品。在有战争时,置大将军,且在大将前冠以名号,如"靖远大将军"等,战事结束,即废。参看《通典·职官·武官·大将军》、《续通典·职官·武官·大将军》。

大将军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最高军事指挥官。与专门负责政务的相、相国、相邦相对而言时,常简称为将,是一国武官之长。其地位高于一般将军。在楚国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大司马。每当国家发生重大战事,他们常任指挥战争的最高统帅,率兵出征,战事结束后,即班师向楚王交还兵权。楚怀王十七年(前312),楚大将军屈匄即统兵与秦战于丹阳。

大将军

官名。❶战国时期各国置为临时军事统帅,征战事毕即罢。西汉武帝置大司马大将军,以亲近大臣充任,多领尚书事,为中朝官领袖,秩万石。东汉时不冠大司马号,多任用外戚,权势极大,位在三公之上。魏晋南北朝沿置,掌军政,权任颇重,魏、晋、南朝宋一品,梁十八班,陈、北魏、北齐皆一品。西魏、北周置为府兵主要将领,初置十二人,各领一军,正九命。北周中期后授予渐滥,演变为酬劳军功的勋官,无职掌。隋初沿置,为正三品勋官,炀帝大业三年(607)罢。

❷东汉置诸名号大将军,统兵征战。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成为正式官职,隋、唐时诸卫府皆置大将军为长官。

大将军

武官名。始于战国,如楚有大将军屈匄。汉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称号,职掌统兵征战。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为大将军所兼官号,其后霍光、王凤等贵戚均任此职,为中朝官领袖,执掌政权,位益尊宠。东汉始有名号大将军,如建威大将军等。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者,多由外戚任之。三国至南北朝大臣执政,亦多兼大将军名号。北周行府兵制, 以柱国领兵,柱国下置大将军。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的高级军官。唐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十六卫亦均置大将军,其职与隋略同。宋代十六卫大将军已成为空衔。又隋唐宋元另以大将军为三品以上的武散官,非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督师出征,战后即罢。

大将军

(1)中枢官名。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废太尉,置大司马大将军,在内朝执掌政务。三国时大将军掌征伐,与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五府,魏蜀吴均置,吴又有上大将军。晋、南朝与北魏、北齐为诸公之一,为加官或赠官,若无兼职,仅为大臣的虚号。(2)武官名。始置于战国赵,李牧、廉颇为赵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秦沿置,楚汉之际,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东汉始有名号大将军,如建威大将军之类。魏晋南北朝沿置,名目日益增多,如骠骑、车骑、辅国、冠军之类。西魏、北周时大将军为统领府兵将领之一,北国时秩正九命,地位在六柱国和二十四开府中间,常领开府将军出征。隋沿置,秩从三品。唐十六卫均置大将军,宋沿置,仅为环卫官。明初,徐达为大将军,位始复重。清代诸王及年羹尧等亦曾授为大将军,冠以奉命、抚远等名号,督师出征,事毕即罢。南京临时政府以大将军为陆海军上等官佐中的第一级,高于左将军、右将军。北洋政府置于将军府,其地位高于将军,其中建威上将军兼管理将军府事务。(3)武散官名。唐与北宋前期均以骠骑、辅国、镇军、冠军、怀化大将军为从一品至从三品上的武教官。金以昭武、昭毅、昭勇、安远、定远、怀远大将军为正四品上至从四品下武散官,元升为正三品至从三品。(4)勋官名。北周时大将军除作为府兵统兵官外,另有不统兵的作为勋官名号的大将军,品秩与统兵者同。隋沿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