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瘟病名。瘟疫的一种。见《医方考·大头瘟》。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指以头面部红肿为特征的疫病。多因天行邪毒侵及三阳经络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 “大头瘟,……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不速治,十死八九。”治宜分清病变所在经络用药。《伤寒括要》卷下: “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可用普济消毒饮、通圣消毒散、升降散等。外用三黄二香散,马齿苋,麦面并醋调敷。因病患部位及病情重危的不同,又有瓜瓤瘟、鸬鹚瘟等名。参有关各条。大头瘟又是瘟毒喉痹的别名。详该条。 大头瘟又名大头风、大头伤寒。瘟病之一。因感受风温时毒,侵犯脾胃二经,以头面红肿或咽喉肿痛为特征。严重的可伴有耳聋、口禁、神昏、谵妄等危候。 大头瘟 大头瘟中医病名。又名“大头风”、“大头伤寒”。是以头面、耳项、咽喉红肿为特征的病。多由感受风温时毒所致。临床症状常伴有发热憎寒,浑身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神志昏迷、咽喉闭塞等症。相当于西医的颜面丹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治疗宜清热解毒。 ☚ 人面疮 丹毒 ☛ 大头瘟病名。又称“大头风”、“大头伤寒”。以头面肿大为特征。系感受风温时毒,上攻头面所致。症见:憎寒壮热,头面焮赤肿大,或腮颐肿硬而疼,咽喉疼痛,舌干口燥等。治宜透卫清热,解毒消肿。 大头瘟dàtóuwēn病名。见《医方考·大头瘟》。又名大头风、大头天行、大头伤寒等。指以头面部红肿为特征的温毒类疾病,多因风热时毒侵及三阳经络所致。 ❶ 《温疫论》: “大头瘟者, 其湿热气蒸伤高颠, 必多汗, 初憎寒壮热体重, 头面肿甚, 目不能开, 上喘, 咽喉不利, 舌干口燥。” 张介宾则将“腮面红赤” 的虾蟆瘟作为大头瘟的又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故本病实包括颜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症在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用元参升麻汤( 《证治准绳》: 元参、升麻、犀角、赤芍、桔梗、贯众、黄芩、甘草)、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二黄汤(黄连、黄芩、甘草)、荆防败毒散等, 外敷如意金黄散。 ❷众人同时发颐, 或头面浮肿者。见《温疫论补注·杂气》。 大头瘟 大头瘟大头瘟是属于瘟疫的一种。临床特点是头面部红肿疼痛,伴有憎寒发热,咽喉干痛,气喘等症。《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指出大头瘟的症状是:“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 病名考证 大头瘟名称出《景岳全书》。而《此事难知》称“大头痛”,认为头面部的“肿”和“痛”为两大症状。《丹溪心法》则称“大头天行”。认为头大如斗,是属于流行性的疾病。《医学纲目》卷十五称“大头风”;《医方考》称“大头伤寒”。《景岳全书》又称“大头虾蟆瘟”。《伤寒全生集》称“大头伤风”。都是根据大头瘟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发病原因而命名。此外,《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曰:“大头瘟,俗呼为狸头瘟,又雷头风,亦谓之时毒。”目前认为雷头风不属于大头瘟,详见“头痛”条。 病因病机 历代均认为感受戾气所致。大头瘟毒是戾气的一种,由于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病。大头瘟毒具有热和湿的特性。《症因脉治·大头痛》:“此三阳经湿热为患。” “湿胜则肿,热胜则痛,湿热上甚,则头面胕肿,大头之症作矣。”感染大头瘟毒还需要机体内在的因素,最常见的有太阳蕴热,或阳明热盛,或肝胆湿热等。内外合邪,可发于太阳,或发于阳明,或发于少阳。《景岳全书·瘟疫》:“大头瘟者,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阳之经。”《活法机要·大头风证》:“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在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大头瘟毒是由口鼻而入,侵袭机体后,初起见憎寒发热,头面焮肿红赤,或咽喉疼痛,继则恶寒渐无,而热势增高,咽喉肿痛加剧,口渴,或有气喘等症。根据头面红肿疼痛的部位,辨别病位在太阳、阳明和少阳经。《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交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治则以透邪利湿,清热解毒为主。 辨证施治 可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三证: (1)太阳大头瘟:见《伤寒全生集》。症见面部红肿疼痛,以项上、并脑后、项下及目下赤肿为主,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项强,苔黄腻,脉浮紧而数。外感时行邪毒,侵犯太阳经,或与太阳蕴热相合,循经上行,发于头面太阳经部位。治拟疏风透邪。清热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用柴胡、薄荷、牛蒡子、僵蚕等疏散风邪;黄芩、黄连、连翘、马勃、板蓝根、升麻等清热解毒;玄参滋阴降火;陈皮理气;桔梗载药上行。若便秘而里热较重者,加大黄;若汗出体虚者,去薄荷加人参。《温病条辨·温病大头六证辨》认为:“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同时加用金银花、芦根、荆芥以加强疏邪清热之功。并指出:“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粟米大小黄疮为度,或后用马齿苋入麦曲并醋少许捣敷肿硬处甚妙。” (2)阳明大头瘟:见《伤寒括要》。症见头面红肿疼痛,发于鼻额,甚至脸肿目闭不睁,伴有口渴,烦热,大便秘结,苔白腻,脉洪大而数。外感大头瘟毒,由太阳传于阳明,时行邪毒与阳明蕴热相合,循经上行,发于头面阳明经部位。治拟清热解毒。方以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用石膏、知母清阳明实热;黄连、黄柏、栀子泻火解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若昏狂谵语者,加犀角、连翘、竹叶、丹皮、玄参等。外敷三黄二香散,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则用香油调敷。《医学纲目》用井底泥,调大黄、芒硝涂之。 阳明大头瘟兼有表证者,用普济消毒饮加石膏,内实者加大黄治疗。 (3)少阳大头瘟: 见《伤寒全生集》。症见头面红肿疼痛,发于耳之前后,及额角旁红肿为主。伴有日晡潮热,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疼胁满,苔黄腻,脉弦滑数。外感大头瘟毒,由太阳传入少阳,或时行邪毒与肝胆湿热相合,循经上循,发于头面少阳经部位。治拟疏泄肝胆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用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兼清湿热;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泻火利湿;柴胡疏泄兼清外邪。可加薄荷、牛蒡子等加强疏邪之功;亦可加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等清热解毒药。若热毒较轻者,可选用小柴胡汤加荆芥、芩、连。外敷青黛,用水调敷,干则易之,日敷4~5次。 《伤寒全生集·大头伤风》认为:“若三阳俱受邪并于头面耳目鼻肿者,以普济消毒饮;外用清凉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攻则邪气不伏,而反攻内,必伤人也。且头面空虚之分,既著空处,则无所不至也,治法当先缓后急,则邪伏也。先缓者,宜退热消毒。虚人,兼扶元气。胃气弱,食少者,兼助胃气。候其大便热结,以大黄下之,拔其毒根,此先缓之法也。” 预防及预后 大头瘟具有传染性,若有密切接触史,应作预防。《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引《精义》曰:“大头瘟俗谓之时毒,常搐通气散于鼻中,取十余嚏。”“若搐药不嚏,不治;如嚏出脓血,治之易愈。每日用嚏药三五次以泄毒,此是良法。左右看病之人,亦日用搐药,必不传染。”大头瘟是一种危重疾病,应早期治疗,溃脓后则预后不佳。 ☚ 温(瘟)疫 鸬鹚瘟(发颐) ☛ 大头瘟dà tóu wēnswollen head dueto infection |